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0:04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红日大海白云风景【龙啸大海,狮吼红日】

发布时间:2019-01-18 06:27:12 浏览数:

  2011年底,一部关于中国海洋的8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令中国社会各界对海洋权益和海疆安全的关注更加升温。“这是一个国家意志,民族的主题,反复回味,首先补习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海洋历史知识,方得一个认知,带着这个藏在心底的认知,走向茫茫的海岸线,走进辽阔的300万蓝色国土,又从潮起潮落的海洋中逆溯回岸,涉步喜马拉雅,随手拾起脚下亿万年的贝壳,呼的被高原季风吹响神驰的浩瀚天际,吹过东临碣石的心里界碑,仿佛浩荡的风帆,鼓动的船桨,翻飞水手的吼声,敲击着心鼓,闪回在阵阵再现的航迹上。哦!这就是龙的民族原有的属性,这就是龙的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魅力。”
  ――摘自总制片人、总编导陈红的《的启迪》一文。
  
  海洋的魂魄
  海洋对于整个人类而言都是博大的,无私的,有着母亲的情怀:有着慈母的关怀,也有严母的责罚,对于人类这个秉承天地精华的自然之子,海洋永远是宽容和伟大的。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在其后500年的时间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海。而中国,这个天生的龙族的子孙更是对着海洋有着无限的眷恋。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世界上最辉煌璀璨的大陆农业文明,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成熟的农耕政治经济制度、家园人生哲学、家国一体的伦理价值和血缘人情的社会关系。虽然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针,虽然郑和下西洋显示了中国人杰出的航海能力,但中国从来没有也几乎没有想过要成为海洋大国。
  海洋意识的缺失,让中国人在历史的书册上,永远留下了悲伤、沉重的一笔。
  1840年鸦片战争,外敌从海上的入侵,全面突破了中华文明的内陆空间,外族不仅用超强的武力而且用不同的文明挑战着曾经显示出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历史的辉煌既是一笔伟大的财富,也是沉重的文化包袱。至今为止,农业文明的因袭,历史发展的曲折,仍然从思想观念到制度设计,从科技积累到发展方式,都制约着中国人的海洋梦想。很多国人仍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之外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对于未来中国的意义。
  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海洋意识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海衰国弱,海兴国强。这是一个又一个海洋崛起国家的心底呼唤。唤醒民族海洋意识,将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脉的起搏器。
  在这样的情景下,纪录片《走向海洋》横空出世,这部纪录片是树立中华民族现代海洋意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把在娱乐搞笑的风气中颠倒了是非歪曲了审美的人们,引向风云际会的海洋,如同迎面吹拂的海风,让人清醒、清净。
  在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和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走向海洋》对中国数千年海洋文化演绎沉积的深度挖掘以及荡气回肠的影像展现,让观众认知到:中华民族和海洋并非不发生积极的关系,只是到了明朝,随着政府颁布“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我们民族的海洋基因才遭到了冷冻与封存。
  而这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为我们打开了历史封存的海洋记忆。它站在文化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海洋史,客观阐释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和谐海洋的文明理念,抒发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眷恋的情感。
  全片集与集之间以从古至今的时间轴为编年体纵向结构,而各集中又由一个个的小故事构成,用小事情构建起每一集的主题,细密地编织着情节和历史,犹如织女织布,经纬交织,粗中有细,大中含小,构筑起海洋文明的宏大史诗,第一次全面系统梳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中国海洋文明的变迁历程,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国家民族生存与海洋开发利用和海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海洋意识的唤醒与普及对于当下中国的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它用镜头捕捉住太阳跃出地平线的那一瞬,第一缕阳光把我们的目光带向了民族历史的深处。
  民族的精髓
  我们中华民族不缺乏海的基因,不缺乏海的传统,“海权兴、国运兴”的历史之韵一直回响在这个古老国度,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气、“威布四方,七下西洋”的辉煌,将它演奏得美轮美奂、酣畅淋漓;那“坚舰利炮,洞穿国门”的震惊,“丧权辱国,呼号飘零”的悲惨,将它演奏得哀怨凄凉、潸然泪下;那“雄关漫道,重整山河”的壮丽、“科学发展、和谐海洋”的征程,将它演奏得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海洋,这个国际纪录片创作的母题,永远不缺乏《飘网渔船》、《蓝色星球》、《海豚湾》,和雅克・贝汉的《海洋》这样的纪录片,但是它们是西方人关注海洋生存权益在纪录片上的反映。而中国有关海洋的作品却太少,不是我们国家没有相关的技术力量,而是本身国人海洋意识的缺乏。
  而《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的出现,对于当下电视纪录片艺术的表达方式有着启示意义。电视纪录片是现代电子传媒与人文精神互补生辉的产物,但当下电视艺术有一种倾向,那就是 “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各种五光十色的技术运用虽然让观众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却忽视了纪录片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有深刻的思想来影响观众。《走向海洋》既适当运用了高科技手段,又做足了历史知识的功课,既有固有的历史定论,也有现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可以说,该片中数十位院士、研究员、教授所提供的翔实史料、合理的譬喻无不是对观众的历史知识、海洋意识的普及。虽然也曾有过迷茫、退缩甚至是恐惧,但种种历史的实例使我们能够深切领悟到中华民族自殷商时代以来就有征服海洋的勇气,我们的先人们具有足够的智慧扬帆远航;该片又以大量史实进行论证,中华民族同样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质魅力。为当下观众对纯粹农耕文化的身份归属又提供了一个可备一说的参照面。通过此片,观众也会发现自己的海洋知识是何等肤浅,《海洋自由论》、《新大西岛》、《太平洋问题序》等经典名著离我们多么遥远。基于厚实的历史知识,不能不说在当今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走向海洋》的播出,无疑是中华民族树立起现代化的海洋意识的一本教科书。
  《走向海洋》用较大篇幅叙述欧洲大航海的进程,这个时代的成就惊人,但道路异常艰辛: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率领船队开始了他的探险之路,一年之后从印度回到里斯本,船员死亡三分之二;西班牙人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时间,5艘船只剩1艘,256人只剩18人,就连他本人也命丧菲律宾土著人之手。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们,用行动诠释了一个海洋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奋力开拓,敢于冒险,始终保持向未知世界挑战的激情。
  还有500年前我国的大航海家郑和,长眠于从红海归国的航线上,临终专门叮嘱 部下把自己葬于大海,“海”融入了他的生命、渗透了他的灵魂。大海不是弱者的天堂,而是勇士的战场,一个有强烈海洋意识的民族,必会有对海痴迷、充满激情的人民。
  南沙守礁的官兵,情系南疆、守望天涯,向世界宣示中国主权不容侵犯;远征亚丁湾的将士,不怕牺牲、勇敢战斗,一次一次化解危机,确保被护商船的百分之百安全;远望测量船的同仁,披星戴月、犁波耕海,为祖国带回了弥足珍贵的海洋数据资料。对比西方航海家们追逐财富的欲望,这些人群更值得我们敬佩,因为他们是国家利益的开拓者,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
  《走向海洋》坚持以精确的文献、专家的发言作为叙事基础,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风帆在指南针引航下曾经独占鳌头的历史篇章。说到北宋海外贸易已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中国第一个航海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巨大的中国商船,往来于广阔的海洋之上,由此而来的巨额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南宋国库”;“在元朝,隋唐以来利用大运河运送漕粮的方式,改由海运完成”等等,真让人眼前不断发亮。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有幸目睹了帝国强盛的海上事业”;像“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发现‘仅广州一地,旅居于此的阿拉伯商人就超过了12万’”等等,以多视角调度观察和展示近代化进程的基本样貌时,就不能不让人心头发热了。
  影片在画面风格上强调与历史相吻合的厚重品质,在远去历史情景的复原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努力使叙事接近典籍的记载又不刻板。譬如在表现“公元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命令船队在距离卡里卡特5海里的洋面上抛锚”时,影片使用动画展示了一个空中俯瞰的角度表现“这个截止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最大舰队”的气势,“依靠旗语和钟鼓,抛锚的命令被迅速地传递到317条大船上。868名文官,442名将校,35名通事、180名医生以及1万多士卒、水手、工匠……有条不紊地做着登陆前的准备”,文献数据在这里变得生动起来。而当说到当地国王“小心翼翼地询问使节来访的目的”时,动画则采用了只见身形而不见容貌的手法,把人物神态“活化”得入情入理。
  同时该片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得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它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
  这样一部构思严谨,取材真实,数据完整,同时又富有人情味道的一部纪录片,是真正让人能够静下心来欣赏思索的一部纪录片。
  创作的背后
  《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真正发自内心地感染了每一位观看它的人,只要观众能从该片中看到一点海洋的历史,民族的魂魄,抑或是一点点有关历史的逸闻趣事,都能给该片的主创人员带来莫大的安慰。
  这部纪录片的总制片人总编导陈红在中国观众当中并不陌生。当年一曲动人的《常回家看看》触动了多少游子的心,陈红的名字也随着这首歌的传唱走进了千家万户。当大家对陈红的记忆还停留在“知名歌手”的时候,陈红却在不经意间来了一个华丽而庄严的转身。
  这次,陈红的名字成为媒体的焦点就是因为这部《走向海洋》。头衔已经是海军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的陈红已经不是第一次触电纪录片,由她担任总编导和总制片之一的六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先锋本色》之前已经在在中央七套的黄金时段热播。
  陈红在《的启迪》一文中,直接说出了这部影片的核心:龙的民族的真本属性,独有的文化特质彰显在全民族的关注中,觉醒中,这就是我坚守五年的期许。
  陈红在文中还写道:全片用小故事引发大量耐人寻味的遐思为铺陈方法,在五千年浩如烟海的海洋文化故事、史实中提取揣摩,从发现之旅中,带出秦皇入海求仙访道的种种猜疑。从千帆进发上,再现宝船摇荡的村庄一样天恩漂移。海峡两岸问题是中国人在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指导下发生的种种故事,留下了令多年后美国前尼克松总统“两岸本是一家亲如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惊悟感言中,流荡出了中华海洋文化的深邃和智慧。
  用热议、魔力超前的思维开篇,为文化构造《走向海洋》抢占先机,不直面如何走向海洋,而眼球却扫描到北极冰川下的原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北极探险家奇林加罗夫乘潜水艇,深入4261米深的海底,在北极点,插上一面高一米、能保存100年的钛合金国旗,轰然世界热议事件作为开篇,匠心也罢,独辟也罢,但它已不是“小溪”,而是人类未来生存的黄金水道,这样的开篇引人、神奇、惊叹却又确确凿凿的真实。
  鼓荡雄风,激情燃烧的结尾, 2009年4月23日,青岛海域战舰云集。为庆祝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国际阅兵式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舰船参与检阅。
  这是人民海军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的节日。150公里以外,就是著名的刘公岛。114年前,中国首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在这里全军覆没。放眼远眺这片翻滚着历史波涛的海域,常常会勾起人们对甲午之耻的血色记忆。
  在香港回归,中华民族雪洗百年耻辱的这一年,一名驻守南沙的战士惊奇地发现,中国的疆域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火苗,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火炬燃烧的能量手柄。冥冥中,神奇的大自然似乎在预示着什么?海洋是人类的未来,而中国,这把照亮东方的“火炬”,其“燃烧”的能量将来自海上,其发展的引力也将来自海上。
  这部影片的缘起是历史赋予的契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这个与海有着荣辱浮沉,生死相依的古老国度,清楚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和我们民族命运发展的潜在生机。
  《走向海洋》在立项审批上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该片列为重大理论文献片。由《大国崛起》原班人马会同社会及军内外海洋专家学者组成联合精英班子,进行撰稿创作,先后6易其稿。摄制组历时3年,境内6个组分赴120多个点、境外4个组分赴9个国家20多个点进行拍摄,循寻我国18400公里海岸线,广泛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等国内外诸多部门和专家教授,召开各类座谈会80多次,调集全国、全军优秀创作人员50多人。
  如果这部纪录片能让中国人认识到:海、海洋、海洋权益,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生存,无论海上水道还是海上资源都是每一个国民关乎的生命论题。时代有情更无情地把我们这个生生不息,求索繁衍发展的民族推到海洋面前,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已刻不容缓。那么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背后就算有再大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石文燕]

推荐访问:狮吼 红日 大海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