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12:45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当代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浅析_大学生安全教育答案2018

发布时间:2019-03-18 06:22:15 浏览数:

   [摘 要] 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冲击和侵蚀,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国家仅凭借经济的崛起很难具有持久竞争力,我国迫切需要被民众所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 中华文化 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本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本民族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胡锦涛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民族文化的过往、现实和发展趋向有着较为明晰的体悟和感知。
  1、当代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较高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担负着传承各民族文化的重任,同时也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群体。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与现代
  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几乎窒息,急剧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使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和多种信仰并存,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人抛弃、颠覆传统的例子数不胜数,传统文化日益式微。“对多层面的文化资源与现代人多重广博的文化空间需求缺乏文化自觉。”①民族文化的本体地位遭到冲击和动摇,传统文化价值正在逐步解构和流失。
  (2)东方与西方
  鸦片战争之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使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很快动摇,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大肆宣扬和传播。当前中国处于急剧社会转型期,西方文化迅速渗透到我国的各个层面,另外由于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的长期积弱,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自信,从而造成对西方文化的盲从。国内外分裂势力利用民族文化大做文章,企图割裂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歪曲、篡改历史,煽动民族极端主义造成民族矛盾和冲突,破坏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3)主流与非主流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但在经济因素的不断刺激下,各文化领域不断市场化,恶搞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游戏文化等纷纷涌出,各种媚俗搞笑的连续剧,吐字不清的流行歌,绯闻明星成偶像等文化乱象侵蚀着青少年的灵魂。
  2、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意义
  “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②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文化是民族发展传承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势在必行并且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当它深入到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之中,内化到社会成员心中,实现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个人的价值认同的统一,才能在社会中确立其核心地位,发挥其主导功能。”③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利用自身文明的成就创造新的价值观,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建立具有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第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增强各族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⑤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多次分裂,却剪不断中华文化这一凝聚炎黄子孙的真正纽带。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祖国政治稳定,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我国目前的文化状况比较复杂,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信念、民族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嬗变,导致原有社会的思想体系及控制机制的弱化,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能保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健康性,以使我们的文化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旗帜和号角,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基本路径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华文化将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必须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形成更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文化认同,从而推进中国和平崛起这一目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性进程。
  (1)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统摄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并对之进行整合、协调和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为大众所普遍认同,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2)“和合”与“和而不同”的综合创新之路。“和合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存在方式。和合的过程就是重新组合、结合、整合,从而趋向和谐、合理、融合的过程,也就是优化的过程。”⑦温家宝2003年12月10日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则重点强调了“和而不同”的价值。他说:“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中华文化认同要走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灵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积淀,以西方先进文化为补给的和合之路。
  (3)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和一系列古今传承的优秀民族精神,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长时间以来,分裂势力之所以歪曲和割裂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各民族与祖国的历史联系,其用心就是要削弱各族民众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所以,要通过新闻舆论、大众传媒以及学校教育,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⑧致力于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大众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社会转型期中的中国,这将会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文化认同是以共同的价值理念为基础,意味着国家理想和社会理想,所以加强文化认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建立和加强符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和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要求的中华文化认同,才会有真正的中国和谐稳定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苗伟:《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势及出路》,第142页,长白学刊,2010(3)。
  ②《毛泽东文集》,第 3 卷,第 110 页,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③唐凯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光明日报,2007-08-23。
  ④郑晓云:《文化认同论》第2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⑤张磊,孔庆榕:《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第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http://www.most.省略/yw/200710/t20071026_56736.htm,2011年12月最后浏览。
  ⑦苗伟,《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势及出路》,第144页,长白学刊,2010年第3期。
  ⑧《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作者简介:
  龚捷(1987-),女,河南许昌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现时代方向研究。

推荐访问:中华文化 浅析 认同 当代大学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