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07:11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试析认知范畴视角下的语义模糊现象] 语义范畴模糊性论文

发布时间:2019-04-17 06:50:36 浏览数:

  摘 要: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重要属性,语义模糊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层次。认知范畴是人类对外界事物类属划分的结果,是范畴化的产物,是一种原型范畴。范畴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认知范畴的模糊性:边界的不确定性和范畴成员隶属度的差异。同时,语言的意义与人的思维和认知有密切关系,语言也是范畴化的结果。本文将首先介绍认知下的原型范畴及其模糊性,然后从语义模糊的整体性和语义模糊的程度性两个方面探讨语义模糊和认知范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求对语义模糊有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语义模糊 认知范畴 原型 整体性 程度性
  一、引言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语义模糊是模糊语言学的核心,它与语音模糊、语法模糊、语用模糊共同构成了语言模糊性的四个主要研究层次。语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它“既属于心理学,因为它是一种心理现象,也属于语言学,因为它与词分不开”(Gordon,D.,1982:58)。语义模糊也是如此。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一种结合。本文将在认知范畴视角下探讨语义模糊现象。
  客观世界是杂乱的,而大脑为了充分认识世界,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归类和定位;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其结果是认知范畴(赵艳芳,2001:55)。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是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结果。认知视角下的范畴观是一种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现象不仅存在于非语言的认知范畴中,而且也存在于语言范畴中,因为语言范畴同其他认知范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具有相同的认知机制。因此,原型范畴理论也可以用来研究语言”(戴瑞亮,2009:97)。范畴化的过程也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而语言自身就是范畴化的对象。因此,认知科学上的范畴理论可以为语义模糊现象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
  二、认知范畴及其模糊性
  (一)两种对立的范畴观
  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认知方式。“范畴化涉及到对事物特征的估价和认知决策机制如何组合这些特性”(赵艳芳,2001:55)。经典范畴理论认为,一切特征都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成员地位相等,其决策过程是简单的、明确的。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明确的。范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过程。
  认知语言学下的认知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经典范畴理论以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大家一直以为范畴的问题已经得以解决,很多学者也将这种范畴理论视为理所当然。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与其相悖的甚至是公然与其挑战的思想。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梅加腊学派的尤布利得斯(Eubulides)。他认为“一粒麦子构不成一堆,对于任何一个数字n来说,如果n粒麦子构不成堆的话,那么n+1粒麦子也形不成堆。因此,任意多的麦粒也形不成堆”(伍铁平,1999:134)。这种连锁推理悖论便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挑战。但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真正意义上的批判产生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以及其后逐渐建立的原型范畴理论。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于20世纪50年代对“游戏”范畴的研究发现其并不符合传统范畴模式。游戏成员之间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而非共同的特性——比如,有的游戏是为了娱乐,有的是求输赢;有的需要技巧,有的则需要运气。范畴边界也不明确,范畴会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而扩展——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电子游戏作为新成员加入了“游戏”的范畴。据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此后,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在此基础上,罗斯(E.Rosch)提出了“类典型及基本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原型和跟原型相似的程度逐渐递减的成员组成。人们对范畴的理解是按照原型及与原型的距离来进行的,范畴中较典型的成员同范畴中心意义的距离比非典型成员同中心意义的距离近”(庞建荣,2007:5)。至此,可以说原型范畴理论已经建立起来了。其主要观点为:同一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各个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
  (二)认知范畴的模糊性
  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范畴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赵艳芳,2001:36)。从认知的角度看,所有范畴都是模糊范畴。这种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即一个范畴与邻近范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二是范畴成员在隶属度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范畴成员在多大程度上属于某个范畴是模糊的。
  客观世界具有无限性,人类在认知范畴化的过程中对其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任何切分都会带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而且,客观世界事物的属性从一种特性到另一种特性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线,而是逐渐过渡的。更何况客观世界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范畴是人类为了实现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而对一类事物根据其属性进行界定和划分的结果。客观世界的移动性、不可分性和连续体性总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同一范畴的不同成员不是由共同属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即范畴成员之间总是享有某些共同属性。而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特性,这就造成了范畴成员在隶属度上的差异以及地位的差异。范畴内部有了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的、中心的成员,即原型,而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三、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的形成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是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为基础的。范畴的模糊性产生了概念意义的模糊性,反映在语言中也就是语义的模糊性。吴世雄、陈维振(2003:32)指出,“语义模糊之所以会产生,原因主要是人类对作为认知对象的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是模糊和不明确的……语言范畴化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类属划分在语言上的反映……对客观世界的任何切分都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语词的意义上并形成范畴的语义模糊性”。   语义模糊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具有程度性和整体性(易强,2005:99~100)。这两个特征和认知范畴的整体性和范畴隶属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吻合的。
  (一)语义模糊的整体性和认知范畴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主要基础的认知范畴具有整体性。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思维活动的整体结构,认为心理现象具有在意识经验中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强调整体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范畴化的过程也是以这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果为基础的。“范畴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它包括两个阶段:事物整体感知(holistic perception)和事物分解(decomposition)”(张维鼎,2007:75)。在这种整体感知的过程中,有两条原则:邻近原则——成分之间距离邻近就被视为是关联一体的;相似原则——相似的成分会被视为是属于同一的类分体的(张维鼎,2007:75)。这两条原则从侧面说明了两种具体的认知范畴模糊性产生的原因——邻近原则导致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相似原则导致了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成员在隶属度上的差异。
  原型范畴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范畴的内部结构上,作出了“核心”和“边缘”的区分。语言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符号表征也具有其内在的结构。而语义作为语言单位,其所表达的内容同样具有内在的结构。模糊语义的结构是“由语义中心区和语义边缘区组成的,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中心区和边缘区相辅相成,二者构成一个既具有相对稳定不变性又具有灵活可变性的有机整体”。语义是由一个典型意义和若干扩展意义组合而成的完整意义,模糊语义是由语义中心区和语义边缘区组成的有机整体。
  可见,模糊语义的整体性和认知范畴的整体性是相吻合的,是整个范畴化的过程中原型在语言上的反映。以“鸟”这个概念为例。这一概念是有各种等级的。鸟的特征可划分为:生蛋、有喙、有双翼和双腿、有羽毛、会飞、身体小而轻、会吱喳唱歌、腿细而短。因此而产生了“鸟”这一词语意义的内部差异。这是否就可断言事物的概念说不清楚、语义是不可区分的呢?绝非如此。认知范畴的整体性产生了以范畴化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的整体性,也进一步产生了作为范畴化符号表征和概念表达的语义的整体性。认知范畴的整体性使得人们会以享有最多共同属性的原型为基础对同一范畴事物作出判断,而语义模糊的整体性使得语言使用者在语义中心区的基础上选择其适用范围。
  (二)模糊语义的程度性和范畴隶属度
  模糊语义是渐变性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札德(L.A.Zadeh)于1965年在Information and Control(《信息与控制》)发表了“Fuzzy Sets”(《模糊集》),创立了模糊集论。札德认为模糊概念构成模糊类,“模糊类是指该类中的成员向非成员的过渡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伍铁平,1999:67),模糊集合内的每一个成员对应于一个隶属度,介于[0,1]以内。这种模糊集论很快就被应用于模糊语义的研究,以隶属函数和隶属度对语义的模糊性作出解释。比如“中年”一词上下限都没有明确的界限,其语义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具体如下表(伍铁平,1999:68):
  年龄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隶属度 0.3 0.5 0.8 0.9 1 1 1 1 1 0.9 0.8 0.7 0.5 0.3
  认知视角下的原型范畴理论与模糊集论有相似之处,认为范畴由一些家族相似性程度不等的成员组成,由原型、典型、次典型、再次典型,直至逐渐的边缘化。我们可以利用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间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解释模糊语义的程度性差别。罗斯则以“范畴隶属度”这一概念表明同类中的各个成员偏离典型成员的可承受范围。某一范畴内部成员家族相似性的程度也介于[0,1]以内,以“1”表示典型成员,其它成员的隶属度递减,低于0就不属于此范畴。
  模糊集论是模糊语言学产生的重要基础,很好地说明了语义模糊具有一定的程度性。语言是认知的产物,语义模糊主要产生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范畴内成员不同的家族相似性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模糊语义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所以认知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也同样对语义不同程度模糊性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知模糊语义与认知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认知范畴视角下的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由“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组成,其内部具有边界的不确定性和成员隶属度的差异。这种认知范畴的模糊性为研究模糊语义问题提供了一种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而语言的模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知范畴的模糊性。
  当然,原型范畴理论也有不足之处,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有些词语并无典型可言,比如 “好”“坏”两词。“好”“坏”也是一对模糊词语,所以它们的模糊语义也就无法从原型范畴理论中得到解释。但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否认认知范畴对研究语义模糊性的强大解释力。更重要的是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义模糊现象,既可以促进模糊语言学的发展,也能够丰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Gordon,D.A History of Seman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2.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戴瑞亮.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9,(6).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庞建荣.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政治文本的语例研究(伍铁平
  序)[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6]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J].外国
  语,2003,(1).
  [7]易强.论语义模糊的基本特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
  (6).
  [8]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雷乾乾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409000)

推荐访问:语义 范畴 视角 认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