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9:19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产学研合作_地方师范院校产学研合作之路

发布时间:2019-05-07 06:45:22 浏览数:

  摘要: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地方师范院校产学研合作之路,一是要突出机制创新,不断优化产学研工作环境;二是要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合作教育模式;三是要勇于探索、积极推行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环境与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使产学研各方共同受益,并以此推动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产学研;合作;案例
  中图分类号:G658.3;G40-054;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86-05
  产学研合作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环境和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学习书本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操作、实际应用、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与产业界、科研单位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使产学研各方共同受益,并且推动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办学模式[1]。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突出机制创新,不断优化产学研工作环境
  1.1 健全组织机构
  2006年,黄冈师范学院成立了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校科技处负责协调日常事务和管理工作。根据校党委要求,各教学单位确定了分管领导和科技秘书,建立和完善了科技工作校系(院)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了各教学院系在推动产学研工作中的作用,形成了校系(院)共同推进产学研工作的机制。
  1.2 强化行政推动
  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对科技创新、产学研工作的行政推动。2006年,学校在湖北省高等学校中率先召开了全校科技大会;同年8月26日,湖北省教育厅在《湖北教育简报》第30期上以“黄冈师范学院出台五条措施,努力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题目,报道了黄冈师范学院在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积极探索,在全省高校中推广黄冈师范学院科研工作、产学研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2008年5月24日上午,由中共黄冈市委、黄冈市人民政府主办,黄冈师范学院承办的黄冈科技论坛隆重开幕。中国工程院樊明武、傅廷栋院士应邀分别在会上作了精彩报告。论坛围绕黄冈市改革发展大局选题调研,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涉及黄冈市的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产业和新型工业化以及环境、旅游、教育、医改等方面。论坛成果为黄冈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009年,学校邀请了黄冈市政府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的20多位领导、专家举办座谈会,专家们围绕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产学研工作提出了积极的意见与建议。
  地方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前瞻性认识及施政魄力,直接关系到产学研平台的组建和持续运行。学校极为重视与黄冈市政府的合作,通过政府的组织引导与牵线搭桥,合力探索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2011年3月14日,黄冈市科技副市长,博士生导师罗微陪同华中农业大学和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的两位专家,来学校洽谈科技合作事宜。通过罗市长牵线搭桥,学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胡孝明博士进入农业部公益性项目“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团队,并在团风县、麻城市选点启动工作。2011年9月3日,国家农业部科教司产业体系处处长张国良、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以及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行20余人来到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梅家墩村,观摩由学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胡孝明博士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5——低产水稻土肥水管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小区试验。观摩的领导专家对黄冈师范学院主持的水稻品种筛选和水稻氮肥高效高产小区试验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试验科学、规范,效果明显。
  1.3 建立制度保障
  为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健康有序地开展,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决定》、《科技与产业开发规定》、《黄冈师范学院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相继修订了《黄冈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黄冈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黄冈师范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
  在管理方式上,由过去单纯事务管理逐渐向主动服务转变,增强了产学研项目等项目管理的策划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2]。
  1.4 加大考核力度
  2007年,学校制定了《黄冈师范学院“十一五”教学院系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实施细则》等重要文件,将科技工作、产学研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并于2007年开始在校内部分单位进行试点;2008年,院系目标考核在全校范围内铺开。迄今为止,学校院系目标考核已持续4年,极大地促进了全校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1.5 加大扶持力度
  学校坚持“科研编制”制度,实施学术休假制,以保证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完成所承担的省级及以上重点课题的科研时间;加大了对优秀科研成果的资助与奖励力度;设立学术专著出版资助基金,补贴出版费用;重点支持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的科研项目,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在研究经费上继续实行1∶1的比例配套,并实施申报项目经费补贴和申报成功奖励制度;推出科研工作量酬金发放制度和办法;鼓励教职员工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
  2 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合作教育模式
  2.1 五位一体,无缝对接
  学校构建了具有鲜明地方高校特色的“五位一体,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3],即“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五位一体,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使每一个毕业生都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增强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与社会适应能力,2006年黄冈师范学院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达到了92.5%。对此,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评价黄冈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时说“黄冈师范学院强化了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地位,确立了五位一体,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资源共享,订单办学
  一是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的利益关系,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指导教师、技能实训场所与设备设施;学校则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并以生产实习方式派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同时企业还能从中择优录用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4]。这种模式已成为黄冈师范学院目前主要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迄今为止,学校先后与10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
  二是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办学。学校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等院系先后与20多家单位签订了实习与就业协议,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2.3 校政(企)合作,多方培训
  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先后与黄冈市的一些企业和单位签订了联合培训人才协议,为中国电信黄冈电信分公司、黄冈市信用合作社、黄冈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黄冈市环境保护局、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黄冈市国家税务局、黄冈宾馆、黄冈东源电力服装有限公司、湖北盐业集团有限公司黄冈分公司等单位培训各类人才近3 000人。
  2006年以来,学校还与中共黄冈市委组织部、黄冈市教育局合作培训乡镇干部、中小学校长、中小学骨干教师、中小学班主任5 000余人。
  2.4 校地合作,科技扶贫
  2005年,黄冈师范学院与红安县七里坪镇对天河村、武穴市余川镇荷叶村、黄梅县孔垅镇张塘村等贫困乡村结成对子,开展科技扶贫。
  对天河村是红安县典型的山区、库区和老区村。2006年,学校派出科技干部陈蕲进驻对天河村,利用学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的技术优势,把高山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作为对天河村产业扶贫的三大支柱项目进行扶持。2006-2008年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达到20 hm2、开发和培育新、老板栗基地20 hm2、油茶13 hm2、人工造林面积187 hm2,重点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43 hm2。结合丰富的高山草场资源,发展高山羊、高山牛养殖,全村10头牛以上的养牛大户达51户,30只羊的养羊大户达12户。对天河村高山牛羊肉以其绿色环保而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依托旅游资源产生的旅游服务业红红火火,仅对天河漂流项目就解决了全村8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目前高山茶、高山畜、生态旅游三大产业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对天河村脱贫致富的强劲动力。
  黄冈师范学院化工学院与武穴市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中心签订了生物能源推广合作协议,在武穴市荷叶村开展了《热能自给的薯渣制乙醇生态循环工艺研究》产学研合作项目,本项目依托荷叶村的养殖业,用其动物粪便产生的沼气作热能,由薯渣生料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现已进行了3年的生态循环工艺试验研究,第一期合作已投入50万元,建成实验厂房400 m2,添置了洗薯机、甘薯破碎洗淀粉机、淀粉制粉丝机、2套蒸馏乙醇设备,完成了10个发酵池、4个沼气池的修建,租用7 hm2山地、7 hm2山林和2 hm2水面,培训农民200多人,安置40多人就业。
  2.5 激励创业,优化服务
  在2008年学校设立了学生创业基金,且适时出台了《黄冈师范学院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根据创业基金相关管理规定,学校将为在校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等“一条龙”服务。2009年10月12日首批10万元基金已发放到1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手中。2011年3月9日,学校在学工部会议室举行了2010年度大学生创业基金发放仪式,此次创业基金发放仪式共发放学生创业基金约10万元,共有14项学生创业项目得到了5 000~10 000元的创业基金支持。
  学校还举办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活动,如举办“创业校园行”大型展览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科讯杯全国高清DV作品大赛等活动。
  3 勇于探索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在推进产学研工作的过程中,黄冈师范学院积极探索、推行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5],归纳起来有以下5种有效的模式。
  3.1 校企项目合作模式
  该模式针对企业的某一项技术难题,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约定的期限内帮助解决问题。2008年,黄冈师范学院与长江大学、湖北省随州金农科技发展专业合作社签定了《提高银杏叶黄酮含量的调控技术中试》产学研合作项目。该项目从研究银杏叶黄酮含量变化与分布规律入手,同时采用银杏丰产栽培技术、叶黄酮合成代谢的酶学调控机制等前期研究成果,利用栽培、生理、生化相结合的系统技术,达到提高银杏叶黄酮含量的目的。
  3.2 校办企业模式
  学校依据自己的科研资源和科研优势,创办科技型企业,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6]。如美术学院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教师创办了武汉景上花装饰公司,该公司每年接纳校美术学院10余人实习,其设计师大部分为校美术学院的毕业生。
  3.3 技术转让模式
  黄冈师范学院将已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通过技术交易的方式卖给企业,由企业完成中试、生产及市场开发后续阶段[7]。如学校化工学院教师曾舟华副教授先后获得或申请(乙醇)精馏(甘薯渣)干燥储存塔(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200821Y)等4项专利,先后开发出迪咪唑硫酸盐等10多种产品,通过技术转让已经将专利和产品转让给黄冈市罗田宏源化学原料医药有限公司、武穴市合营药厂,其专利、技术被广泛用于咪唑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甲醇回收、固体酒精制造及改性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4 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
  通过安排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加强产学研结合紧密程度。学校商学院2007年与华泰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黄冈营业部签订了证券业务联合开发项目协议书。通过产学结合,一方面能给企业提供廉价的或无偿的劳动力,经营效益会因此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学生的能力也将在“真枪实弹”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3.5 技术服务模式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促进教师、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近年来先后为汇源公司、伊利公司等多家食品企业提供食品品质监控技术服务;同时还为湖北景百利啤酒有限公司提供“啤酒酵母复壮与优化筛选”等技术服务;积极参加黄冈市农业局举办、永信食品有限公司承办的“鄂东北6.7万hm2优质花生板块建设座谈会,为花生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4 产学研结合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4.1 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项目效益大。如黄冈师范学院程水源教授主持的《提高银杏叶黄酮含量的调控技术中试》产学研合作项目在执行期内实现产量450 t,销售收入180万元,技术服务收入50万元,纯利润164万元,缴税总额8.2万元,创汇7万美元。二是扶贫效果显著。通过3年的科技扶贫改变了红安县七里坪镇对天河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呈现了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学生收获增加。在校学生通过产学研活动有不少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是农民收入增长。如校化工学院曾舟华副教授在武穴市余川镇荷叶村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采用新技术推广种植甘薯,鲜薯产量可达60 t/hm2,农民收入可达30 000元/hm2,仅此一项,与种其他农作物相比,农民可增加收入7 500元/hm2。
  4.2 社会效益巨大
  通过校政合作,有一批专家教授成为黄冈市政府的决策顾问,党委书记程水源教授是黄冈市政府第二届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会中有不少该校的教授,他们时时关心黄冈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经常下到黄冈市各县(市)实地调研考察,为黄冈市“两型”社会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完成了《鄂东特色农产品及其产业化》等一系列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与专著[8]。此外,叶芃、李金奇、汪季石、袁小鹏等教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完成了黄冈市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调查、黄冈市红色旅游发展战略思考等调研咨询报告,得到了黄冈市有关方面和领导的高度关注。商学院鲍宏礼教授等承担的黄冈市规划局的攻关项目直接参与了黄冈市城市发展规划设计。
  4.3 学生能力增强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正因为如此,黄冈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本科、专科学生的就业率由2005年的78.7%和52.9%提升至2008年的92.9%和89.3%,一直位居湖北省高等学校的前列。2009年、2010年黄冈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省内的领先地位。
  4.4 教师素质提高
  实践证明,培养专家型的教师队伍最有效的办法是产学研结合。黄冈师范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教育的活动中,造就了一大批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30多人。
  4.5 科研成果丰硕
  2004-2009年,黄冈师范学院获得省厅级及以上项目共计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都有较大的增长,厅级以上项目数量和经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仅2009年,全校教职工就发表论文1 241多篇,其中核心期刊383篇,国际三大期刊索引数据库收录论文134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
  4.6 学校影响提升
  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2008年以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先后10多次报道了黄冈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就业形势、产学研工作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2010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程水源教授的理论探索文章《“就业至上”办学理念的建构与实践》,文章以黄冈师范学院“就业至上”办学理念实践为案例,指出该理念既是基于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作出的一种价值选择,也是最切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实际的一种现实抉择[9]。2011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以《发挥地方高师院校优势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为题,刊发了院长叶芃教授关于学校服务黄冈市基础教育的文章,文章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参与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作法,以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目标,培植、优化农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路径与方法[10],认为黄冈师范学院为服务黄冈市的基础教育作出了贡献,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 苗振清. 拓宽产学研合作之路 提升特色办学水平[J]. 中国高等教育,2011(7):12-13.
  [2] 王 健,顾彦杰,林善浪.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发展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21(3):32-35.
  [3] 侯贵宝.“五位一体 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及内涵[A].黄冈师范学院.改革·创新·质量——黄冈师范学院本科办学十年纪念文集[C].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4] 赵恒平, 田 甜. 我国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体系浅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6-108.
  [5] 于国波,张永宁,陈 磊.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98-101.
  [6] 顾伟忠,刘 兰.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21(1):74-78.
  [7] 曹 阳,李 林,王永宁.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1):73-77.
  [8] 程水源,鲍宏礼.鄂东特色农产品及其产业化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9] 程水源.“就业至上”办学理念的建构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0-12-20(07).
  [10] 叶 芃.发挥地方高师院校优势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N].中国教育报,2011-04-11(07).

推荐访问:师范院校 产学研 之路 合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