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06:37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希腊人的族群认同包含下列因素_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02-27 06:25:49 浏览数:

  摘要:通过对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状况还是较好的。不管是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还是对社区归属的认同抑或是对组织的认同,厦门市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够积极地寻求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身份认同还比较模糊,与当地人的交往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等等。
  关键词:身份认同;社会归属认同;组织认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认同理论的运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群体,特别是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上。而关于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大多数研究立足于宏观层面和制度背景,指出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但依然存在导致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一方面,城市二元结构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彭远春,2007)此外,朱力通过对南京进城农民工的个案访谈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分为返乡型、徘徊型和滞留型。(朱力,2000)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目前关于社会认同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并且运用的范围集中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上。本文则从主体和内容上扩展了社会认同的研究,主体上不仅研究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而且还涉及到了非农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状况;内容上,本文所研究的社会认同不单单局限于身份认同还包括社会归属认同以及组织认同。
  二、对调查样本的说明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地点为厦门市,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1%。被调查者中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的为67岁;平均年龄为25.91岁,标准差为7.688,被调查对象女性占42.4%,男性占54.5%。户口类型为农村户口的占被调查者的大多数,比例达78%。初中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比例最高,占总体的36.8%,高中、中专和大专也都有一定的比例。
  三、身份认同
  社会身份是有关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某个群体成员以及有关隶属于某个群体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最终是通过个体的自我心理认同来完成的。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具有二重性,或者说这一群体具有过渡性或边缘性。那么,非农外来务工人员在社会身份上是否也具有二重性呢?农民工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份的?
  表1 户口类型与身份认同交互表
  交互分析的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其户口类型有显著性的关系,也就是说由于户口所导致的制度性身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认同有显著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分开统计的结果如下,农民工中认可自己是农民的为25.4%,认可自己是工人的为30.8%,既不认为自己是农民也不认为自己是工人的为40.4%。而非农外来务工人员中认可自己是农民的为4.9%,认可自己是工人的为32.4%,既不认可自己是农民也不认为自己是工人的为57.8%。
  当被问及日后的打算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还是比较明确的,根据朱力的划分进一步区分的话,则可分为返乡型占33.9%,滞留型占54.8%,徘徊型占7.7%。可以看到被调查者中希望留在城市的居多数,虽然也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返乡,但是选择回家种田的只占很小的比例,多数人回乡则是从事非农产业。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依然存在着很模糊的身份认同,但是认可制度性身份的比例则有减少的趋势并且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未来还是很明确的,对未来并没有产生很严重的焦虑感。
  四、社会归属认同
  (一)流入地的社会交往活动
  认同是建立在社会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外来务工人员与流入地社会的交往活动越频繁越广泛越深入就越能融入到当地社会中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认同。调查结果发现67.6%的被调查者与同事经常往来,42.5%的人与邻居经常往来,23.4%的人与厦门本地人经常往来,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的交往对象主要为同事和邻居,与厦门本地人的交往则较少。这是从交往的范围上来看,那么从交往的深度上来看,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对于外来务工人员交往深度的衡量主要是从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上来看的。
  表2 外来务工人员信任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可以把外来务工人员的信任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一般信任,包括对邻居的信任、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任、对一般熟人的信任、对生产商的信任、对网友的信任和对销售商的信任;一种是亲属信任,包括对亲密朋友的信任、对家庭成员的信任、对直系亲属的信任和对其他亲属的信任;最后一种是对单位的信任,包括对单位同事的信任、对单位领导的信任和对一般朋友的信任。三类因子可以解释总体57.224%的变异。
  (二)对流入地的社区认同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对当地社区有没有一种家的感觉,即对当地社区的认同。我们连续问了三道题,分别是对厦门这个城市的喜欢程度、对厦门人的喜欢程度和对所生活居住地方的喜欢程度。得到的结果如下,对厦门整个城市喜欢程度一般、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的比例分别为32.5%、37.8%和22.6%,总体上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对厦门整体上还是较有好感的;对于厦门人的感觉回答一般的则占多数57.9%,回答比较喜欢的达19.2%,处于两端的即很不喜欢和非常喜欢的比例都较少,对于生活居住的社区的喜欢程度的结果与对厦门人的感觉类似,由此可见当被问及对厦门的宏观感觉时多数人能给出明确的回答,但是当被问及与自身有一定接触的微观人群和社区时,外来务工人员的回答则相对来说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还在尝试着融入社区。
  那么在外来务工者看来,厦门人对外地人看法又是怎样的呢?当被问及如何评价厦门本地人,回答呈现出了分化的倾向,回答“很友好,能平等对待外地人”和“不太好,大多瞧不起外地人”的各占一半,这一结果与被问及“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感觉到自己和厦门人被不同对待”是一样的,回答“有一点感觉”的比例为51.3%,回答“没有明显不同”的比例为34.5%。
  五、组织认同
  组织认同是指外来务工人员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在外出打工期间有20.3%的人有过权益受到侵害的经历,在这部分人群中只有29.9%的人向有关部门投诉过,对于投诉的处理结果26.9%的人表示一般,13.7%的人基本满意,还有18.3%的人很满意,当然也有17.9%和19.3%的人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由此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当地社区还是有一定的组织认同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当被问及“为了自己的权益,您有没有参加过以下群体性活动,诸如罢工、游行、示威、静坐、堵马路、集体上访?”他们的回答中看出,83.5%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了没有。
  六、总结
  笔者把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分为身份认同、社会归属认同和组织认同。关于社会认同笔者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不管是农民工还是非农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对自己的身份都比较模糊,既不认可自己是农民也不认可自己是工人;对于社会归属认同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在当地的交往范围已经比较广泛和深入并且他们积极的融入到当地的社区中去,对自己所生活居住的社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对厦门人特别是对厦门这座城市也有比较好的感觉。关于组织认同,外来务工人员对有关权威和权力还是有所认同的,他们是比较积极地通过合法的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07,31(2).
  [2]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J].南京大学学报,2000,37(6).
  [3]周明宝.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J].社会,2004.
  
  作者简介:许太福,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推荐访问:厦门市 务工人员 认同 因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