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4日 16:54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公序良俗原则案例 [浅谈参与式教学中的课后参与的原则及注意点]

发布时间:2019-04-23 06:46:55 浏览数:

  【内容摘要】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巩固知识、训练能力、搞好预习和复习,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课后参与 原则 注意点
  作业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巩固知识、训练能力、搞好预习和复习,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我校实行的“参与式教学”包括三个环节:课前参与、课中参与和课后参与,课后参与从形式上说就是课后作业,但是,我校的课后参与又不完全形同于过去所谓的作业。心理学家洛克通过实验证实:受欢迎的作业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此,它更重于内涵,我们通过课后参与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正如吴也显在《教学论新编》中指出的那样: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为此在课后参与的设计就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巩固性原则
  课后参与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目标,以一定的练习来促使学生温习、反思与巩固。使之更好地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或搭建一定的桥梁。教师要有预见性地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精心设置一些揭示方法的基本题和补偿性练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形成一定的迁移能力。
  二、拓展性原则
  课后参与不仅是巩固知识,强化目标,而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我们通过课后参与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领学生去再反思、再探索。以问题、质疑搭建学生的思维并引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好的课堂应给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究留下空间,这可以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探究问题,也可以是课堂中生成的一些问题。当然,我们必须要能够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以便在问题解决中抓住其本质规律而进行发散探究,做到形变而神不变,通过参与式教学,不断完善和深化所学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大有益处。
  拓展延伸就是根据所学课文向外延伸。比如学习8A Unit 4 Wild animals 时,当课堂上说到Giant pandas are in danger now.可以引导学生:Many wild animals are in danger now. Such as tigers, red-crowned cranes and so on. How can we help them?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m?课后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深入地了解这些动物正面临的危险,以及如何去想办法帮助他们。这样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德心。
  三、问题性原则
  陶行知先生说过:“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疑”是激发创新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认为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让学生通过独立地思考、分析,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外实践中主动探究问题、提出问题、找出疑点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萌芽。
  四、实践性原则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去解决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布置的作业形式也应逐步走向生活化。对于英语,生活化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度。例如,让学生收集摘抄身边的英语,让学生留意自己周围的英文商标、中英文广告、标牌,并自己动手去收集、摘抄。通过这一作业,学生为自己能发现并学到这么多身边的英语而十分欣喜。这种作业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不仅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能力,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对于英语,课后参与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朗读、改编课本剧、辩论比赛都是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作业;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另类开放性、拓展延伸类作业实践,是英语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
  五、层次性原则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主体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与进步、对人的素质的根本性要求。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如果课后参与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那么必然是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却学生吃不了。“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成就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有些教师布置课后参与只是一味的抄写新单词。如果长期重复抄写单词,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课后参与可以立足基础、能力与提升三个方面来设置,以此符合各类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去练、去思、去做。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布;可以视生而定,不一而同。
  六、实效性原则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因此,在课后参与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这样,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活化所学知识,通过长期的操练能达到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同时在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去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课后参与的设计的实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生为本,从实际出发,立足学生的实际与教学内容实际来设计;二是注重实效性,课后参与的设置,时间不能过长,难度不能过大,否则学生会觉得时间太长,难度太大而厌做、厌参与。   另外课后参与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尽量设置一些新颖的形式,推动学生去读、去看、去听、去做,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为了达到理想化的课后参与的效果,课后参与的落实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落实检测
  检查及时,做到有发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这是一个原则,否则学生对课后参与就会流于形式或应付,如果老师认真批改,学生课后参与的态度就端正起来。
  2.重视反馈
  对学生课后参与的态度,教师必须及时作出反馈,并作相应的评价。认真的,表扬激励;不认真的,要了解原因或作批评教育。
  反馈的另一方面是教师要能从“课后参与”中发现问题,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或针对问题进行方法再指导。
  3.重视时效
  课后参与的检查与反馈评价要及时,不能拖延太长时间,否则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或问题反馈不及时会导致后续学习的障碍。
  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后参与时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1)“顺手牵羊”的拿来主义
  有些教师在网上看到一些好的资料,就一股脑儿不假思索、分析地拿来,导致到做时才发觉知识是超前或落后了;看到好题,教师都喜欢。拿过来用却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做,或做时很费力耗时,这样的参与脱离学生的能力而过度拔高会导致学生缺乏兴趣。
  (2)脱离学生实际的课后参与
  今天的教学任务是A,而课后参与的设计是B或C,导致知识的巩固不能实现,能力不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或者课后参与形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比如放学回家布置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对于其他不寄宿的学校来说,可行,但是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讲,就不符合实际了,学生对这样的参与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课后参与作为课中参与的延伸,所有的内容(课后作业)应该是围绕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为中心的行为过程。它既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又要着眼于下节课的课前准备。课后参与的内容如果不经选择,不能满足学生学方法、用方法的探究需求,就必然没有解决问题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缜密设计能够满足经验连续性和交互性的作业。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教育应让学生将所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
  【参考文献】
  [1] 卢正芝 著.《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6 月第一版.
  [2] 闫祯 编著.《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3] 王升 著.《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4] 方明 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

推荐访问:参与 课后 浅谈 原则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