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11:04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论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优化_高职院校有哪些学校

发布时间:2019-05-19 06:41:39 浏览数:

  摘 要: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重任。其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校园能否和谐建设。因此优化专职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迫在眉睫。本文通过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和困境,透视辅导员潜在的心理健康隐患,从主客观因素分别分析隐患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职辅导员 心理健康隐患 优化
  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是一种新兴的特殊职业。它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与学院等各部门间的桥梁纽带,更重要的是,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因此专职辅导员队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而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取得大学生理解、信任的前提。因此重视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优化,对于提高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帮助辅导员不断发展自己,增强辅导员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与困境,透视辅导员潜在的心理健康隐患。
  1.辅导员身份特殊化、地位边缘化、岗位职责模糊化、角色冲突化。
  首先,辅导员身份较为特殊。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上,辅导员身份既不是教师,又不是行政管理人员,处于尴尬的位置;这一特殊化又直接导致了其地位的边缘化。他既不像专业教师一样受到学校重视,又很难真正成为学校的管理者,甚至被认为可有可无。这样的境况使辅导员意志消沉并且工作中越发缺乏动力;此外,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也不清晰。目前在我院,辅导员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凡是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辅导员不仅要进行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学风建设、校园文化、贫困生帮扶、安全稳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还要做好学生与教师的媒介,传达和布置相关工作及很多因为职责不清晰而推到辅导员身上的工作。在如此繁杂的事务中,辅导员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深入细致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辅导员工作被动,工作热情降低,效率低下,最终诱发心理疲劳和厌烦。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也十分明显。和其他教师相比,一个辅导员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角色。为了成功地在各种角色中转换,辅导员不得不压抑在角色转换中导致的心理冲突,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心情,引起抑郁。
  2.辅导员工作对象广、时间长、待遇低、职业前途不明朗。
  首先,辅导员工作对象广。现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配备人数与学生人数比例始终不对称,当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超过能力承受范围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其次,工作时间长。辅导员除8小时上班外,手机还要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处理学生意外突发事件。长时间的工作很容易使辅导员产生心理疲劳和厌烦。不仅如此,待遇还偏低。与专业教师相比,收入差距明显,这导致辅导员产生挫折心理。甚至许多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过渡性职业,辅导员经常是提拔无望,对职业前途倍感迷茫,备受挫折感。
  可见,辅导员在应对一份定位不清晰、工作压力大、自身评价低的工作时,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隐患,直接对学生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从主客观因素,分析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隐患的成因。
  1.客观因素。
  (1)辅导员各项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
  首先,辅导员岗位职责分工机制不规范。辅导员工作多头领导,无法明确自己的直接领导,在客观上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同时,辅导员承担过多的角色,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制度不完善。很多辅导员都是高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或研究生,但并非都是师范专业,既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又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在工作起点上就处于劣势。最后,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价制度不科学。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无法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绩效形成奖惩体系。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有关未来前途的实际问题关注不够。而特殊的工作性质使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科研及学术活动,充电和提升的机会很少,在职称评定上没有任何优势。
  (2)高职院校缺乏对辅导员心理疏导的重视。
  辅导员上岗前后缺乏对应有效的心理培训,工作时也没有提供合理的情感宣泄途径。很多高职院校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尚处于空白,很少开设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心理保健知识讲座和心理素质培训活动。很多辅导员反映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地方倾诉或咨询。
  2.主观因素。
  辅导员的自身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与现实工作要求存在差距。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学历以本科为主,硕士学位数量较少,所学专业更是与辅导员工作不对口。同时,辅导员工作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与满足新形势的工作需要。高校扩招带来学生数量增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面临“90后”的新生代,很多时候辅导员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就好,因而在主动学习、探索与创新上停滞不前,导致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不突出,成效不明显。部分辅导员自身还欠缺心理知识,心理素质不高,当自身出现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时,不会自我调节,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也无法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帮助学生。
  以上主客观因素说明,高职院校及辅导员自身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对策,从而走出辅导员工作的困境,降低辅导员发生心理健康隐患的几率。
  三、优化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隐患的对策。
  1.建立健全专职辅导员考评机制和待遇体系,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
  在考评机制上,可以采用个人自评、辅导员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可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辅导员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广泛宣传,在辅导员队伍中营造争优创优的气氛,来激励其他辅导员努力学习,相互赶追,形成良性的激励竞争机制,从而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热情。在待遇体系上,可根据辅导员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岗位津贴,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在职业发展上,要做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尤其关注工作5年以下的年轻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和工作10年以上的中年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更好地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2.加强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可定期对专职辅导员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测试,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并及时做好反馈工作。同时,建立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室和宣泄室,指派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加大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辅导,帮助辅导员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加强自我心理完善,也更好地促进其对学生工作的开展。
  3.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增强职业归属感。
  首先,高职院校在对辅导员的选拔上要做到严格把关,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不断优化学生辅导员队伍。其次,高职院校应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协调好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避免只要涉及学生的工作就要找辅导员的情况,使辅导员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切实地把时间用在更好地提升自己和解决学生问题上。尽可能多地为辅导员提供参加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习交流机会,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辅导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养,鼓励辅导员专心研究业务,以此增强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4.辅导员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
  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在政治、道德、文化、能力、心理等素质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因此辅导员要认真学习一切新知识、新技能,不断丰富和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同时,辅导员要经常对自己所学内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所遭受的失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并通过自我改造逐步克服,才能提高认识、加强心理修养。
  参考文献:
  [1]张静.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194-197.
  [2]徐建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1):16-18.
  [3]王国良.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探析[J].理论导刊,2007(3):51-52.
  [4]王笙.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之浅见[J].高教高职研究,2008,(4).

推荐访问:辅导员 专职 心理素质 优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