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23:20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闲话“罪己诏”(外一篇):罪己诏

发布时间:2019-04-25 06:43:55 浏览数: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罪己诏”,有一定积极意义,一来表达了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愿意把事情办好的愿望;二来可以笼络人心,造成一个团结一心的局面。
  中国古籍中记载的第一份“罪己诏”是《尚书》中记载的《汤诰》。后来,还有《诗经》中的《周颂·小毖》是周成王的罪己诗,《尚书》中的《秦誓》是秦穆公偷袭郑国惨败后的罪己文。汉文帝则是第一位正式发下罪己诏的皇帝。最后一份罪己诏是袁世凯在取消帝制后发过的类似“罪己诏”的文书。据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统计,在《二十五史》中共有89位皇帝下过264份“罪己诏”,平均每8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诏,皇帝们也够“诚恳”的。
  “罪己诏”里,以唐太宗的姿态最高,当然也可说调子最高。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旱、蝗并至,唐太宗下“罪己诏”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他为了百姓有饭吃,宁愿上天把一切灾难都降在他一人身上,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话说得是够漂亮的,当然,人家毕竟有个贞观之治摆在那儿,你不服还就不行。
  而“罪己诏”里心情最沉痛的,则非汉武帝莫属。汉武帝晚年,任用江充,酿成“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刘据和卫皇后,受株连者数万人;受方士欺骗,求仙炼丹;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干了很多狂妄悖谬之事。痛定思痛,他在“轮台罪己诏”中自责悔过(“深陈既往之悔”),不忍心再“扰劳天下”,决心“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用呢?应该说有的有用,有的没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长安失守,德宗仓皇逃亡,被叛军一路追杀至陕西乾县。次年春,他痛定思痛,颁发了一道《罪己大赦诏》,诏中文字真挚动人,很有感召力,据史料记载,唐德宗颁“诏”后,“四方人心大悦”,“士卒皆感泣”,民心军心为之大振,不久,动乱即告平息。
  有时也没用。崇祯皇帝是下过“罪己诏”最多的皇帝之一,前后写过6次,态度很诚恳,检查也颇到位,可当时大势已去,义军匪盗蜂起,女真人步步紧逼,吏治空前糜烂,军事一塌糊涂,大厦将倾,写再多“罪己诏”也没用。于是,李自成军队攻入北京后,他自缢煤山,留下最后一道“罪己诏”:“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平心而论,作为“君权神授”的古代帝王,权倾天下,尊严无比,百姓疾苦重要,皇帝面子也很重要,能对自己的过错反省悔悟,就已经十分难得了,倘若再写成文告——《罪己诏》,颁示天下,就更属不易了。至于是出于至诚,还是迫于无奈,有几分真心,几分作秀,那就不得而知了,无论如何总比死不认错,固执到底要好吧。有了“罪己诏”这个不成文的制度,对那些无法无天的帝王多少总是个约束。
  主角与配角
  《主角与配角》是陈佩斯与朱时茂在1990年央视春晚表演的小品。小品中,饰演“叛徒”的陈佩斯为了当上主角“八路军”,耍尽了各种小聪明,屡屡抢戏,在他的软缠硬磨下,终于心想事成,可最后因形象、习惯等问题又不自觉地回归了“叛徒”角色。
  在戏台上,因为形象、演技、能力、性格等原因,有些人以演主角而擅长,如唐国强、李幼斌、陈宝国、陈道明等,有些人则以演配角而出彩,如牛犇、刘江、吴孟达、午马等,他们各安其位,相得益彰,合作了许多精彩剧目,令人啧啧称赞。
  历史是一个大戏台,同样也有生、末、净、旦、丑,同样需要主角与配角密切配合,精诚团结,找好各自定位,相互补台而不抢戏,这样才能有成功的演出,以经典剧目留给世人。
  刘邦与萧何等是主角与配角的最给力模式。主角刘邦虽少文缺武,本事不大,但他有容人之量,识人之明,用人之胆,是个合格的主角。他的几个配角则各有其长,且服膺主角,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萧何抚慰百姓供应粮草,稳定后方;韩信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按照“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原理,刘邦与萧何、张良、韩信的主配结合,效用最高,威力最大。
  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主角与配角的最科学模式。马克思为创建理论大厦殚精竭虑,宵衣旰食,恩格斯为马克思提供经济援助慷慨解囊,自觉无私;马克思长于对理论体系的创建与完善,恩格斯则精于对具体理论观点的梳理与开掘;马克思的阵地主要是图书馆和博物馆,恩格斯则更关注现实的工人运动和商业社会;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自觉甘居第二小提琴手。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黄兴与孙中山是主角与配角的最合理模式。孙中山长于思想与决策,在海外进行宣传与筹款,黄兴长于实践与行动,多次参加武装起义,诚如章士钊所言:“孙、黄合作,是最理想不过的:一个是兴中会会长,一个是华兴会会长;一个是珠江流域的革命领袖,一个是长江流域的革命领袖;一个在海外奔走,鼓吹筹款,一个在内地实行,艰辛冒险;一个受西方教育,一个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这就是所谓“孙氏理想,黄氏实行”模式。尽管声名显赫的黄兴拥趸日增,但他始终服从孙中山的领导,不居功,不抢戏,与孙团结一致,保证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洪秀全与杨秀清是主角与配角的最失败模式。主角洪秀全是落魄文人,长于宣传鼓动;配角杨秀清是烧炭工人,勇于战场冲杀,一文一武,本应密切配合,互补长短,无奈两人境界都不高,胸怀均狭窄。尤其是定都南京后,洪秀全贪图享受,任人唯亲,又嫉妒杨秀清功高震主;杨秀清则鄙视洪秀全昏庸无能,不甘居配角,步步进逼。最后为争权夺利导致自相残杀,数万太平军死于无辜,杨秀清、韦昌辉被诛,石达开出逃,太平军从此一蹶不振,很快走向灭亡。
  “一山不容二虎”,不论何时何地,主角与配角都是客观存在,当今社会分工愈细,尤其如此。一个戏台,有主角与配角之分;一个班子,有正职副职之分;一场战役,有主攻与辅攻之分;一支球队,有主力与替补之分。主角要有大局观,胸襟要宽,气势要足,镇得住场;配角要有配角意识,自觉补台,辅助主角,不能抢戏;主角要尊重配角,名利不能独吞,配角要服从主角,锋芒不能太露,这戏才能唱下去,唱出名堂,事业才会兴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推荐访问:闲话 罪己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