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4日 09:14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艺术形象名词解释 [浅谈“后军旅”小说人物形象变化及原因]

发布时间:2019-06-03 07:04:34 浏览数:

  【摘要】  在我们的印象中,军旅小说一直塑造的都是英雄形象,解放初期的军旅小说通常以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为主,并且这种模式也影响了后面几十年军旅小说的创作,往往一提到军旅,人们总会想起那些都近似相同的完美的形象,但近些年来,在庞大的军旅小说的队伍中出现了这样几类书,他们描写的是和以前不太一样的“英雄”形象。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军旅小说 人物 形象 原因
  纵观近几年的军旅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出身贫民,是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追随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而前进的,均是战功赫赫,所向披靡,但有一点就是他们的性格粗砺,满口脏话,是典型的“爷们儿”形象,同时,又都是立功与闯祸的“双面能手”,常不听指挥,却又能出奇制胜。
  这类书其中也有相当大比例的小说因为被改成了电视剧而被大众所熟知。其中《父亲进城》(改名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亮剑》(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恐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下面就以这几部小说为例来谈一谈我本人的看法。.
  《父亲进城》,小说以一句平直的叙述开始“1950年8月,父亲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满怀亲情地走进了沈阳城,身后是警卫员小伍子,以及源源不断的队伍。”如果仅仅看到这一句,那我们脑海中慢慢浮现出来的可能是任何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但如接下来看,这位将军又与以往塑造的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不同,反而正是老一辈解放军们的真实写照,敢于追求比自己小一辈的年轻姑娘,他们生了孩子必须去当兵,他们大都保留着一点大男子主义,打骂老婆,从不肯低头认错。小说中尽量多的细节描写以及对生活中场景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英雄也需要家庭生活,而不是以往军旅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环境就是战场上。从这一批小说开始,“英雄们”开始走下神坛,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凡人,在这里我暂且称以《父亲进城》中石光荣为代表的形象为“生活英雄”
  这些英雄们大都不是循规蹈矩的“老实”人,却都以其饱满的人物性格深受读者的喜爱。我认为,书中主人公身上的草莽匪气,部分抵消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光环,但这也给新世纪的观众与读者带来了极大的真实感。我们看惯了大义凛然,看惯了慷慨就义,就不可避免的对这种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模式的作品与人物产生抵触情绪,而反而是一些性格上有一定特点的,优缺点并存的人物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并引起其思考。从表面上看这些草莽英雄的性格起点降低了社会认知和接受的门槛。但实际上,像《亮剑》和《历史的天空》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一个具有草莽行为的农民成为英雄的历史过程。从平民到英雄的过渡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英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历史中不断的融合,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中国农民军官成长理解的过程。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自己,从而成为信仰坚定的革命者,但是,他们的个性并未消失,反而更加鲜明。农民的思维方式,农民性格的成长过程,使两部作品获得极大了历史真实感。
  人们不会接受土匪和草莽,却会接受带有匪气的英雄。作者仿佛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塑造了两个这样的形象。他们仿佛为战争而生。裹藏在匪气和草莽中的,是他们对战场超人的感知力。战争中过人的生存能力和取胜能力,使得李云龙、姜大牙的形象带有一种货真价实的传奇色彩。
  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当人物形象饱满了就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缓解了人们对传统英雄模式的审美疲劳么?不是的,他们的制胜之处在于因为人物的形象不再完美,因为人物或粗暴,或平庸,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也正是这些“深度”的刻画使作品更加能挖掘人物的内涵和灵魂,也就更加的能引起人们的震撼以及反思。
  第二点优势就是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有很多都是国民党军官,远征军战士,山里的土匪,这些在以前的作品中被“屏蔽”的身份又在现在的小说中重新闪光,他们身上的故事更加的能使我们产生好奇感,从而扩大读者群体。而主人公经历波折才找回的良知与激情也更能让我们认识到“灵魂是不受身份限制的”。对于这些“冷门身份”的描写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公正的评判与认识,也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进程。这些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而关于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便是新一代作家的崛起,这里主要有三类,一类为经历了传统的军旅时代的作家,这些作家大都阅历丰富,对战争以及解放初期的生活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只是因为解放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文化环境而未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而文革结束后文化环境在一点一点的变得宽松,这是,正是这些老一辈作家重放异彩的时候,这些作品一般都很真实地记录了战争时期真实的军旅生活,为我们还原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同时由于作者本身的阅历和深度,这类作品通常是注重挖掘人们的战争心里的。
  第二类便是军人的后代作家,这类作家由于家庭的原因这些作家从小便受父辈身上的“军旅气质”影响,因为有近距离长时期的接触,大多数既继承了父辈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又能站在一个比较可观的角度来评判这些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的精神特质。小说通常以家庭为展开,以回忆位主要的记叙方式,使人产生较强的亲近感。
  第三类便是新时期的军人作家。这类作家通常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当代部队生活也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所以通常都着手基层,从普通一兵写起,也对每个普通的战士有所照应。同时,以普通一兵的奋斗史为题材,立志的成分较多,较受年轻人喜爱。
  除了新生代作家群的兴起之外,文革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也为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家们进行创作不需要在顾及政治因素,革命者们可以有缺点,敌人们也可以有较高的思想水平,这无疑是打破以往高大全形象的最突出的优势。
  此外,文学体裁的多样化以及影视剧改编的影响也为军旅小说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
  但是,在这种小说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就产生了。那就是因为之前的几部典型作品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文坛”上就涌现出了大量的“非主流英雄”。在图书馆的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石光荣”,无数个“李云龙”。这些作品虽然各不相同,但又都大同小异。这样的模式也已经定型,当非主流成为主流的时候,我们是否也会对这些曾经的“小众英雄”产生审美疲劳。同时这些仿制品也会影响“真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样一来真正书写灵魂的书籍的市场将会缩小,那这类文学的发展又何在呢?
  当然,这只是一种现象,因为我们无法阻止商业化,所以这类作品还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自己提高眼力。
  参考文献:
  [1]《父亲进城》石钟山著
  [2]《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7-7-1 版
  [3]《亮剑》都梁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3-1版
  [4]《我的团长我的团》 兰晓龙著 新星出版社 2009年01月版
  [4]《士兵突击》 兰晓龙[著 大众出版社 2008年6月1日版

推荐访问:军旅 浅谈 人物形象 变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