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21:03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中国文化元精神|中国精神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4-26 06:46:04 浏览数:

  儒道两家的根本差异在於对“中”作为修身的理解不同,即对“中”的理解不同,或者说对“道”的理解不同,导致中国“以儒治国”、“独尊儒术”的二千年的历史无实质性进展,既无法实现“治国”的目标,更遑论“平天下”的目标。
  “三生万物”
  我们一度发现,万事无不有“三”,如物质、能量、信息;时间、空间、时空耦合;正、反、合;阴、阳、和;天、地、人;精、气、神;身、心、灵;常意识、潜意识、元意识;真、善、美等。甚至包括“法商”、“儒商”、“道商”等管理境界,以及三种商人境界所体现的理性、仁爱、信仰等人类三大元精神,均是如此。
  但这些“三”表象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
  在“三”这个领域,庞朴先生着力最勤。庞朴先生在其著作《一分为三论》中,对於散见於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三点论思想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概括。包括:从易经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老子的“三生万物”,屈子的“阴阳三合”,到刘歆的“太极三元,函三为一”,张载的“一物两体的天参”;从《逸周书》、《关尹子》的“三极”说,到司马迁的“三王之道”,到董仲舒的“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从名家的“鸡三足”,到扬雄的《太玄经》的“一玄都覆三方”、“阴阳陛参”;从道教《太平经》的“凡事悉皆三相通,乃道可成”,“三一圆智”,到佛家的∴圆伊三点和方以智“奇一偶二”、“三即一、一即三,非一非三,恒三恒一”的解读,到孔子的“中庸之道”,到龙树菩萨的二谛并用,超越断常生灭的“中道”;从古代儒道分言“三一”,到现代学者刘咸炘综论儒道的“执两用中”而“入第三之高级”说,向我们展示了“一分为三”作为中国重要的方法论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甚至还提到了西方的波普尔的世界Ⅲ理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等等方面,因而并没有局限於中国哲学范围。庞朴先生进而提到:“我在《中庸平议》之后则深深相信,中国文化体系有个密码,就是‘三’”,“现在我把世界一分为三理论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理论家的身上。”
  这些三点论提法中,最早、最有体系且最有影响力的,无疑是老子《道德经》(第42章)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庞朴先生谈到:“老子命名世界本源曰道。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虚而不无的存在;它化生为‘一’,一是最初的有,涵盖一切的纯有;一自分为二,并藏身二中,二之名日阴阳。阴阳是弥漫宇宙间的对立着的两面,它们复统於自己,成为具体的有,一切的有,是为‘三’。”“或者简单一点说,万物都是一个‘三’,世界本是三分的,此之谓三生万物。”其实,因为“道”具备生成功能,也许不应该叫做一分为三,而叫做“一生为三”而形成的“三点一元的道本论体系”,可能是对老子哲学更准确的表述。
  老子所说的一、二、三,不是数学运算上的1、2、3,而是指三种不同的状态。宇宙万物都是含阴、阳二气和二者的中和之气三种事物。“夫一者,太极也;二者,阴阳也;三者,阴阳之交也。阴阳交而万物生矣。”(《类经图翼·气数通论》)老子思想的精髓在於: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一燕是指“德”“一”之燕,一燕含三,是生成宇宙的本源物质,内含阴阳二气和中和之气为三,是阴阳变化演变之原动力。
  老子的理论是对《易经》太极生两极的宇宙生成论的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太极始终是独立存在;两仪内含於太极之中,两仪生出后又各自成为太极,开始自己的生两仪运动。
  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是道,即太极;道或者说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则有消长始终,即按照邵雍所说的先天图不变。他说:
  “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於神也。”(《皇极经世·观物外篇》)邵雍先生提出了“三为天地不变之真数”的真知灼见,与庞朴先生“一分为三论”遥遥相应。
  道家高明之处在於,找到了矛盾事物背后隐藏着的变化的趋势,并从道的境界去把握世界。这就是老子讲的:“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於母”的真实含义。
  道教典籍《太平经》中,将阴阳概念扩展为“阴、阳、和”三个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皆是由三个类别结合而成,应该是对《道德经》中“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以为和”的总结。后世道教将其概括为“三一而宗”,即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三名均处於一祖,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阳气、阴气、中和之气三气相通,三名同心相合,就可以成就万物,并使世界完善和谐。胡孚琛先生在《道学通论》认为“《太平经》突出了道家三元一太极的特征。”“中’’的精神
  “中”在甲骨文的字形,是在O形(而非口字)或椭圆形图示的上下围绕中间一竖都有波浪形的笔画。对这种波浪形笔画过去都解释为上面的是旗帜,下面的旗杆上的装饰物为“旗游”,即飘带。而对中间的“O”,则无法说明,有人勉强解释为射箭的靶子,但中间的一竖又不像箭头,尽管“中”的引申义中有这种含义,但不是中的本义。
  熊春锦先生指出:甲骨文的“中”字,下方的靠底部的两道波形笔法,不可能是飘带,中间的一竖贯通天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一气流行於天地之间。
  中国文化是生命体验感悟的结晶,汉字也是如此。中字在《说文》里属“丨”部,“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也。”“上下通”什么?通“气”。
  《道德经》说:“以身观身”,《易·系辞传下》说“近取诸身”,这个中,是“以身观身”“近取诸身”的“修身养性”、生命体验的结果,是源於体内,是指天地阴阳二气的一升一降在丹田部位相交,同时自身的元气转换成自身的能量。这个元气便是中间的“O”字所表达的含义。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因而“中”本身就是“函三为一”的。
  中字的读音,按照南怀瑾先生的意见,应读如河南、山东中原一带的方言,是由人的丹田发出的,经由腹腔、胸腔、口腔的中气共鸣音。这一带人将“对不对”“好不好”“能不能”“行不行”“成不成”等意思,都用“中”或不中来表达,应该是中字的古音、古义的保留。它强调万事万物只有中,才对、才好、才能、才行、才成,不中,便是不对、不好、不能、不行、不成,因为中字的本意就是中和之气,没有了中和之气,生命都危险了,还如何能好呢?   儒家的“中庸之道”,最简明的解释是“执两用中”,即抓住事物的两端,事物就显现出来了;用中就是中庸。“中庸”是儒家所悟的道,是“他们提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他们修身养性的圭臬”。
  《道德经》曰“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以为和”,《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庸》曰“中庸其至矣乎”,“君子中庸”。《易经》、《道德经》、《中庸》的区别在於:《易经》是从宇宙万物的阴阳属性上说的,老子则是从宇宙万物的生发过程上说的,而儒家的孔子及子思提出的“中庸之道”,则从侧面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发过程。
  从以上分析,中国人的“中”,可以训为“道”。所以中国是有道之国,太极之国,大易之国。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人的“中”的精神,就是道的精神、太极的精神、大易的精神,也是天地宇宙的精神!这个精神,就是“内圣外王”的“修”“齐”“治”“平”的精神。
  儒道两家的根本差异在於对“中”作为修身的理解不同,即对“中”的理解不同,或者说对“道”的理解不同,导致中国“以儒治国”、“独尊儒术”的二千年的历史无实质性进展,既无法实现“治国”的目标,更遑论“平天下”的目标。如果“以道治国”,结果自然大大不同。
  “推天道以明人事”
  老子宇宙生成论的重点在超越性方面,无论是讲国家、社会还是讲保全生命,都是超越了具体的存在物来把握的。西周天命论中有上帝主宰论,老子描述了一个无名、无形、无为、无欲的“道”,作为“象帝之先”,“可以为天地母”的本原。
  实际是老子发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原型”,是“种子”。他用这个结构推演到宇宙万事万物,万物无不如此,因此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为法,是说道作为宇宙的最高原则,本质特征是自然而然。由於“天地之根”的本质属性是自然而然,所以天、地的本质属性也是自然而然。老子又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老子看来,人道也是体现了自然而然的特征。也就是说:他不是有目的地去谋求什么,而是找到了万事万物的终极真理,并用之观於身、观於家、观於邦、观於天下,观於万事万物,“万事无不利”。
  “推天道以明人事”,历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因而道家的宇宙生成论,本质是在说万事万物的规律是什么,主要应用於人及关涉到人的社会、人生、人的心理,和与人相关的环境、宇宙等所有方面,最终人道合於天道,天下大同。
  所罗门王说:“阳光之下无新鲜事”。对於道家来说,他掌握了这个原理,就没有新鲜事了。
  对於西方思想而言,苏格拉底指出,“美德即知识”,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形而上学一开始就是以求真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的,西方的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倾向一直非常突出,即使到了中世纪的信仰时代,神学家们依然以理性的方式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并对上帝进行认识。在这种求真的理性精神中,真理是超越於个体的情感和意志而具有绝对的权威的。
  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清代学者梁绍壬就指出,中国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就没有出现一个真字,不求真,就求和,求和谐;但求和谐由於忽略了求真,则成为表面和谐。实际上,中国人的求真意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家讲的“真人”,“真人”可以认为是一种通过人体生命科学,由内在修炼获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的人;另一个是“小孔成像”等科学实践与逻辑思维鲜明的墨家科学思想。秦时墨经失传,到清末,墨家学说被人从道经找到,成为考据的对象,在清末民初曾达到“国人家传户诵,人人言墨”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墨家思想与现代科学思想相通,也与道家思想相通。
  实际上,文化需要会通中西,需要一个不同的价值观念作为参照系。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并创造性地推进、转化的过程,需要彻底抛弃古今之争,东西之辩。从世界去思考,以“天下观天下”,才是真正的道的思想。
  我们总是说“人心浇漓”,“世风日下”,实际上,我们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道德”体系。天人之间,形上形下之间、价值理想与现实人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按照牟宗三先生的看法,中国哲学由内在超越的道路,使天道与心性同时作为价值之源;开拓了心性,即靠拢了天道;落实了行为,即实现了理想。
  “道”的精神与“中”的应用
  世界的变化,体现出“逢三一返”的特点;而每次返回,都是一个新的层级上的提高,即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这个最初的“三”,是宇宙大爆炸时出现的“信息、能量、物质”;之后又反向重演为物质、生命和人;从人类社会出现后,由原始氏族公社,到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社会;而从背后的人类精神的角度说,则是美——信仰,善——仁爱、真——理性,是一个“三”的精神结构。
  人类的元精神包括理性之真,仁爱之善,信仰之美。人类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求真;未来,以真为起点,与人为善;保留善的优点后,求人生之大美。“真”“善”“美”之间,层层“包含并超越”,“否定且保留”,即“融真入善”,“融善入美”,最终的结果,人性又回到“函三为一”的“真、善、美”完整统一,并以“大美”为终极的人生至美状态——即“负阴抱阳中气为和”的“函三为一”的合道境界,此时,人会达到人的跃迁,成为庄子所说的自由自在的高维度时空的“真人”。
  一个事物只有在符合道的规律时,才会长久。目前在人类社会思潮中,整体上出现向内的导向,即人类社会整体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或者说是“大文化社会”,这时候的社会,越来越注重精神层级的提升,并将体现为人类个体的美——个体修身之大美,与人类整体的美——信仰精神之大美相融为一的社会。
  道家讲“身国同治”,同样也是“身企同治”,机理相通。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领导”三位一体,对应的精神应该是“真——理性、善——仁爱、美——信仰”,这种精神是人类三大元精神原型在企业里的应用,其背后的思路是:宏观的未来的大文化社会应以理性为基础,以仁爱为过程,以信仰为终极,微观的企业要与之相融,才是合道,才能长久。
  企业就像人一样,企业的求真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了解,获得物质财富,同时克服自身的物欲、占有欲的过程,即是“生而不有”的经营过程;企业的求善的过程,就是克服人的“有心非,名为恶”的恶欲,就是要体现人与人的关爱和合作精神,就是“为而不恃”的管理过程;企业的求美的过程,就是消融掉主客观的差异,一直到无差别心的物我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是谓玄德”的大同境界,就是“长而不宰”的从“自我修身”到“群体修身”的领导过程。   因此,中国企业所输出的企业精神必然是“理性”、“仁爱”、“信仰”精神“三位一体”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元精神,这是“中”的精神,“道”的精神也是中国人的本质精神。
  “自然界遵循三种法则来创造价值。第一个法则,是集成,即将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形成新的结构形态,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集成又促成了协作和突破式创新——即新的特质。第二个法则是复制,即对产生成功创新的设计进行的复制。复制又促进了成长——大小或数量的增长。第三个法则是差异化,就是对成功了的创新的改变,常常是为了顺应以及效率或品质的提高。”从经营的角度来说,中国企业目前的价值创造方式,偏重於“复制”和“集成”,在差异化的创造精神方面体现不足。
  所有的价值都是来源於设计所创造的。设计中包含着信息,是信息增加了价值的含量。真正创造价值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的创新。根据经济学的微笑曲线,作为生产者来说,相当於其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的创新,是时代的价值创造的核心方式。
  工业经济时代依赖於复制法则的过分强调往往会使人们对价值的来源产生错误的认识,我们会自然地认为我们是通过获取资源,然后通过艰苦的工作创造出产品而产生了价值。在制造产品的同时,有可能只是制造了库存,乃至造出了污染和废物。商业可能通过消耗原材料这种手段来实现盈利或私自占有利润,但不可能通过这种办法来创造价值。
  从根源上说,中国企业的创新不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偏重於空间秩序的“构成论”有直接的渊源,这种“构成论”思想影响的管理方式,偏重於“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即求有艺术美感的平衡管理意识,而缺乏“生成论”的“无中生有”的经营创新思想。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说,只能是“无中生有”——“天下万物皆生於有,有生於无”,才是创造;而只有创造,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无中生有”,是道家所提倡的偏重於时间意识的“生成论”思想。“生成论”是对“构成论”的包含并超越,是一种在“执两用中”基础上的“三”的方法论,或者说经营创新是对管理艺术的包含并超越。
  另一方面,经过研究发现,道商具有人类的三大元精神:法商所体现的理性精神、儒商所体现的仁爱精神,在加上道商本身所具有的信仰精神。同时,道商将沿着理性、仁爱、信仰的阶梯,一步一步提升和超越,一直可以进入到具有一种至高无上超越精神之“无为而治”的商人“道”境!这也是一种创造,一种生成,是一种精神的创造与生成。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歌德说: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严重的错误。中国的所有最高的学问,都是“古之学者为己”、“修、齐、治、平”的成人之学与大人之学,内圣外王的圣人之学与天人之学。树立民族的自信心,继承并发扬光大老祖宗的学问,是当代学者的使命,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我相信,未来30年,中国将引发类似西方文艺复兴的创造性的新文化运动,以道学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将在中国乃至世界大放异彩!

推荐访问:中国文化 精神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