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0日 04:56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耘荡 农具耘荡

发布时间:2019-05-21 06:55:43 浏览数:

大米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从古至今,我国人民对水稻生产都高度重视。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杂草的侵害,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稻田中耕除草,即“耘耥”,是我国传统农业中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农事活动。我国四川新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两个农夫在稻田里薅秧的图案显示,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经用先进的铁农具——三齿耙除草了。由此可见,稻田中耕除草的历史,已有1800多年。耘耥,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的农活儿。传统的耘耥以人力为主,先后经历了水薅、手耘、足耘,劳动十分艰辛。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耘耥》记载:“尝见江东等处农家,皆以两手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日曝于上,泥浸于下,诚可嗟悯。”尽管后来人们发明了耘爪,可以提高效率,保护手指,可是弯腰手耘的方式却没有改变。宋元时期,江浙的农民发明了一种新的除草农具——耘荡。耘荡是一种有齿类的中耕农具,具有深层除草能力,可提高劳动效率。《农书·农器图谱·耘耥》记载:“耘耥,形如木屐,而实长尺余,阔约三寸,底列短钉二十余枚,簨其上,以实竹柄,柄长五余尺。耘田之际,农人执之,推耥禾垄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所耘之田,日复兼倍。”《农书》中的耘耥,即耘荡,是当时江浙一带农村新创制的除草松土农具,形状像一只大木鞋,长有一尺多,宽约三寸,木板底面钉上二十多枚短钉,木板上面装上一杆竹柄,竹柄长五尺多。耘田的时候,农民执耘荡往返推荡稻田的行间草泥,使田泥溶烂,杂草埋入泥中。这种耘荡相比之前使用的耘爪,可省去弯腰手耘的劳苦,而且每天耘田的面积比手耘增加一倍。耘荡的发明,使弯腰曲背的耘田姿势转变为站立,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耘荡是耘田必不可少的农具,除了有除草的功能外,还有中耕松土、促进稻根生长的作用。清代马一龙《农说》:“耘荡虽以去草,实以固苗。固本者,要令其根深入土中,法在禾苗初旺之时,断去横面丝根,略燥根下土皮,俾顶根直生向下,则根深而气壮。”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稻作勃兴,水田中耕农具的发展进入了完善时期,耘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到了明代中叶,耘荡已在江南广泛使用了。人工耘耥,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南农村还一直沿用。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耕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稻田化学除草和集约化使用机械除草越来越普及,耘荡这种传统农具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推荐访问:耘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