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10:14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走出品德课时教学目标的误区】小学品德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2019-06-01 06:58:18 浏览数:

  课时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单元目标的具体化,是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要“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新课程实施10年来,许多老师忽视了对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对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种种误解,直接导致课堂教学走入歧途,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误区一:混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区别,导致课时教学目标“大而空”
  许多老师把品德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同于课时教学目标,造成课时教学目标大而空。课时教学目标是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的单元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的个人风格确定的,具有独创性。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既不能游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之外,又要符合具体实际,做到可以测量、可以评价。此外,有的老师对学情缺乏了解,把握不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与初中思想品德、初中历史和初中地理相关内容的区分度,脱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导致课时教学目标过大过高。
  比如,某位教师为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四“黄河在怒吼”第二课《不要忘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不忘国耻,立志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在“数据展示”与“图片展示”等活动中,提高收集并归类资料的能力,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3.通过参与活动,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知道日寇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提高表达能力。
  这个教学目标看起来似乎“中规中矩”,学习内容也算清楚,但是该教学目标既没有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课程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显得“大而空”。课程目标是“总”,课时教学目标是“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时目标作为局部教学目标,是为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服务的。因此,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应当考虑这节课要干什么,其教学重点在哪里,具体回答两个问题:你想让学生学到什么?你预期学生行为在哪点上发生什么变化?然后还要衡量,哪些目标课堂40分钟内大部分学生可以实现?把握住这两点,制定出来的课时教学目标,才能具体而准确。明确了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修改为:1.知道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的暴行;2.通过材料阅读和课堂讨论,懂得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误区二:课时教学目标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许多老师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多达5至6条,却没有思考,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是什么,导致课时教学目标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对一节课中的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一节课在40分钟内应完成的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突出重点。当然,这不是说可以忽视其他的目标,主要目标同样需要其他目标的支持。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能够全面地把握它,更好地去综合实现它。要想取得这种整体效应,在制订课时目标时要胸有全局,确定一般性目标时要想到重点目标。课时目标制订合理,表述简明、清晰、重点突出,教师才会明确要教什么,学生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
  比如,某位教师为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马路不是游戏场》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规则和常识;2.培养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3.通过在生活中观察、上网等各种办法,搜集、整理关于交通法规、交通标志的信息;4.初步具有归纳能力和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5.初步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上述教学目标罗列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涵盖范围广,却没有重点,缺乏中心。而且,这些目标不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其实,本节课教学目标可以只表述了解什么,以什么方式了解,为什么了解即可。因此,该教学目标可以改为:1.了解与小学生有关的交通规则;2.收集整理生活中存在的交通隐患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提出改进意见;3.懂得遵守交通规则,自觉维护交通秩序。
  误区三:课时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许多老师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共同的学习要求,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时,必须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当地使用的教材,这是国家对教师、学生的基本要求;二是教师个性和特长,即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三是小学生的具体实际,即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生活环境等。很多教师对前两点比较重视,而对后一点则重视不够,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在生活中,每个小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如果忽视不同学生之间的经验差异,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不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使课堂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比如某位教师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我的历史名人档案》一课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2.激发珍视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情感;3.挖掘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中的积极因素,分析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的历史名人档案》一课中列举了六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孔子、孙武、司马迁、王羲之、李白和徐霞客。由于缺乏对教学对象的研究,该教学目标关注共性的要求多,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不够。有的学生喜爱时事新闻,有的学生喜欢书法音乐,有的学生热衷于国内外军事,只有准确把握小学生之间的经验差异,才能提高课时教学目标的普适性和针对性。结合某班级学生长期以来坚持学习书法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改为:1.能描述王羲之的生平事迹;2.通过材料阅读,小组讨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独特风格;3.收集当地历史名人资料,学习制作历史名人档案。
  总之,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中最具操作性的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合适与否,关系到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一节课是否有成效,应由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检验。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尤其是课时教学目标,是体现一名教师素质的标志,决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作者单位:惠安县实验小学
  福建泉州 3621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推荐访问:课时 品德 教学目标 误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