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3日 21:15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反复诵读,一唱三叹|一唱三叹

发布时间:2019-02-24 06:18:46 浏览数: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性,越来越多地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朗读教学,特别是反复诵读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反复诵读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当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回旋着学生充满激情的诵读声时,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也就生成了。
  
  关键词:诵读;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在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观摩活动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辄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却往往忽略朗读教学,即使在公开课上有朗读教学,也大多采用学生自由朗读、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笔者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基本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构建充满艺术感的语文课堂的必由之路。
  
  一、反复诵读,是实现情感目标的艺术化途径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预设中应当进行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设计。能力目标、方法目标都是可以通过技术性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的,然而情感目标的落实往往有赖于学生个人的感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通常会采用直接授予的方式。例如,教授《海燕》一文时,教师会反复强调:“高尔基高度颂扬了海燕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学生纷纷低头笔录。看着勤奋记录的学生们,笔者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能否让情感目标的实现成为一种品读的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天鹅》的课堂实录让笔者对如何有效落实教学中的情感目标这个问题茅塞顿开。以下截取部分课堂实录。
  师:让我们一起朗读老天鹅破冰的场面描写。(生齐读)
  师:老天鹅是血肉之躯,它的身体痛不痛?(生:痛。)会不会受伤?(生:会。)尽管如此,但镜子般的冰面依然如故。接下来该怎么办?
  生:老天鹅再从上面落下来破冰。
  师:让我们再读这一段。(生再次朗读)
  师:可是冰面还没有破裂。怎么办?
  生:老天鹅再用身体撞击冰面。
  师:再读。(生再朗读)
  师:如果冰面还没有破裂怎么办?
  生:再来。
  师:再读。(生有感情地又朗读)
  师:(意味深长地)同学们,这就叫“顽强”。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用身体撞击冰面,这才是“顽强的破冰勇士”。
  “顽强”是个非常抽象的形容词。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顽强”,薛法根老师选择了“老天鹅用身体撞击冰面”这个片段,并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诵读中,浮于文字表面的学生渐渐沉浸到文字的深处;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诵读中,学生感悟到了“顽强”就是老天鹅撞击冰面的坚持,就是老天鹅对生命的执著。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匆匆做着笔记,没有学生跟着老师口是心非。但是,“顽强”这个词必是深深镌刻在这些学生的心灵中的。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达成理当如此。语文教学不是在培养学生堆砌文字,更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应当用文字去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有一种“真正的获得”。笔者认为也只有这样――通过反复诵读让文学形象浸入学生生命的语文教学才是一种艺术教学。
  
  二、反复诵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艺术化策略
  江苏省苏州市星海实验学校罗天涛老师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一个通过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情感的精彩片段:
  师:此时此刻,杜甫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生(齐读最后一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尽管自家茅草翻飞,屋漏床湿,但杜甫心里想的却是――
  生(接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尽管自家布衾似铁,娇儿恶卧,但杜甫心里想的还是――
  生(再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尽管自己穷困潦倒,彻夜难眠,但杜甫心里想的是――
  生(再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不仅如此,为了实现天下寒士俱得广厦的夙愿,他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呼号――
  生(接读):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有激情,当读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每个人都像一团火在燃烧,撩拨得在座的其他听者都忍不住要大声诵读起来了。这里教师未作一字分析,但学生却早已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完全沉浸在了杜甫的精神世界里!这不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吗?
  当然,笔者认为,这堂课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每次诵读之前都进行了合理的引导。诵读是一个动态,每一遍诵读,都应有不同的要求,以体现诵读的层次感;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必须巧妙地进行穿针引线式的点拨,一边诵读,一边启迪学生的智慧,达意促传情,传情促达意,增强诵读的立体感;最重要的是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并自然地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
  
  三、反复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艺术化手段
  毋庸置疑,反复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这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显得较为突出。近几年,为了促进初中与高中的接轨,很多省市都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课外文言文的教学。例如江苏省苏州市从2011年的中考开始就增加了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考核。但是由于教材提供的文言文本相对来说数量少、难度浅,因此学生在读课外文言文时就会感觉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解决学生文言文阅读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文言诵读量,切实培养学生文言阅读的语感。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整体的领悟。
  古人十分讲究“因声求气”。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则从心理学、生理学原理阐释了这个现象:“朗读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通过诵读吟咏,让耳、口与心共同感悟语言的意义、情感、韵味,不仅能帮助学生因声求气,理解文意,而且一些语法规则、修辞手法等也会以一定的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固定下来。再遇到同样的语言,这固定的形式就迅速进行同化、顺应,语感就能发挥作用。读得越多,所得语言的形式就越多,语感就越强。因此,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反复吟咏,获得一种语言结构和习惯,并从中去体验作品美好的内容和形式,陶醉于其中,必然能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综上所述,反复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化教学手段。当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回旋着学生、老师一次次或激情、或沉静的反复诵读声时,我们充满激情、充满诗意、充满艺术美感的语文课堂就生成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推荐访问:诵读 反复 一唱三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