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5日 08:09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心情魔态几千般] 魔态链

发布时间:2019-04-11 06:51:27 浏览数:

  作者简介:姜舒敏(1990)女,民族:汉,籍贯:嘉兴,浙江海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瞿明刚(1968)男,民族:汉,籍贯:湖南怀化,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学位: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摘 要:杂糅情感是人同时对同一对象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感状态。《红楼梦》中描绘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杂糅情感在这些人物(特别是宝黛钗、贾政、贾母、熙凤等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基于这种杂糅情感地成功运用,曹雪芹先生才能将如此庞大的大家庭中复杂的人物情感、家庭关系、人性等深刻地描绘出来。
  关键词:红楼梦;杂糅情感;林黛玉;贾宝玉;贾政
  中图分类号: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
  “通过变痛苦为快乐的这种微妙办法,人的心理总在努力恢复由于外力阻碍而失去的平衡。”
  “正如痛苦常常包含着快乐的萌芽那样,快乐也可能包含着痛苦的萌芽。”①
  杂糅情感是人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情感的心理状态,往往产生在各种矛盾之中,产生在人物自身欲望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之中。
  《红楼梦》是最具魅力的清代文学作品之一,其中描绘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重要人物多达数十人,杂糅情感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彩笔辉光若转环,心情魔态几千般。写成浓淡皆深浅,活现痴人恋恋间。”②人物杂糅情感的运用,将小说人物塑造得更为生动饱满,折射出封建家庭、社会及人性的复杂,展现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红楼梦》杂糅情感表现
  (一)林黛玉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将对宝玉暗生情愫的黛玉的复杂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宝钗对黛玉的评价是“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③。确实如此,黛玉对“金玉相对”之说十分在意,因她“素习猜忌”,不能确定宝玉对这一说法的态度,因其“好弄小性儿”,借此对宝玉冷嘲热讽、反复试探。在第二十九回中黛玉又一次提起“金玉相对”之说,惹急了宝玉,心中“又是着急,又是羞愧”,但又觉得“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因此,心中不免又添了一份委屈。过了一日,黛玉间宝玉不去赴宴,心中又想:“他是好吃酒看戏的,今日反不去,自然是因为昨儿气着了。再不然,他见我不去,他也没心肠去。只是昨儿千不该万不该剪了那玉上的穗子。管定他再不带了,还得我穿了他才带”,这样想着便又后悔了。又着急又愧疚、又委屈又后悔,这就是“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林黛玉初尝爱情时“剪不断,理还乱”的杂糅情感。
  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赠与黛玉两块旧手帕,明确了自己对黛玉的情感。当黛玉悟出其中的相思之意,顿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此时的黛玉有获得爱情的喜悦,有对爱情将来是否稳固的担心,有对宝玉笨拙的定情方式的可笑,有对私相授受的害怕,也有对以往庸人自扰的羞愧。
  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有这样一句话,直接道出了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成亲后的复杂心境——“那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之后,黛玉在贾府热闹的婚嫁喜庆中焚稿归天。贾府此时为宝玉娶亲,喜气洋洋,黛玉在此景此境中却是积郁于胸,在“宝玉,宝玉,你好……”的控诉中,含恨而终。这种“恨”其实是“爱”的表现,是情感的逆向显示,“情感的外在形态与情感的内在特质不一致或相悖逆”④,展现了黛玉死前复杂的情感世界。
  (二)贾宝玉
  第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黛玉互相误解,情感复杂。黛玉对金玉之说甚是介怀,不住地讽刺宝玉,“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既烦恼也委屈,又是摔玉又是砸玉,惹得黛玉“一行啼哭,一行气凑,一行是泪,一行是汗,不胜怯弱”。宝玉见了黛玉这般,又是后悔又是心疼,也在一旁流起泪来。可见,在初尝爱情时,不只是黛玉,宝玉的情感也是复杂的。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在发现新娘是宝钗时,宝玉哭着问袭人为什么房里的是宝姐姐;在宝钗告诉他黛玉已死时,他更是“放声大哭,倒在床上”,不得不说,宝玉此时是伤心的、痛苦的。但是,袭人劝解他:“老爷选定宝姑娘为人和厚”,宝玉便明了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想着梦中之言,又恐老太太、太太生气”,“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于是便妥协了。此时的宝玉,既为无法得到理想中的爱情和婚姻而悲痛,又因是家长的安排而无奈,并且,宝钗本身的优秀也使他满意。
  (三)贾政
  《红楼梦》对贾政这一人物的杂糅情感描写最妙的是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此回写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的大观园顺利落成,贾政邀同僚游园,贾宝玉作陪,一路为园中亭台楼阁、花草山水斟酌命名。当宝玉建议题匾“有凤来仪”时,贾政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令宝玉再题一联,对此联的评价是“仍未见长”。在峁堂,贾政对宝玉言论的评价亦是:“无知的蠢物!……终是不读书之过”。对于宝玉对“天然”的辩解,“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
  这样的言辞多了,笔者自然而然地认为贾政对于宝玉一直是不假辞色,甚至不近人情的。但是,反复读、仔细辨之后,笔者认为自己这样的评价显得主观武断了。   首先,“畜生”一词,是否真道出了贾政对宝玉的反感与愤怒?笔者发现,贾政说这句话时伴有的动作是“点头”。这说明贾政对于宝玉的提议并不是全盘否定的。“畜生”一词也并不一定是贬义的。曹雪芹生活在江南,大观园一说在江苏南京。江南人称其小辈为“畜生”,并不一定是辱骂,也可能是表达自己不甚满意时一种亲昵的玩笑话。从其“点头”的动作看,贾政并不是在斥责宝玉。当然也并非赞赏,“管窥蠡测”并不是在他人面前谦虚的说法,是贾政对宝玉提议客观的评价。此时的贾政,一方面,作为家长在众人的赞赏声中,不免是心情愉悦的;一方面,宝玉所提“有凤来仪”暗含颂圣之意、赞颂元妃,元妃的地位是令他欣喜、自豪的;但另一方面,宝玉的“有凤来仪”又不令他觉得出众,心中又是失望的。
  贾政对于峁堂是欢喜的,是以宝玉对“有凤来仪”的追捧触怒了他,大骂“无知的蠢物”,愤愤不平。同时又叹“终是不读书之过”,表现了贾政对宝玉的失望,恨他不读圣贤书,毫无高洁之气,俗不可耐。宝玉对“天然”的辩解,同样不得贾政之心,使他气得要将宝玉叉出去,但终是将宝玉唤回,令其再题一联,之后也未打嘴,默认其随行。此时的贾政怒气存胸,但终是自己的儿子,是元妃最疼爱的弟弟,免不了想再给他一次机会,希望他参与大观园各处的定名,不悦却也无奈。
  (三)其他人物
  1.薛宝钗
  如果说黛玉的杂糅情感源自对宝玉爱情的患得患失,那么宝钗的复杂心情则来源于她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家闺秀面对复杂的家庭、社会关系时所要表现的八面玲珑。
  第一百零六回“王熙凤致祸抱羞惭贾太君祷天消祸患”中对宝钗婚后的复杂心情做了概括:“想哥哥也在外监,将来要处决,不知可减缓否;翁姑虽然无事,眼见家业萧条;宝玉依然疯傻,毫无志气。想到后来终身,更比贾母、王夫人哭得更痛”。可见宝钗心思之广,对哥哥的担忧、对家业的无望、对宝玉的不满、对后半生的迷茫和不甘,千般滋味只能用痛哭来发泄。
  2.贾母
  在黛玉的梦中,面对黛玉的请求,贾母冷漠以对,表示无能为力。这与小说前半部分贾母对黛玉的宠爱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恰恰这也是最真实的贾母的姿态之一。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贾母对凤姐儿说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此时除了心疼外,贾母对黛玉也是有怨气的,心疼外孙女病重,怨这个没有依仗又爱使小性儿的体弱女子动了嫁给自己最疼爱的孙儿的念头。
  3.王熙凤
  王熙凤初时是一个十分风光的人物,将贾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能力之强从秦可卿死后协理宁国府便可看出。这样一个人物,无疑是自信的。但风光的外衣下,她作为一个妻子又是强势而不幸的。贾琏的多情和无情是她心头的一根刺,一辈子都没有能够拔去。第一百零六回,抄家之后,凤姐病倒在床。贾琏听了平儿要给熙凤请大夫的提议后说的一句:“我的性命还不保,我还管他么”,让熙凤泪流不尽,此时她的心中又是个什么滋味呢?怕是既怨恨又委屈,既伤心也无奈。因贾琏的自私而怨恨,因身染重病而委屈、伤心,因昔日富贵已如过眼云烟而无奈。
  晴雯死前的委屈、怨恨;袭人出嫁前的伤心、迷茫;王夫人失去宝玉是的痛苦、无奈……心情魔态几千般,在贾府这个大家庭里,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每天都在不同的人物间上演。在这个封建教条鲜明的社会旧时代中,人们在本我和自我间苦苦挣扎。
  二、《红楼梦》杂糅情感价值
  “圆形人物身上贴有理智、傲慢、情感、偏见的标签,但是他们绝不局限于这些品性限定的范围”。⑤可见,圆形人物是复杂多面。《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人物杂糅情感塑造了一系列圆形人物。以黛玉为例,宝玉赠帕后,她又觉喜又觉惧。一方面她追求美好的爱情和婚姻,不似寻常封建闺阁之女般漠视爱情与婚姻的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她对于宝玉这种私相授受的行为又不赞同,不敢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小说通过对黛玉得帕后的杂糅情感的描绘,将黛玉复杂的人物性格表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不单一,更具审美价值。
  人物情感的杂糅折射出家庭关系的复杂。无论是黛玉因其对宝玉爱情的患得患失而产生的对宝钗、湘云等人亲密中夹杂敌视的态度,还是袭人因其与宝玉的亲密关系而给予王夫人的叫宝玉搬出大观园等各种建议,或是宝玉从袭人口中证实黛玉已死又听袭人向他将宝钗的好处后的伤心与妥协,都表现了贾府这个大家庭中的情感纠葛。无论是宝钗嫁与宝玉后淡淡的一句“母亲糊涂”所表现出的不满和无奈,还是贾环面对宝玉时既害怕又怨恨的心情……都表现了贾府这个大家庭中的利益纠葛。
  人物的杂糅情感也折射出更为复杂的社会及人性。黛玉在明白宝玉的情感后又喜又惧,感情得到回应应是欢喜的,但是这种有违封建礼教私下定情的方式又使她害怕,可见封建社会男女自由恋爱意识十分薄弱。黛玉在一派喜庆中凄然死去,“就因为在当时的制度下,妇女乃是最受到迫害的一类,某些在形式上被列在‘主子’队伍内的妇女,在实质上也依然还是‘奴婢’,是男子的玩物,不遇是主子们的高级‘奴婢’而己。”⑥可见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之低下。贾政对宝玉的复杂态度表现封建家长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而优则仕”的推崇。晴雯死得既有委屈又有怨恨,是因人性的猜忌和好斗……当然也不乏可赞的,紫鹃在黛玉死后的伤心和气愤表现出人性中的正直、忠诚。
  “作家的创作总是和作家的人生经历密切联系在一起,总是不自觉地打上深深的主观情感烙印。”⑦曹雪芹先生之所以能构思出如此巧妙的人物杂糅情感,是因其本身就具有复杂的创作心理。王熙凤褪去昔日风光,卧病在床时又伤心又委屈又无奈的杂糅情感正是曹家败落后曹雪芹对世态炎凉的深刻体会。宝黛间的爱恨纠缠,宝钗对亲情、爱情等的各种思虑,也正是曹雪芹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内心世界的重情、痴情却身处孤独的荒原,渴望理解又无处倾诉的无奈,曹雪芹正是把这一腔幽怨幻化为一个‘情’字”。⑧
  结语
  “心情魔态几千般”,在《红楼梦》中宝黛钗、贾政、贾母、王熙凤等众多人物身上都有杂糅情感的表现——黛玉面对金玉之说的患得患失,获得宝玉旧帕时的可悲、可笑、可惧、可愧,焚稿归天时的转爱为恨;宝玉初识爱情的喜忧参半,迎娶宝钗后的痛苦、无奈;贾政对宝玉的厚望与不满;宝钗对夫君、哥哥、家业等的思虑;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和埋怨;熙凤失势后的伤心、委屈、无奈……曹雪芹先生以他独特的人物杂糅情感表现方式将人物塑造得更加饱满丰富,更具审美价值。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组织成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庭,里面充斥了各种情感纠纷、利益纠纷,反映出康乾盛世下的腐朽——封建时代礼教的严苛、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阻碍、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人性的自私懦弱……这些也正是曹雪芹在家族没落后寄人篱下时对世态炎凉的深刻体会和思考,是他满腔幽怨、不平心理的宣泄。
  注解:
  ①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45页。
  ② 曹诣珍:《〈红楼梦〉情感讲述语词的构成》,《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2辑。
  ③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北京第3版,第401页。
  ④ 刘正国:《情感的逆向显示》,《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4月第2期。
  ⑤ (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56页。
  ⑥ 吴大琨:《略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文史哲》1955年01期。
  ⑦ 姚会涛:《〈红楼梦〉的“情文化”与曹雪芹创作心理分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4月第2期。
  ⑧ 姚会涛:《〈红楼梦〉的“情文化”与曹雪芹创作心理分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4月第2期。

推荐访问:心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