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16:08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在迷宫里走错了方向|迷宫朝一个方向走

发布时间:2019-01-25 07:19:56 浏览数: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说的一句话。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后工业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高挑战、高标准要求,传统人才观已不再适应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果当今社会所培养出来的人还是缺少创新思维,缺少把创新思维转变为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的动力,我们还会继续走着“制造大国”的路,而不是“创造大国”。还会是世界的工厂,还会是廉价劳动力的集居地。当我们在世界人民面前得意地去说我们是如何的现代化,拥有多少现代化的产品时,可是又有多少是国产的呢?中华民族在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时,如何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造福人类呢?
  在全社会都来关注创新,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开展创新教育这么多年,笔者认为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很小,甚至可以说是走进了一个死胡同里。我们在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迷宫里,走错了方向。
  一、有创新素质这个说法吗
  我们总爱把一个名词分解成几个部分。于是在创新这个名词里,我们又分解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我们只能把这个名词分解成这三个部分吗?三个部分之间就没有关系、没有重叠的部分吗?而很多时候,最重要的意义往往是在重叠的部分那里。我们去问任何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做过很大贡献的人,他们自己也恐怕很难回答出来创新是由这几个支碎的部分组成的。即使能,也只是说要有这个,还要那个,而总有一些是难以用语言所能完整且确切地表达出来的。更多的时候是要靠着人自身去悟,所以我们古人就有“慎独”这一说法。当我们带着支解了的名词在实践中去践行它的意义,用工具、数理的思维去完成一个只可意会的东西,并试图去量化它们,这个时候就已经背离了它原来的意义。我们做的工作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事了。当教师对着学生说要如何如何地创新学习,带着创造的思维去想问题,而首先学生自己都难以描述清楚这个名词的内涵,甚至当你把它表述出来时,学生会觉得这一切都背离了他们以前理念中所形成的那个模式,最后就是一团迷糊了。不是任何东西我们都可以量化的。
  在工具理性浸染的现代社会,任何东西,甚至是涉及价值理性的事物都被人们无形中用数理的思维进行了介入。而丝毫不考虑其理论、其方法在事物上的生态适应性。
  我们在思维时,可以分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即力求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把握事物的整体功能;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即复杂地、相互联系地在不断运动 变化中,认识事物;非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即确定与非确定,决定与非决定是辨证的统一;模糊的思维方式,即采用近似解和平均值来描述客观事物,在一定程度的模糊中求得精确,并不否定精确思维,而是否定对精确性的绝对化。对事物一味追求非此即彼的精确性,反而会变得不精确与不科学。
  无论培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批判性思维与继承性思维,都必须注意创造性思维是有机的整体,都要求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思维的变通性,即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的独特性,即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丰富的想象力,即浮想联翩、推陈出新。
  二、我们是在如何进行“创新”
  当我们在讲解一道数学题,罗列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时,便认为这就是在培养创新思维。殊不知这是在曲解它。当我们提倡学生去做课外研究活动,给过分详细的指导,甚至条条框框的限制,甚至还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带着计划性地去展开。就像我们指定对一个人说,“你现在坐在这里想这个问题吧”,给他很多物质的承诺,可看得见的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路迹,这实际上是在扼杀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是要带着无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无任何痕迹,仅仅只需自己的头脑一片纯净的印象,然后在自己的思维王国里自由的翱翔。思维飞过山川、河流,与小鸟同舞、与白云同行。即使我们在团体里面进行创造思维采取头脑风暴法时,也应该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东西的介入,而且个人与个人之间在至少半成熟化的思想产生之前也应该是独立的。
  于是,当我们的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实验室之前,他就已经多少次在梦中因对现象的好奇与怀疑,对现象背后原因的强烈渴望而在自己的自由王国里翱翔,带着苦闷但却是快乐的翱翔。所以,那个时候特定的化学药品在他心目中已不再只是老师所教给他的所谓的用途了(可悲的是,我们的老师在之前就已条条框框告诉学生这个化学药品可知的用途性,而不特别强调它可能还会有其它的用途,或许是免于麻烦,或许是求得简单与快速,更或许是老师自己知识的缺乏,而这也已经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住了),在学生的手里变成了一个魔法,去演绎多彩的化学世界。当然,这里肯定会有失败,而且失败会是那个仅有一个小白点的黑纸上的那些无数的黑点,压倒性的多。可是,现实中教师喜欢告诉学生那个白点在哪,而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在众多黑点里寻找白点甚至除了老师所指定的白点之外的白点。“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干草垛里寻找一根针,那个人在找到一根针以后就会停下来。爱因斯坦则会把整个草垛掀开,把可能散落在草垛里的针全部都找出来”。于是学生在化学实验室生怕做出任何“出轨”的动作,变得蹑手蹑脚。在自由王国里的翱翔便中止了。而当教师再要喊着“创新思维”时,即使喊破喉咙,学生也会认为你是在独舞,而学生自己便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我们喜欢在教室里、在学校里、在口头上、在纸笔上来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殊不知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人类历史上许多次大踏步的前进,都不是在这里面产生出来的。他们更多的是在自己漫步森林时,在基于对事物最原始的好奇并随之而来的“冲动”,更多的都是来源于自然。看看今天我们很多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看看那些最为人家接受的新理念,看看我们在探索事物时所寻找到的那些事物最本质的规律,无不是表现得最简单、最符合自然美、最贴近大自然。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时,那些清新的气味,那些神奇的动植物(即使是我们平时所见过的最普通的动植物,在那些好奇心的眼里,都是充满着无穷的幻想的,只是,远离大自然太久的我们,心也渐渐离我们最原始的好奇心更远了,而孩子们的这种品质,或多或少也被现代社会所抹杀了。而教育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去让孩子保有这些品质),那些大自然最优美的声音,无不激起孩子们的探知欲,无不让孩子们带着那些所见所闻的素材在自己的思想王国里自由地翱翔、自由地构建自己心中的童话。于是就可以解释我们之所以喜欢旅游,也是来自于对自然母亲的向往。《荀子・宥坐》云:“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迭者志不广。”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也说过:“创造型的人物,不管是被迫还是自动隐退,都可以从自然中受到启发,在复出时又以这些启发来启发自己的同类。”
  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城市里的学校还是乡下的学校,都忘掉了这个最好的进行创新的“大教室”,最能提供创新素材的“资源库”。
  我们总是喜欢给学生开各种各样的创新课、出各种各样关于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书给孩子们读,喜欢占用学生的时间去进行“创新”方面的说教。甚至还专门把一些在成长期通过绝大多数是知识的考核所筛选出来的所谓的“天才”,把他们从所谓的“普通”里面挑选出来,进行培养。而这样,难道就不是对人的“揠苗助长”吗?其实,真正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不要别人过多的去干预,去介入他人的观念,而只是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发呆”。当学生在课堂上基于课堂问题的疑问陷入独自的思考时,教师喜欢把这个行为甚至行为的主体认为是“出格的”,于是就去干扰。须知这个时候正是学生“创新”的高峰。教师喜欢对学生在创新思维时有时间的规定,只准在什么时候去“思维”,只准“思维”多久。殊不知,我们是在孩子创新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我们给他们更多的不是他们想要的、真正能引发他们在思想王国里翱翔的基本权利。当然,现实中,我们的孩子是没有这么多时间去“发呆”的,因为桌子上一堆的作业,每天睡不够的觉,各种频繁的考试或其它“乱七八糟”的事,甚至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要求。而笔者认为,“发呆”是一个人创新思维迸发的必要条件。
  所以,我们不要再把创新思维喊出来了。同样,我们的“创新”教育也不应是到处的口号,到处的说教,而是教师个人对创新本质的深刻理解,学生拥有自由时间进行自由思想的保证,对人类原始好奇心的回归……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推荐访问:错了 方向 迷宫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