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8:51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当代中国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及其扩展空间】为什么要做慈善事业

发布时间:2019-05-21 07:00:05 浏览数:

  摘 要 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是我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天主教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体现。本文对天主教参与公益慈善的教义基础进行总结提炼,从当代中国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天主教公益慈善的基本领域及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天主教进一步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空间和途径。
  关键词 天主教;公益慈善;扩展
  公益慈善事业有利于合理利用社会有限资源、缓和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宗教公益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宗教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我国,政府是社会福利的主要承担者,随着绝对人口数量的上升,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种种社会福利需求的增加,有限的政府资源无法填补不断扩大的社会福利缺口。因此,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开辟更多的渠道来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福利需求,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宗教公益慈善就能起到这种“拾遗补缺”的作用。它既能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又能减轻政府的福利负担。作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的天主教,是宗教公益慈善事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近年来,天主教本着教义中的“成义得救”与“和谐”的思想,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服务社会,不断践行着“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主题。
  1 当代中国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的教义基础
  1.1 教义中的慈善体现
  “宗教是慈善之母”,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着济世助人的主张。天主教主张“作光作盐、荣主益人”,他信奉爱德的教义,并要求信众实行善行结出善工。他们认为只有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达到和谐之后,人才能与主达到和谐。
  1.1.1 成义得就。
  作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的天主教,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圣经清楚的告诉我们:内在的真实信仰要求外在的具体爱德行为。从教义中不难看出天主教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必然性,他们的教义就要求他们不但要信德,而且要实行信德,即是信德要结出善工。天主教主张“成义得救”,与基督新教“因信称义”的成义观相区别的就是如何才能获得天主的爱。基督新教认为得救的真谛在于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凭借信心,通过圣灵的工作,使信徒和基督成为一体,而拒绝一切善行的价值。[1]基督新教把教义和核心放在了“信”上,把信仰尚德作为基督新教徒的根本追求。而天主教主张的“成义得救”要求信徒不但要信仰尚德,还要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通过行动把自己的尚德之心实践出来。天主教规定信徒必须按教会的要求履行某些功课或善行,如做弥撒、奉献、悔过、补赎等,表示自责或补偿,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2]。在实践中,他们不仅认定和恪守世俗伦理道德,并以更高的宗教道德为动力,以信仰中的爱和忠诚来施行对整个人类的关爱,帮助周围的人,把上帝对世人的爱通过自己的行动带给世人。
  天主教“成义得救”的信仰,促使天主教的信徒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天主教把参加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服务社会的行动看成是结善果。当代中国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涉及救灾、教育、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天主教教众积极的筹集物资,并组织人员奔赴灾区;许多天主教神职人员也亲赴灾区,用天主教信仰的力量抚慰灾民内心的伤痛。天主教公益慈善组织还在全国各地开办学校、医院、图书馆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不断践行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也体现着教徒们对“成义得救”的教义的准确理解。
  1.1.2 和谐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是天主教的目标之一。无论是天主教的圣经、还是教会的训导,都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天主十诫”清楚地表达出天主教信仰中追求和谐、构建和谐的思想理念。天主教要求人们和谐相处,“爱人如己”、“彼此相亲相爱”,不仅停留在爱的思想上,更要体现在爱的实践中。长期以来,天主教遵循“上爱天主,下爱世人”的训导,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以执着的爱德行动来实现和谐的目标。
  按照天主教的信仰,人与天主的和谐必须从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开始,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就是实现这几个方面和谐的有效途径。天主教在开展公益慈善的具体实践中也是从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四方面的“和谐”入手来开展公益服务的。1、人与自身的和谐,主要表现为内心和谐。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许多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缓解,不仅有害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偏激行为的产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天主教在开展公益慈善服务工作中注重发挥心灵工作的优势,帮助有需要的人缓解内心的压力,促进人内心的和谐。2、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中贫富差距的存在,阻碍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主教要求人们和谐相处,“爱人如己”、“彼此相亲相爱”,不仅停留在爱的思想上,更要体现在爱的实践中。人们要关心周围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形成博爱宽容、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3、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主教的社会慈善事业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得到资助,弥补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公平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4、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主教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中,以环保、节能、生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占有很大比例,这些活动能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主教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内涵不谋而和。新时期里,天主教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把构建和谐社会与天主教追求和谐的目标融为一体,努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践行信仰,融入社会,贡献社会。
  2 中国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的现状
  2.1 天主教公益慈善实践的形式
  2.1.1 救灾救难。
  近年来,国内灾害频发,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区人民承受着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双重打击。灾害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行动,天主教也积极投入救助,为灾后重建提供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2009年8月,第8号热带风暴“莫拉克”正面袭击宁德市,当地的养殖户受灾严重。为了让养殖户尽快恢复生产、生活,河北进德公益、当地政府和天主教闽东教区拿出11万多元为养殖户购买鱼苗,对60多户受灾户进行物资援助。这次赈灾行动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这说明,天主教的爱心是针对所有需要的人。[3]2008年5月四川汶川的大地震瞬间爆发,给当地百姓造成巨大损失。灾后,天主教各地教会迅速行动起来,积极配合政府的赈灾工作。一边组织修女到灾区为群众提供医疗救助,一边积极动员信众捐款捐物,运往灾区,尽快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据资料统计,天主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筹集捐款1亿元。[4]另外,各地教会还为汶川祈祷,“望全能的天主圣神降幅你们!”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援助灾区,给他们带去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多重支持,坚定了灾区人民重新站起来的信心。这些行动说明天主教信众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热情,教会人员本着福传天下的训导,把天主的爱通传给世人,努力圣化人灵,福利社会。
  2.1.2 扶危济困。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加快,人民内部矛盾变大,不断激化,社会存在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天主教努力开展公益慈善事业,为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当代中国天主教扶危济困的慈善事业中,以“进德公益”的贡献由为突出。它秉承天主教“笃行仁爱、见证信仰”的理念,向社会提供服务。截至2006年底,进德公益完成了灾区慰问补给、灾后重建、社会培训、修建学校、打水井、环保以及医疗卫生等几十个社会项目,提供援助资金共计1100万元,为1700多名大中小学生提供过共计128万元奖学金。在2008年秋季启动的救治白内障等眼疾患者的“进德公益送光明”项目中,进德与当地医科大学及相关附属医院合作,在两年时间里已成功为3000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使他们重见光明。[5]
  中国各地天主教会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陕西省“两会”用于捐助希望小学、养老院、幼儿园、弱智儿童保育院,以及为农村修路、打井的资金共计654万元,河北省“两会”创办的“北方进德—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为社会赈灾、修建希望小学、帮助失学儿童等多项社会服务工作,捐助资金高达103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神长教友资助建希望小学60多所,资助失学儿童3630多人;建幼儿园22所,诊所174个。[7]
  2.2 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局限
  2.2.1 国家政策有待完善。
  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完善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能促进各宗教团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另一方面能促使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规范、有序的展开,提升社会公信力,以便吸引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从政策层面明确规定宗教界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范围,这就造成了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难以形成制度化和机制化局面。
  2012年2月底,国家六部委联合发文《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宗教界事务进行专项规范。《意见》不仅指出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主要范围、基本形式以及可以享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意见》还规定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意见》对宗教界公益慈善事业具有指导性作用,但是约束力不足,不能彻底性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宗教界创办的公益慈善机构和实体登记注册难度大,相当一部分未能登记注册,不能取得合法地位,大部分公益慈善活动也就不能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宗教慈善公益活动没有明确的运作细则去遵守;政府和社会无从对宗教公益慈善组织中的善款筹集方式、管理途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使得宗教公益慈善极易失去社会公信力,无法最大限度的调动信众参与公益慈善的积极性,最终造成宗教公益慈善发展缓慢的局面。所以中国的宗教慈善要跟上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2 天主教自身能力有限
  (1)天主教在我国规模小,信徒少,影响力小。 天主教属于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在全世界拥有大量信徒。天主教自元朝铁穆耳时期传入中国,经过艰难的融入过程,才发展到今天。据统计,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天主教信徒有1500多万人。[8]相对于佛教、基督教信众的数量来说,这个数字小的多。
  从天主教信教群众的构成上来看,天主教的信众存在文化程度不高,老年人居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特点。神父和修女的生活条件不好,甚至只能勉强地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他们没有能力来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缺乏内在动力。
  另外,中国的天主教的信众还停留在教义的信仰上,没有从实际行动中践行爱德的训导,天主教信徒对天主教的信仰几乎是出于利己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主的恩赐,在死后能够升入天堂。他们很少有人能把主对世人的爱传递出去,把主对世人的恩泽散播天下,他们缺少积极参加社会服务的认识。这种思想倾向造成天主教信众消极参加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很少能在天主教内形成影响力大的公益慈善活动热潮。
  (2)公益服务经验缺乏,专业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起步的晚,宗教公益慈善一度被视为是以传教为目的的,由于误解和政策的限制,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宗教公益服务经验不足,从事宗教公益慈善服务的人员大多缺乏专业化的知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一些天主教社会服务机构和天主教会在公益慈善的活动中,没有制定规范、有效的工作原则和组织制度,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仍然滞后。
  天主教的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救灾和救助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服务上。教会在组织社会服务和慈善活动时,需要资金、人员和组织制度。天主教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包括信徒捐献和经营商业活动等。这些商业活动也带有较强的公益性,如开办医院、学校等。在开展这些活动时需要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但是参加工作的都是教会中的志愿者,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服务方法、技巧和能力有待提高,而且他们也不能一直坚守在自己的服务岗位上,不能保证正常的工作,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另外也没有专业化的人来合理安排和管理教会的资金,财务不公开、不透明,就会出现资金运用的弊端,这也影响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3 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的扩展空间
  3.1 利用国家政策变化,发展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能保证宗教自身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宗教应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宗教公益慈善是最直接,最现实,最能够体现宗教参与经济社会的一个种方式。我国的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在近代勃兴。在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宗教界发扬服务社会、行善济世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慈善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宗教界所进行的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胡锦涛总书记在17大报告中强调,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我国几十年来宗教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宗教努力实现社会化的结果。[9]有人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宗教公益慈善力量会构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成为主体队伍之一。[10]
  在长期的公益慈善实践中,天主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就业困难、贫富分化、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社会的矛盾点越来越多,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宗教界要发挥主动性,承担责任,为社会分忧,为民众解苦。经天主教研究机构河北信德文化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末,天主教系统内公开办有422个慈善公益文化组织,其中220多家诊所,81家养老院,44所幼儿园,22家残婴院或康复中心和35个区域性或教区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其中河北进德公益、辽宁盛京仁爱、西安教区社会服务中心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11]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要继续以“荣主益人,服务奉献”为宗旨,在赈灾济贫,救苦救难的基础上创新公益慈善模式。在新时期里,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号召,继承传统,抓住机遇,服务社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明确慈善目的,一切以为社会服务为出发点。
  有研究指出,“宗教慈善”主要是将传播教义与社会服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和活动,是一种“慈善为宗教”的模式;而宗教公益则是指有宗教背景的公益团体发起或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宗教为公益”的实践。[12]从天主教公益慈善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史上来看,教会公益慈善事业最初是为传教而设。民国以后,天主教在华传播已无障碍,其公益慈善事业的宗教色彩遂渐淡化。客观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积极影响。[13]当代中国,传统的宗教公益慈善模式仍相当普遍,但是这种模式已经开始向“现代性”的宗教公益过渡。宗教界提供的社会服务虽然有些还是处于传统的“慈善为宗教”的阶段,但是更多的已经开始向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转变,明确了未来“发展宗教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大方向。[14]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就是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坚定信念,围绕大局,服务教会。其次,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要明确定位。慈善活动要具有公益性、志愿性、无偿性、群众性的特点。要从“ 党政关心、社会需要、教会能为”的原则出发, 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公益性、扶困性、文化性的服务项目上, 着重在市场机制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在政府部门关注度相对薄弱的地方发挥作用。既要有外在有声有势的集体性社会服务、又要以日常的公益活动为基础,扩大影响, 树立服务意识, 形成一种长期发挥作用的效果。
  3.3 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
  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进一步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为受助者提供专业化服务。与此同时要扩宽公益服务的领域。从深度上、广度上不断提高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此外,在公益组织的内部管理上也要走专业化道路,做到组织有力、管理透明,这有助于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其长远发展的必要保证。
  3.3.1 加强服务人员专业化培训。人才是公益服务事业发展的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吸引一些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志愿者加入到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中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全职人员和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
  事实上,许多有着天主教背景的公益慈善组织都意识到了专业培训的重要性,并早已把人员培训提到了日程中。如,进德公益、西安教区社会服务中心、辽宁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等等。这些组织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与他们提供的专业化的服务是分不开的。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宗教社会服务尚处于“宗教慈善阶段”而非“宗教公益阶段”。公益慈善服务一线人员普遍缺乏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专业训练。因此,从宗教团体自身出发,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增强公益慈善服务的质量,推动宗教公益慈善向专业服务阶段转变化,推进“宗教慈善”向“宗教公益”阶段转变。[15]
  3.3.2 以现有的服务项目为基础, 拓展服务领域,创新公益慈善模式。 根据现阶段社会的需求,我国天主教公益慈善服务项目广涉赈灾、济贫、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各天主教公益慈善组织要以现有的服务项目为基础,总结经验教训, 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的需要逐步扩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健全机构制度, 使更多有需要的人受益。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要继续以“荣主益人,服务奉献”为宗旨在赈灾济贫,救苦救难的基础上创新公益慈善模式。尤其是要从调试人们的心态、规范人们的行为、避免冲突的角度去拓宽服务领域,化解矛盾、消除对抗,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做出贡献。
  3.3.3 内部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透明化。 公益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规范的管理机制,尤其对于善款的管理使用要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运作涉及大量的资金。如果财务管理不公开、不透明,就可能会出现资金运作的弊端,从而影响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今夏的“郭美美”事件,使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鉴于此,以信仰为支撑的宗教公益慈善机构同样要加强其组织内部的制度化建设,尤其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天主教公益慈善机构已经意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例如,西安教区社会服务中心按照基金会的国际惯例,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的财务体系,公开该年度的资金来源和开支状况及具体项目的支出额度。财务管理的透明化,提升了机构的公信力,为保证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奠定了基础。[16]   3.4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本土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有的学者指出,天主教公益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境外、港台机构的资助和信徒的个人捐赠,资金来源的本土化、政府化、社会化程度较低,反映出宗教公益慈善服务活动尚未成为“内源化、国家化和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与社会福利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国家和民众而言,天主教宗教公益慈善服务尚处于一种外在、独立和特殊的组成部分。[17]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社会历史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教会内部在慈善捐款方面的宣传少,教堂门口设立捐款箱也是由信徒自愿捐款,教会很少有专门的人做宣传,因此社会公众对此了解不多。而本土化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能为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是宗教公益慈善能够提供长效、优质社会服务的重要保证。在信息传播极其快速的互联网时代,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无疑需要宣传策划,才能取得更广泛的支持和更好的效果,也只有做好宣传,才能发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3.5 加强合作,促进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当代中国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合作和宗教内外的广泛合作。“慈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共同的话题,“慈善”没有国界。由于社会发展程度和历史传统因素的不同,近代西方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起步早,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在我国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国际宗教公益组织的合作,在互动合作中学习、借鉴。公益慈善事业之间没有竞争,这就要求天主教公益慈善机构加强与其他教派以及社会其他公益慈善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共享资源,最大限度的服务社会。
  3.5.1 加强宗教内外公益慈善组织间的合作。
  天主教公益慈善团体资金和能力有限,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其他公益慈善机构的合作。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天主教公益慈善组织的救助工作多以“参与加入”的方式进行。与官方的专业救助机构合作,参与救灾行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慈善组织内部还可以学习美国的慈善组织机制,自发地联合,组成一些全国性机构,如基金会联合会、慈善信息局等, 达到交流信息、共享资源的目的,同时可以互相监督,保证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五大宗教公益慈善理念所体现出来对人的关怀,虽然方式不同,但在“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目标上达成广泛的共识。借助信仰的力量,宗教能够带动社会信教人士自愿地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提供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天主教公益慈善组织要加强与其他教派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经验交流等方式,谋求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最终达到为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目的。
  3.5.2 加强国际化合作,学习西方宗教慈善经验。
  近年来,中国天主教公益慈善事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吸引了国际宗教公益机构公益基金会的的广泛关注,逐渐形成了一种国际合作的模式。国内天主教公益慈善组织在开展多个社会公益项目时得到了德国民爱、米索尔基金会、香港明爱、英国明爱等国际宗教公益机构的支持和援助。像进德公益在接受国际援助的同时,还把援助对象扩展到了国外。在东南亚海啸、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进德公益通过亚洲明爱与地方明爱,在第一时间送去了慰问和援助。通过与国际宗教性公益组织的合作,国内的天主教公益慈善组织获得了稳定的项目资金支持,学习到了先进内部管理经验,获得了专业的项目培训服务。[18]
  西方公益慈善事业起步早,发展程度高,尽管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西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实践中, 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道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天主教公益慈善组织在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要防范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图谋。
  参考文献
  [1] [2][7]天主教[OL].http://baike.baidu.com/view/6994.htm,2011-11-18
  [3] 邓文龙.大爱无垠——河北进德公益子天主教闽东教区开展赈灾捐助活动[J].中国天主教,2010(1)
  [4] 杨光.论宗教慈善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贡献[J].三峡大学学报,2010(1)
  [5] [18]刘芳.社会学视野下中国宗教性公益组织发展模式刍议——以宗教性公益组织“进德公益”为例[A].上海大学.宗教与慈善国际学术会研讨会论文集[C] .上海:出版社,2011
  [6] 陈建明,杨舜涛.服务和谐社会 多行仁爱善功——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社会服务委员会七届一次会议在太原举行[J].中国天主教,2005(4)
  [8] 裴勇等.我国宗教界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考察分析[OL].http://fo.ifeng.com/zhuanti/gongyiluntan/lunwen/200811/1124_268_52334_1.shtml,2011-11-14
  [9] 温金玉.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OL].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51956-1.htm,2011-11-14
  [10] 宁二.五大宗教的公益化冲动[J].南风窗,2010(7)
  [11] [16]刘继同.生存战略与文化交流:近代中国基督宗教慈善福利事业概览[A].天主教研究论集(第一辑)[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12] 周秋光.近代西方教会在华慈善事业述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3] 李向平.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宗教的基本变迁[J].中国宗教,2008(11)
  [14] [15]王静.天主教西安教区社会服务现状初步调查[A].上海大学.宗教与慈善国际学术会研讨会论文集[C] .上海: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天主教 当代中国 公益 慈善事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