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07:18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时政新闻创新表达 都市报时政新闻的软肋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9-02-25 06:24:19 浏览数:

  都市报自兴起以来发展至今,随着其社会影响力的增强,已不仅仅关注社会新闻、民间趣事、坊间杂谈,而是把越来越多的版面与篇幅留给了时政新闻的报道,因为这是都市报跻身主流媒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由于报纸定位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都市报时政新闻时常处于两难的境地――政府不满意,读者不买账。如何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只有做到展现人性、贴近读者、关注民生,时政新闻才能成为都市报前行路上的得力武器。
  
  都市报时政新闻的软肋
  在保证都市类新闻报道质量的同时,参与并做大做强时政报道,这是都市报的共识。但几乎所有都市报在报道时政新闻时,都或多或少会陷入一些困境。笔者根据几年来时政新闻报道的从业经验,归纳了都市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几处“软肋”。
  1.党报的“翻版”
  时政报道是党报党刊等传统媒体的“当家菜”,这些媒体经过多年的摸索,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与结构。然而,都市报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往往会步其后尘,成为“党报”的翻版。无论是在报道风格、报道形式还是报道内容上,都与党报的同类新闻如出一辙。如“某某领导到某地考察调研”、“某某会在某地召开”等,这样的报道形式对读者来说毫无创新可言,使他们对都市报时政新闻的兴趣降低。
  生动、活泼、贴近一直是都市报引以为豪的资本,那么,在报道时政类新闻时,也可以在把握主旨的情况下,将这一资本适当延伸。如选用某领导的讲话中与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一句话,或从枯燥冗长的会议稿中选用令人眼睛一亮的一段话作为标题或导语,把时政类报道变成百姓可信手拈来的轻松话题。如果这样,都市报的时政类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2.时政新闻的边缘化
  由于定位于普通市民,实用新闻、民生新闻等是都市报雷打不动的报道主角。在版面的安排上,那些读者最关心的有较大影响的民生新闻往往占据头条及重要版面。而一些时政类新闻由于其受众面不广、专业性强等特点,往往被处理成“小豆腐块”,被安排在不起眼不显要的版面位置上,无论是从篇幅还是版面安排来说都不足以吸引眼球。综观一些势头强劲的都市报,在重要版面基本上以时效性强的重大民生新闻为主,时政报道则呈边缘化倾向。
  3.信息获取的被动
  除了报纸自身的原因外,相关部门对都市报时政新闻的不重视也是都市报时政新闻的一个弱点。在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看来,都市报主要报道的是民生新闻,对于时事政治报道不多。在发布新闻时,一些重要的时政新闻往往先发布给党报,这就使都市报从业人员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错过了报道的最佳时机,或者漏掉了一些重大时政新闻。
  
  都市报时政新闻的创新与转型
  都市报在报道时政新闻时面临的“软肋”,需要都市报从业人员在采写时政新闻时,多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实现时政报道的转型。笔者所在的衢州晚报,近年来在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方面下了大力气,无论报道形式还是报道内容,都令读者耳目一新。
  1.“两会”报道展现人性
  “两会”报道是媒体每年的“规定动作”,各类报纸每年都不惜大版面、大篇幅来报道这一年一度的盛会。可读者并不买账,“两会”期间,一些报纸的销量不升反降,因为常规的“两会”报道虽然不会出错却也不易出彩。
  2011年4月衢州“两会”,衢州晚报两位摄影记者拍摄的《“两会”为新人让座》的一组图片,让人喜闻乐见。图片反映的是4月24日衢州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人大代表的驻地衢州饭店内,有四对新人正巧当天结婚。为了给新人让座,代表团全体会议在大会议室提前结束,改为在中小包厢进行代表小组会议,新人的婚礼没有受到影响。
  改变人代会会议形式,这在衢州历届人代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当衢州晚报的记者得知这事后,立马拍出了这组温情的《“两会”为新人让座》图片。鲜花、海报、新人……在人代会背景牌映衬下,别有一番意味。
  人民代表为人民,举行人代会的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晚报在“两会”报道中,把聚焦点放到了幕后妙趣横生的花絮,把人代会的镜头转向普通市民,使“两会”报道展现出人性的色彩。
  2.主题报道贴近读者
  在重大主题报道等时政类新闻的处理方面,衢州晚报也尽量贴近读者,让原本枯燥的数据变得鲜活起来。
  2011年正值建党90周年,衢州晚报于当年3月28日至7月1日推出了“红星耀三衢”大型采访活动及建党90周年特刊。如果仅仅从历史性回顾中来报道新闻,那么主题报道就会落入常规,读者肯定不喜欢看,因为类似的宣传已经铺天盖地。而衢州晚报把建党90周年与衢州的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相结合,推出了“红星耀三衢”大型采访活动,通过记者走访衢州的革命遗址,让静态的史料在活动的带动下变成一股鲜活的信息流,这样的形式颇受读者欢迎。
  由于这些革命遗址大多地处偏僻山区,采访过程遭遇了行路难、吃住难、找人难“三重大山”。衢州晚报的记者们沿着先烈留在三衢大地上的88个红色印记,历时3个月,行程3000多公里,撰写各类稿件13万余字,拍摄图片1000余张,采集泥土标本88份。这不仅是团队精神和战斗力的凝聚,更体现出当代记者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次主题报道带动了衢州市民对于历史的重温与缅怀的热潮。有了一次成功的经验后,当年10月衢州晚报策划推出了纪念辛亥革命衢州光复百年特别报道,同样是静态的史料与记者动态的采访相结合,以8个版呈现的《辛亥衢州共和之光――纪念辛亥革命衢州光复百年特别报道》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当年发生在衢州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不仅让读者回望这段历史,也是向为“共和”付出鲜血与努力的前辈们致敬。
  3.“图证辉煌”关注民生
  今年2月17日是衢州市第六次党代会开幕的日子。衢州晚报推出了4个版面的“图证辉煌,衢州2005~2011”党代会特刊,向读者集中展现7年来衢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用特刊的形式庆祝大会,这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翻开特刊,一幅幅亲切精美的照片映入读者眼帘,冲击着读者视觉,比起大段大段的文字稿件来说,这些版面无疑让读者眼前一亮。
  综观特刊的内容,有以圆柱图的形式反映衢州这7年来地区生产总值直线上升的图标,有反映建设中的衢州新城区的照片,也有农民们在“农家书屋”里看书的场景,更有江郎山成为浙江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的风光照片。
  镜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图片比文字更能打动人心。这个特刊让人们看见了过去七年衢州的大发展,将沉闷的数据用生动的照片和图表的形式取而代之,呈现在读者眼前,给了读者更直观的感受,受到了市民的认可。
  笔者认为,时政报道只有做到展现人性、贴近读者、关注民生,从报道形式、报道内容上都贴近普通老百姓,才能覆盖最广泛的读者群。而抓住读者群,媒体就为自身发展赢得了空间,从而赢得了主流媒体的“门票”。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日报社)

推荐访问:软肋 都市报 时政 创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