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3日 21:59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及作用|鸭稻共生作用

发布时间:2019-04-17 06:36:22 浏览数:

  摘要 介绍了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及鸭子在稻鸭共生中的作用。  关键词 稻鸭共生;品种;作用  中图分类号S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69-01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是按一定的密度栽插秧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 h都放入稻田,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和不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1 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
  鸭起源于野鸭,由野鸭中的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养而来。它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为:嬉水性、杂食性、集群性、警惕性和夜行性等。粗饲料、软体动物、昆虫、植物(植株、籽实、根、块茎)等鸭都喜食。鸭的运动量大,食量也很大,一般可采食其体重5%~10%的食物。鸭在田间为了觅食会到处乱-窜,只要田间有水的地方,鸭都会跑到,且善于在浅水淤泥中虑食。
  鸭的品种按生产用途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等;肉蛋兼用型,如高邮鸭、昆山鸭和建昌鸭等;蛋用型,如绍兴鸭,金定鸭、攸县鸭和巢湖麻鸭等。按体型分大、中、小3种类型,肉鸭一般体型较大,当地杂交鸭、兼用型或蛋用鸭一般体型较小。
  根据鸭子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来选择稻鸭共生技术中鸭子品种。稻鸭共生种养技术强调的是水稻和鸭子两者要共生共长,互惠互利,所以应优先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嗜食野生生物和肉质优等役用功能较强的肉蛋兼用型、蛋用型或杂交鸭作为首选品种。如江苏高邮鸭、江西红毛鸭、四川建昌鸭和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的麻鸭等;而体型过大的鸭品种,会吃秧或压倒、压死秧苗,而且体型大的肉鸭不善于运动,不适合在稻鸭共生技术中应用。
  稻鸭共生对鸭子要求是中小体型、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繁殖力强、善活动、喜食野生植物,同时能生产出高品质的鸭肉。对在本技术中选用何种鸭,国内外一致的看法是:①在水田活动表现出色,即除草、驱虫、刺激水稻生长供给肥料等效果好;②产肉性好,即产肉多、肉好吃;③雏鸭的生产性能高,即产卵能力、孵化率高,雏鸭健壮,抗病性强;④易于驯化、方便饲养;⑤耐寒性优异,特别是在寒冷地区。肉鸭良种和当地鸭杂交后的杂交鸭、兼用型鸭和蛋用鸭可直接应用于稻鸭共生。考虑到农民养鸭的经济效益,结合该项技术要求,如养肉鸭,也可选用体型稍大点的杂交肉用鸭。但是,必需考虑到稻鸭共生和鸭的出栏时间最好一致。同时,也可利用我国丰富的鸭品种资源,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更适合稻鸭共生要求的鸭品种。
  2 鸭子在稻鸭共生中的作用
  2.1除草效果 鸭子喜欢吃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杂草,因此在稻鸭共生田里,可以少用或不用农药、除草剂。经田间观察,稻鸭共生田块,除有少量革命草和稗草外,其他杂草均未发现。
  2.2除害虫效果 鸭子喜欢吃昆虫类和水生小动物,能消灭稻田里的许多害虫,其除虫效果相当于使用杀虫剂。随机调查螟虫为害造成的白穗率,养鸭田为2.5%,非养鸭田为9.7%,养鸭田的白穗率比非养鸭田降低74.2%。
  2.3中耕浑水作用 利用鸭子在稻田中不间断地活动,稻田中的水始终是浑浊的,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2.4对水稻的刺激效果 因鸭子的嘴和脚起到划拨根和杂草的作用,因而可以加速水稻的根系发育和促进植株开张和分蘖,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因为鸭子的存在,可抑制水稻田里的杂草发芽与生长。
  2.5肥料效果 鸭子一天24h都生活在稻田里,它的粪尿作为一种丰富的有机肥料,可减少稻田化肥的施用。根据测算,1只鸭排泄在稻田中的粪便约为10kg,相当于N47g、P70g、K31g。放过鸭子的稻田土质泛黑且肥沃,稻田土质明显得到改善。
  2.6节省养鸭饲料 在稻鸭共生田里的鸭子由于采食稻田里的水生小动物和许多害虫类,相应的需要的饲料则会降低,和一般养鸭相比,可节省养鸭饲料为20%~30%;同时,因为鸭子在稻田里不间断地活动,鸭肉的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2.7降低了生产成本 据2002年安徽省肥东县龙塘镇点上统计测算,水稻增产450k/hm2左右,折450元/hm2;农药、化肥、除草剂等节约1050元/hm2;鸭创利900Yr./hm2。3项合计,多创利润2400元/hm2。根据2003年皖河农场示范点统计,增收2670元/hmm2不仅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环保效果尤为明显。

推荐访问:共生 品种 适合 作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