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11:02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9-01-24 06:19:28 浏览数:

  摘要:随着农村农业形势的变化,农民人才培养在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及载体等方面遇到了新问题,探索农村人才培养新途径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农村人才培养新途径既是扩大农村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规范农村人才培养市场、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将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释放农业生产力的需要。文章对应在农村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分别从目标、内容、方法、载体、质量观以及培养体系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在新的环境下,诸方面皆需赋予新的内涵,以适应“三农”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17-03
  一、农村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由依赖进出口转变为依靠拉动内需才是真正健康并使广大民众享受到福祉的,科学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农村有着八亿多人口,庞大的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强劲驱动力。实际上从“十一五”开始,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就空前重视,投人力度持续增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程度解放,经过几年的发展,三农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新局面。然而当前的农村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却面临许多难题,其中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日益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现代化的农业需要大批能够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而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村投入和关注皆将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基础设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出能力等方面,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注和投入持续不足。在农村中,相对于庞大人口基数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非常小,初中以下学历层次占绝对比重。大学毕业生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选择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非常有限,回到农村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通过升学途径考上大学的农村户口的孩子毕业后也多选择留在城市,无法实现智力回流。可以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不仅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一大批观念新、懂科学、有技术、会管理,能立足农村干事业的具有新思维和新视野的管理人才,只有建立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人力资源队伍,才能将庞大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深入持续,获得根本性改变,也才是破解中国农村发展瓶颈之道。
  二、农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人才培养主要采用项目依托等非学历形式,由广播电视大学等高等学校组织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这些形式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目标的短视
  过去的农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低,注重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和推广,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上,认识不足。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农产品进出口的国际化已成常态,农村这个曾经非常封闭的环境,越来越走向开放,很多农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当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必要求具有强烈经济意识、市场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农民。传统大老粗式的村干部显然已难以适应全新的挑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难以胜任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因此,农村人才培养的视野应放在整个开放系统下分析认识,通盘考虑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目标定位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对象的局限
  当前,农村中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长期或阶段性地外出打工,少数年龄偏大的人留在了农村,构成实际上学习农业科技的“硬核”。他们年龄大、底子薄,思维和学习能力比较差,且形成了旧有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对新事物、新科技的掌握、运用慢,收效有限。从长远来看,刚毕业不久的农村初高中生才更应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对他们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这部分人又多向往农村之外的世界,大多扮演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如何让他们接受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之后实现智力回流建设家乡,留在“希望的田野上”将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三)过程的迷茫
  虽然农村人才培养的课程大都贴近实际,实用性强,且在教材编写中,删去了不必要的理论章节,强调应用与实践。但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资源禀赋不一样,特色不一样,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计划过于统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地民众的真正需求。另外,采用远程教育形式开展的农村人才培养项目如“一村一”等还面临着网络建设跟不上、专业资源缺乏的问题。在有的农村现代通信设施落后,至今尚未开通网络,极大地影响了远程学习的开展;由于远程教育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学习内容和选择的多元化、使学习者拥有很大自主性,极易导致学习过程的松散性、不确定性和难控制性,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学习过程的难以监控给学习者增加了迷茫。
  (四)形式的单一
  目前农村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目委托的形式,形式相对单一,而农村人才的培养理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层次,建立起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脱产教育和函授教育相结合、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相结合、校内办学与校外办学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层次结构和办学体系,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
  二、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和众多部门领域,因此需要确定目标、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创新方式。既要有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更要在宣传发动上下足工夫,提高人们的认识,只有从目标、内容、载体等多个方面进行体制及方式上的全面创新,才能进一步规范农村人才培养市场,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释放农业生产力,将新农村的建设、开发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创新培养目标
  原来农民人才的培养对象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面向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农村青年,以普通农民和基层农村干部为主。随着时间的流逝,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悄然登场,已经开始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担当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因此,如何适应新生代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的农村人才培养必须顺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证书”工程,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骨干力量。通过选择不同类型地域,实施专项科技计划,打造特色产业,建立农产品科技示范园作为实践基地。这样学习培训结束后学员可将新点子、新项目结合科技示范项目进行孵化,或者对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使其成为农村引进、运用、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的带头人,也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二)创新培养内容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就要实现农村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因此,现代化农村的建设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先进农业技术生产带头人,先进创业致富带头人,同时也是先进文化带头人。从教育的战略使命角度来说,教育不仅要让农民大学生们致富,对于现代文明在农村的传播,更是重任在肩。因此,要全面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就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还要提高其管理技能和文化理念,接受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培训者在授教中应该更多地融入人文精神和乡村关怀,在充分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公序良俗的同时提高其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切实关怀农村人的精神家园。
  (三)创新培养方法
  过往的农村人才培养侧重于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农民大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从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人手势必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平台加模块的方式更能贴近实际,效果显著。平台包括公共平台、素质平台和技术平台,技术平台由种植、养殖、加工、管理等不同模块组成,以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同时采用多元化培养途径,如合作教育(产学研结合、政产结合、校校结合等)、示范教育、专题教育、特色教育、跟踪教育等。农村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实现从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重向以工作实际为重的战略转变,从原来的以专业为基础,转向以学科为基础、注重以人为本。同时简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便于农民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精华、学得懂,会实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性大,各类培训要真正办到农民心坎上,只有贴近现实、灵活多样,提供个性化模块式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根本上引起农民兴趣和持续参与,这就要求各类培训机构提供丰富而适用的培训内容,各省、市、县广播电视大学灵活办学方式,努力获得专业设置、课程选择、管理和考核的自主权。
  (四)创新培养载体
  “三农”问题蕴藏着巨大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前景,构成了远程教育为农村教育服务的内在动力,也是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机构伸向农村、为“三农”服务的社会基础。在培养载体的创新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电大的网络优势、资源优势和远程教育优势,努力推进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构建遍布乡村、农业龙头企业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还要以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培养农民大学生,满足农村社会群体对享受个性化学习服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满足本土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学历与技能培训的有效结合,使农民的实用技能和学历得到双重提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提高农民培训层次和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方面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组织以课题申报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优势,以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为主,市县电大为辅,形成一系列课题申报、奖励、推优的新办法、新举措,加强科研投人,注重农村实用课题科研立项的倾斜力度。以问题带动学习,充分发挥农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创新培养质量观
  高等教育中不同类型的教育应当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际准,评价标准应紧扣培养目标,不能用普通高校评价标准一刀切。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等机构的农村人才培养属于非学历教育,与一般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显著不同,因此评价际准也直有所不同。要树立新的质量观,电大等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教育机构就应摒弃精英教育的偏见,从服务社会服务农村的战略角度出发,立足实际。以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为例,目前来看,该项目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引导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健康发展,应该适时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质量评估。从体制的角度来看,应该改革评估的体制,在政府和各级电大之间建立―个或者数个中介机构负责农民大学生培养质量评估,这种中介由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或者委托建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制定评估体系,然后组织实施评估工作。同时评估方法和手段也有待进一步改进,要充分发挥各级电大自评的积极性,把评估纳入学校正常工作,实行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学校自我评估与政府委托评估相结合,把经常性评估作为工作常态,不断改进评估方法,体现评估导向作用,实现专家组评估和现代技术评估相结合,增强公正性,提高评估效果。
  (六)创新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规模不一、层次参差不齐并且布局混乱,缺少统一规划,教学资源分散单一,缺少特色,实际运行中未能充分发挥功能。有的培训机构或教学点资源匮乏,无力开展相关课程,甚至成为虚设机构,门可罗雀。建立完善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是开发人力资源潜能,提高农村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完善的培训体系,丰富的培训内容,强大的师资队伍在提高农村人才素质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必须按照平等、公开、竞争的原则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以劳动部门牵头,农林、教育、财政等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的领导体制。按照“制度、人员、经费、场地、机构、工作”六到位的标准和“信息发布、职业介绍、法律咨询、保费征缴、合同签订、仲裁受理”等功能对所在地区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以当地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县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各劳务输出定点机构和乡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骨干,延伸至基层的点面结合的劳务培训网络体系,并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将所有劳动力资源信息统一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农村人才档案和资源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只有形成层层落实、人人有责、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责任体系,才能将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开发落到实处。
  三、结语
  总之,农村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知识更新周期变短、信息网络日益普及的大背景下,农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只有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路径来创新我国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我国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区域之问在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资源禀赋诸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东西部农村人才现状与开发水平显著不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应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人才培养的模式,分层次、有组织地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才能为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文学,张维新,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5,(1),
  [2]陈诗迭,陆海深,2009年浙江就业市场分析[J],浙江统计,2009,(1),
  [3]国万忠,袁艳平,周
  燕,新型农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J],经济研究导刊,2000,(7),
  [4]李军卿,等,创新新型农民培养途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
  [5]方志刚,以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为载体为农村发展与变革提供人才支撑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0,(7),
  [6]耿相魁,新农村建设视阈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46―51,
  [7]李光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与对策――以新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

推荐访问:新农村 农村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