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4日 21:33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蒋韵《完美的旅行》的结构主义解读] 结构主义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9-06-05 07:09:00 浏览数:

  摘 要: 本文运用西方结构主义批评对蒋韵的中篇小说《完美的旅行》进行解读,即主要运用格雷马斯的角色模式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用符号矩阵解读作品中存在的二元对立极其深刻涵义,用叙事模式分析对小说中的文本进行深层解析。通过多角度的深层解读,阐释小说中存在的复议性与多层次性。
  关键词: 《完美的旅行》 结构主义 角色分析 叙事模式 二元对立
  蒋韵是一个较少被人关注的作家,无论是评论界还是新闻媒体都对她发言甚少。较少的关注并不是说明她的成就不高,事实上是与蒋韵的写作远离潮流,是一种边缘化的写作有密切的关系。她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是一个无法被确切归类的作家。她以低调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成为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和一些作家相反,蒋韵的成就远在她的声名之上。”①
  在蒋韵的众多作品中,小说《完美的旅行》虽然不能称为是最出色的,但字里行间却体现出“一种平静下的力量”。②这篇小说是富有理想主义的杰出作品。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类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怜悯的心和牺牲精神,使小说意蕴深远,宛如一段情意缠绵的乐章。
  近几年对蒋韵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女性意识等几个方面。本文尝试从结构主义这一新的视角出发,对小说《完美的旅行》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完美的旅行》的角色模式分析
  中篇小说《完美的旅行》以作者惯有的不张扬的风格,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而悲惨的故事。小说的情节模式主要分为:家乡、城市、相遇、旅行、自杀几个部分。而相遇和旅行这两部分花的笔墨最多。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为我们虚构了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一个从森林来到城市的男孩,“在他的皮肤中总是隐隐透出膻气和青草的气味”,他对城市有一种“隔膜的感觉”,③无意中他遇到了女医生陈忆珠,她“喜欢宽袍大袖的飘逸之气,有一种难得的清情和浪漫”。④他们自身健康、光明、洁净,具有仙女和天使的气质,但只要与外界发生接触,他们都会产生异常的反感,无论如何与这个世界都有一种天然的隔离,对不上接口。于是这就注定了两个人的相遇,也因此他们结伴开始了一种逃避性质的旅行。如果我们不读这篇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就很可能以为作者是在为我们描写一种真正意义上旅行,而事实上他们只不过是在想象中行走全世界。
  围绕这一故事,运用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的六个行动位的模式分析文本,⑤这六个行动位被划分为三种互相对立的成分,他们分别是:主体和客体、发者和受者、对手和帮手。角色两两之间构成二元对立关系,其基本关系为:发者引发主体的行动,主体的行动指向一定的客体。在此过程中通常受到对手的阻挠,通过助者的帮助,主体最终克服困难,获得客体。这些角色形成了一个结构性的固定模式,并揭示了各种现象间的关系及各种角色在叙事结构关系中的功能。
  主体:刘刚
  客体:自由、完美的旅行
  助者:陈忆珠
  对手:李淑、张桂香
  在叙事角色中,主角刘刚是中心人物。刘刚是一个从小在“旷世寂寞的天空”⑥之下成长的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隔膜和错觉。他被父母带到了城市,这是他一个漫长旅行的开始,抛弃了他所爱的家乡的旅行。他不喜欢这个冰冷的城市,不习惯这里的一切,不习惯这嘈杂、拥挤和肮脏,这里丝毫不给人温暖和柔和的感觉。因此他出走去寻找他那美好的家乡,开始他完美的旅行。在整个故事的进行中,陈忆珠都起到帮助刘刚的作用。两人在火车站相遇了,就像是灰姑娘遇到了仙女,刘刚遇到了他的“仙女”。陈忆珠用想象的旅行帮助这个迷途的孩子,她是助者。而刘刚的亲生母亲李淑和“向阳院”的院长张桂香是阻挠刘刚重新获取自由的力量,是为对手。正是角色之间交错的关系,推动故事顺利的发展,主体在助者的帮助下,克服对手的阻挠,并最终获得自由的状态。
  格雷马斯把上边角色的行动模态划分为四个,即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和得到赏罚,从而建立了叙事语法。⑦这四个阶段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其中实现目标是它们的核心。下面按照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加以分析,先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下。
  第一部分:刘刚被父母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离开了清新、温暖的家乡,他不习惯这个冰冷城市里一切,决定出走回到他梦中的家乡。
  第二部分:很多事情都是在车站发生的,在这里他遇到了具有仙女气质的陈忆珠。
  第三部分:在这个超越母子的纯洁交往中,两人结伴开始了这个具有逃避性质的旅行,在这里他似乎找到了暗淡冷漠的城市中唯一亲切明亮的角落。
  第四部分:刘刚亲生母亲李淑和“向阳院”院长张桂香的出现,打破了这完美的旅行,刘刚、陈忆珠两人纯洁、高尚的友谊则成了众人眼中污秽的“畸恋”。
  第五部分:陈忆珠用自杀的方式保全了尊严的美丽,而刘刚再次出走,从这个冰冷的城市中消隐了。
  在格雷马斯表层结构的四个阶段当中,核心部分“实现目标”对应的是故事的第三部分。刘刚和陈忆珠的相遇,俩人结伴在非地理和非空间意义上的旅行,使刘刚找到了城市里唯一温暖、明亮的角落。这构成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变换,实现的目标则是对美好生活的拥有。相对于父母家里的痛苦生活来说,陈忆珠的生活环境清新、阳光似的明亮则是一种幸福。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施动者,这里的施动者也是刘刚自己。但是只有施动者还不够,还要又一个实现目标的推动者,也就是什么使主人公产生了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想法。这样,故事就需要一个“产生欲望”阶段。在《完美的旅行》中“产生欲望”阶段对应了故事的第一部分,正是在父母家里所受到的冷遇,使孩子萌生了想要摆脱这个冰冷世界的想法。母亲没有对孩子有过真正的关爱,面对孩子的隔膜感,她只会粗暴地把孩子轰进澡堂,试图洗去孩子身上的“异味”,而恰好孩子与陈忆珠相遇,有了改变处境的机会。为了目标的实现,主人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来自于外界的帮助,即所谓的辅助者,作品中陈忆珠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一要求。陈忆珠备齐了进行想象旅行的地图,使孩子能够实现他远离城市的愿望。目标的实现并不是故事的结束,在这之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这在故事的第四部分,刘刚亲生母亲李淑和“向阳院”院长张桂香的出现,打破了这场完美的旅行,丑恶的人们把他们逼向绝境,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这两个孤独的人。   由此可见,通过格雷马斯的归纳和提炼,叙事作品的故事就如语言中具有普遍语法结构的句子一样,成为可以进行语义分析的对象。
  二、《完美的旅行》的叙事模式分析
  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把作品看作是一个独立于外界的完整自足的体系,研究其深层的结构及模式。在结构主义学者看来,同类型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看,其内在的结构是不变的,而变化的只是人物、环境或故事情节等因素。普洛普就用结构语言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按人物和主题对故事进行分类的方法。在他看来,句子主语与“故事”中的人物、谓语和“故事”中的行为是可以类比的,“故事”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功能”。受普洛普对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启发,格雷马斯认为文学叙述与语言学的句子一样,可以加以语法分析,一个叙事文本可以看成是一个被扩展了的句子。虽然叙事作品千差万别,但就结构而言,它们有着共同性。
  在叙事性作品中最常见的叙事结构是:故事中一个平衡向另一个平衡的过渡,于是构成一个最小的完整情节,典型的故事总是以四平八稳的局势开始,接着是某一种力量打破了平衡,由此产生不平衡的局面;另一种力量进行反作用,又恢复了平衡,第二种平衡与第一种相似,但不等同。⑧通过这个叙事结构,我们可以明白,看似千变万化的故事内容,其形成规则却是有限的。
  按照上面格雷马斯的叙事结构,可以大致得出以下几个叙事程式。
  1.刘刚在家乡平静快乐地生活。(平衡状态)
  2.一个陌生男人的出现打破了刘刚的生活,把刘刚接到了陌生且冰冷的城市。(打破平衡)
  3.刘刚与陈忆珠火车站的相遇形成一种反作用,两个人超越母子的纯洁友谊使刘刚又找到了在家乡中才有的柔和、清新的生活。(恢复平衡)
  4.刘刚亲生母亲李淑和“向阳院”院长张桂香的出现,打破了这场完美的旅行,同时也摧毁了孩子美好的希望。(打破平衡)
  5.陈忆珠为了尊严美好地死去,孩子刘刚失望地再次出走,使这个“向阳小院”和这座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恢复平衡)
  在上面的叙事程式之间,时序和因果上是连接的,而在内在的逻辑上则有一种转化关系。故事开始的时候刘刚拥有平静的生活,可是外来者进入将原来的平衡打破,至此故事还没有达到高潮。刘刚与陈忆珠火车站的相遇似乎使这种不平衡状态得到缓解,但故事并没有俨然而止。最后,在一群丑恶的人的逼迫下,陈忆珠为了尊严美好地死去,孩子刘刚失望的再次出走,故事到这里达到了感情上的最高高度。他们的离去使生活又恢复到以前的平静,新的平衡建立。然而最后的平衡与第一种相似,但不等同。
  三、《完美的旅行》的“符号矩阵”分析
  格雷马斯在他的文学符号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阵”,⑨它源于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格雷马斯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意义只有通过二项对立才能存在。”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扩充,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即设立一项A,它的对立一方是反A,在此之外还有与A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的非A,又有反A的矛盾方即非反A,通过不是对立就是否定的行动素来说明叙述的普遍模式和叙述的语法本质。也就是说,文学故事起于A于反A之间的独立,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从而又有了非A和非反A,当这些方面因素都得以开展,故事也就完成。
  符号矩阵基本模式如图:
  在小说《完美的旅行》中,首先来界定一下符号结构中的四项行动素。首先是刘刚,一个具有“食草动物的气息”的孩子,与城市的生活格格不入,和他的亲生母亲李淑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个女人没有给孩子真正的关爱,两个人之间具有很深的隔膜感。而陈忆珠的出现,使孩子看到了希望,孩子找到了城市中仅存的那么一点亲切明亮的角落,两人共有的精神特质——“善良的食草动物的气息”,⑩使两个人不可避免地建立起纯洁的友谊。然而两人的纯洁交往却引起了亲生母亲李淑德强烈嫉妒,她不仅不感谢这个陌生的女人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的转变,反而感到自己作为母亲而对孩子应有的“占有权”和“支配权”受到威胁。他们的友谊在众人眼里是污秽的“畸恋”,这不仅激怒了李淑,更引起了“向阳院”院长张桂香的“关注”。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两大阵营的尖锐矛盾。于是我们可以将故事中的要素组成下面一个矩阵图。
  从上面的矩阵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多组二元对立关系,它们对于理解文本的多层次的深层含义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的二元对立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物设置上的两大阵营
  在文本中存在着两组人物的对立,刘刚——李淑、陈忆珠——张桂香。刘刚、陈忆珠代表了一种自然的、浪漫的、与现代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古典情怀,是这个城市中的“异类”;他们不同于凡俗,不同于身边的大多数,必然会被社会强势群体的力量所淹没。李淑、陈忆珠正是现代文明生活中愚昧、冷漠的集中代表。伴随着科技的发达、文明的进步,城市中的人们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属于自然和精神上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自然的、与生命本原有关的东西将理所当然地难以存在。从这两组人物的对立中,我们体味到了作者对人类现代文明的明显质疑。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到T城本来有一个机会,可以使自己变得柔软、洁白,但T城却不知道珍惜。陈忆珠的死去、刘刚的出走使T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这暗示了人类文明中美好、自由的失去。
  2.主体意蕴的对立
  我们在阅读蒋韵的《完美的旅行》中很容易发现完美的旅行和不完美的生活这组二元对立关系。刘刚与陈忆珠的美丽邂逅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当出走的刘刚被陈忆珠牵着手走在他所熟悉的田野中时,这个原本属于自然的孩子,在被陌生和冰冷的城市禁锢中变得身心僵硬后,终于又回到自然地怀抱,这个孩子在木盆里完成了来到城市后第一次快乐而放松的沐浴,他们在虚构的世界里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他们在想象中行走全世界。然而这段无血缘关系的母子之间的纯洁交往,却被现实中丑陋的力量所扭曲,陈忆珠只是在虚幻中带着刘刚作一种出逃,最后却付出了死亡的代价,完美的精神之旅,却以残酷之旅而告终。这种强烈的对比,使我们读后感慨万千。
  四、结语
  叙事作品是一个结构的系统,通过发现作品的深层结构,可以得出其中的深意。本文正是运用结构主义方法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小说《完美的旅行》的叙事模式及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有了一个全新深入的认识。
  注释:
  ①蒋韵.心爱的树—李建军评论[M].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
  ②张溪潺.从《完美的旅行》中解读蒋韵[J].时代文学,2008(2).
  ③④⑥⑩蒋韵.心爱的树—麦地丛书[M].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117.
  ⑤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吴泓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25-145.
  ⑦⑧⑨邱云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6.
  参考文献:
  [1]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社会科学[M].徐伟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邱云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蒋韵.行走的年代[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12.
  [6]戴红稳.蒋韵小说女性悲情书写及其文学意义[J].小说评论,2008(4).
  [7]郭海玉、史玉丰.蒋韵小说近三十年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9(1).
  [8]毛时安.美丽的忧伤——关于蒋韵近作的一种解读[J].上海文学,1992(6).
  [9]蒋韵.我们正在失去什么[J].当代作家评论,2005(4).

推荐访问:结构主义 解读 完美 旅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