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6:14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探析】素质教育的5点内涵

发布时间:2019-05-06 06:47:19 浏览数:

摘要:在分析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特点,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了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新探索。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2-0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全新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全社会开展以提升公民综合环境素质为目标的环境素质教育。作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环境素质教育。一、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1.加强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是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大变革。要实现这种变革,必须加强以提升公民环境素质、增强环境意识为主要目标的环境素质教育。迅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应承担起环境教育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不同的专门人才,尽管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但在不同层次上都会与环境问题相关联,他们的环境意识、操作方式、环保技能和行为规范将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及良好行为规范的确立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以及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环境素质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其对环境负责的理念并自觉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行动中去,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进而推动全社会、全民环境素质的提升,从而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不仅是在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更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2.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多地重视对高职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环境素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环境素质教育过程中重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行脱节,环境素质教育的外部氛围欠缺,没有真正形成教育大合力,因此,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急需新的理论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环境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育的方法要符合高职大学生的特点要求,而且环境素质教育的途径也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协调性和统筹兼顾的要求。环境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应统筹各方教育力量,构筑开放的全社会教育资源网络,共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高职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机制,不断提高环境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特点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对高职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新的特点。1.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人本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是培养高职大学生综合环境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因此要真正地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融入到环境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蕴含人本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关键,也是做好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工作的前提。2.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时代性。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环境素质教育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动态领域,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关注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需求,适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使环境素质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3.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环境素质教育是一种行动教育,那种局限于课堂讲授、满足于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不能达到环境素质教育的目标。只有将环境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类实践活动中,渗透到工学交替、课程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环境科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来。4.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性表现在:首先,环境素质教育不仅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还涉及社会科学及人的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是多学科的综合教育,需要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和方法,使学生从整体角度获得全面的环境意识、知识及技能,形成综合的环境观;其次,环境素质教育作为一项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仅靠某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学校、家庭、实训基地等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1.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确立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目标。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环境素质教育是一项基本的素质教育,综合环境素质的养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环境素质,丰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可以把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层面。树立人类与自然界互相依存的意识、环境与发展互相协调的意识、遵守环境法制的意识,认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及环境伦理观。知识技能层面。掌握必备的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环境信息的技能、分析、解决、评价环境问题的技能。行为层面。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保护与改善环境的行为,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探究解决,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逐步形成对环境友好的行为习惯。2.树立“以生为本”的环境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传统的环境教育教学方式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而忽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良好环境素质的形成。以学生为本,既要求教师将社会所需要的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更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职业技术型人才,其思维特点更倾向于直观、形象性思维,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在环境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激发起学生内在的需求,将环境意识和行为提升为自身内在的道德要求。3.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全方位的环境素质教育体系。环境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组成环境素质教育合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学校作为承担环境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将环境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各日常教学、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提高教职员工自身的环境素质,重视环境素质教育机制的完善。学校应将环境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如开设专业选修课、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素质教育等。结合行业特点,强化环境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应将环境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的日常考核,定期检查和监督。家庭环境素质教育,占主要地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意识、行为上的引导,父母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家长应以身作则,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培养子女热爱环境、尊重自然的情感和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环境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这一大课堂。一方面,环境素质教育离不开社会力量的配合和支持。如在教育部门、环保部门的支持下,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社区、生态企业建立多种类型的环境教育活动基地;充分利用媒体的辐射效应,建立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环境宣传网络体系;加强与各类环保组织的交流,吸收学校环保志愿者加入其中等。另一方面,学生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环境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增强学生的环境使命感。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社区的联系和合作,积极拓展环境素质教育实践途径。组织学生走向社会,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环境知识为社会服务,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美化和宣传教育活动,组建环保夏令营,进行环境污染调查等。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技能,还能巩固已有的环境意识,自觉增强环境责任,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总之,环境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应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高职院校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环境素质教育,把高职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环境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朱义年,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高教论坛,2003,(5):42.[2]丁淑杰,徐平,刘京中.非环境学专业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8):166.[3]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哲学研究,2005,(11):5.[4]廖柏明.环境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23):165.[5]周谷平,朱绍英.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之关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2):96.[6]刘春元.中、美、日三国“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之比较与思考[J].2010,(8):154.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研究”(09SJD88005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花海蓉(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资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教育与管理、环境污染物分析监测与治理。

推荐访问:探析 科学发展观 指导下 素质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