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6日 18:49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高职商科类学生通用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商科高职信息技术

发布时间:2019-02-07 06:20:46 浏览数:

  [摘 要]成功的职业教育,应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为立足点。通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必须强化的目标。基于国情及商科学生的基本素质需求,探讨适合现阶段高职院校商科类学生通用能力培养途径实有必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某高职商院校商科类学生通用能力培养需求与教学实践间的不足,探寻适合高职商科类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商科类;通用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127-03
  1 有关高职学生通用能力的理论研究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韦尔奇曾指出:成功的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为立足点,以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使学校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原动力,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技术性”是高职教育的能力特征,是高职教育最核心的教育内容和立身之本。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复合型,其内涵核心表现为面向某一职业群体,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支撑的技术应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创造。同时,高等技术性人才须具备以下“应用性”特征:第一,具备现场性――强调高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具备操作性――强调高职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三,具备复合性――强调高职学生要通晓两个以上职业岗位的一般知识和常规技能。由于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与能力培养由专精向广博发展。
  为此,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征,必然要为不同学生群体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空间。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规格的需要是多样化的,促使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类型、更人性化、更合理化的教学模式。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应该加强通用能力的培养。
  “通用能力”是现代职业人都需具备的、在各种职业都能普遍使用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各国从本国教育发展目标出发,细分通用职业能力具体内容,研究通用职业能力培养具体途径和方法,将通用能力培养深入课程、教学和评价领域,比较具有代表的有:
  1.1 德国“三大关键能力”
  德国学者从能力性质角度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一种不受时间及专业限制的终身学习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核心本领。关键能力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关键能力,指从事各种专业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二是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社会关键能力,指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动能力。
  1.2 英国“六项核心能力”
  英国制定了核心技能的国家标准体系,由六项核心技能组成,分别是: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美国“三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础能力”
  美国劳工部归纳美国各行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并提出,劳动者需具备的三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础能力,其中三项基本素质是:听读写算的基本素质、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五项基础能力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
  然而,区域经济、社会制度及文化传统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潜在制约着各地区、各专业高职院校通用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途径与方法。各地区、各专业在对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上,应该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力结构和经济效益,充分考虑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制度,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商科类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以商业管理类综合性通用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既传授商业理论知识以发展学生智力,又注重管理技能训练以增强学生技能,教学过程贴近商业管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商业管理综合职业能力。商科类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以个体重点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个体的选择自由,有针对性地开发个体潜能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通用能力培养,与商科实践结合,在不同经济区域与社会制度下具有普遍性,但在具体实施上具有差异性。
  我国高职院校在改革过程中一直探索着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重知识传授、轻实际参与的问题,使得学生不仅对实践活动缺乏感性认识,且缺少必要的专业能力,导致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在短期内很难发挥作用,施展才能。如何在学生系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是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通过对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 商科类高职学生所需培养的通用能力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总原则,是组织教学,进行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明确商科类高职学生所需培养的通用能力,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南。根据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需具备以下方面的通用能力:
  2.1 修身,即自我发展能力
  人首先是社会存在,然后是职业存在。高职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职业人,最基础在于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做到修身,即道德与法律的认知、评价与规范。要求学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岗位》为基本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社会民主主义法治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其次,学生不仅要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更要打好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有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就业弹性,即培养迁移能力。所谓迁移能力,就是指获得知识与信息、具备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不可或缺。
  2.2 齐家,即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成员,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在不同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队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对于管理者,必须具备组织和号召团队的能力,能带动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任务或目标。致力于成为领袖人物的,应该积极培养领导力,作为个人,应帮助管理者更高效地实现团队目标。
  团队协作,要以有效沟通为前提。为此,掌握与他人沟通技巧尤为重要,除传统的听说读写沟通方式外,对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沟通方式成为必需。另外,国际化全球化趋势,要求沟通语言不仅局限中文,掌握外语对拓展沟通实属必要。畅通的沟通是组织中信息交流和决策的基础。
  2.3 治企,即资源使用及管理能力
  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业类组织管理者是商科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足够的资源,有效使用各种资源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最重要因素,提高资源管理能力,是商科类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强调资源配置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譬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作环境管理等。同样,在对人财物等资源使用及管理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管理工具,如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必不可少。
  2.4 运筹,即运营管理方面能力
  作为商科类学生,运筹帷幄的能力必须具备。做好组织运营,须着手两方面,一方面是注重顾客和质量,成为占领市场和成功的关键,为此,学生有必要接触到有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认知及市场调研等专业通识类课程。另一方面是做好组织营运管理,必须注重长期发展及做好变革与创新。不能把技术应用型人才简单理解为执行性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类学生,加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3 目前商科类高职院校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不足
  高职学生要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和合理的能力结构。高职院校在能力培养中突出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让个人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并最终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但目前商科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上存在不足,即预期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时实际能力水平间产生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专业针对性不强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重心集中于职业特定技能培养,但对于通用能力培养,未能突出专业性,与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结合程度不高,未能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通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根据产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特点,在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各自的特点。以浙江商职院连锁经营专业为例,根据教育部相关课程规定,开设的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关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与高中时期无差异,曾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对此内容早已掌握,对此类课程积极性不大。该类课程由基础部教师讲授,无论工科学生还是商科学生,授课内容基本一致。使得商科类学生未能获得针对在商业经营中的道德认知与评价能力的培养。江浙地区民营经济异常活跃,各类商业活动中出现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有待学生探讨和关注,若未有专业与地域针对性的开设道德素质类课程,必然导致商科类学生在商业道德认知与评价知识体系与实践中的缺失。
  又如针对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两项基本技能,即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连锁管理专业在课程中设置《高职高专英语》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商科学生应在这两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应用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应针对商科类学生的特点,增加有关商务英语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教学课时,强化情境使用训练,提高商科学生的商务英语与电子商务应用能力,保证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就这两门课程,无论从教材选择还是教师授课,都未能较好地体现商科特点与要求。
  3.2 课程体系与通用能力培养契合度不高
  浙江商职院连锁管理专业积极构建“工学结合、岗位轮替、能力递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通过基层岗位、主管岗位及店长岗位全过程培养,实现岗位和能力的递升,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达到店长职业岗位能力基本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课程的设置应尽量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通用能力递升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然而,目前专业教学安排定的太细,压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需求的通用能力,如自我发展能力,即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未能在课程上很好地体现。又如培养学生团队沟通能力的沟通技能实训课程,被安排在第三学年授课,但届时大多学生因参加订单班直接在企业顶岗作业,未能在校内事先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及行为技能训练,对于学生从事连锁经营管理职业的沟通与交际综合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影响。此外,针对提升资源有效管理及组织营运能力方面,目前开设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营销心理学》、《企业会计》等课程。此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掌握连锁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很好领会课程内容与提升资源有效管理能力及组织运营等综合能力培养的关联性,或者说教师在授课内容与形式上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通用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与学习目标间产生了一定的差距,踏入社会时一时手足无措。
  3.3 对通用能力的考核方法与实际能力水平不匹配
  通常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通识类教育课程体系考核时大多采用期末书面考核,即对教材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卷面考核占大比重。通过这样的测试,很难正确评定学生的通用能力水平。同时介于教学资源的约束,对通用能力的评价,即能力内化和行为素养状况的评定无法实施与达成。因此,大学生通用能力的评定最终成为一场应试考核。
  3.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通用能力培养中的介入不深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通识类课程通常被安排在第一学年,通过“教师―教材―粉笔―黑板”的传统教育模式,加以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大班化教学使得学生实践操练的机会大大减少。同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在该类课程中很难介入与实施。通常,学生在第三学年订单班教学时才深入企业,接触职业岗位,而第一学年的课程,几乎都在教室内完成。企业职业岗位介入,针对通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未能按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规律来进行系统设计。没有将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贯穿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校企双相推动、双向管理、产学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未能在通识类课程中很好地体现。
  4 有效提升商科类高职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4.1 按需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市场特点和专业需求调整课程
  商科学生所需具备的通用能力,既要符合商科专业特点,又要结合社会制度及区域经济、文化对告知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对于商科类高职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到当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力结构和经济效益,充分考虑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影响。在课程设置上,除了现行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必修外,针对商科类学生需要的通用能力培养,应调整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如《中外商界精英精选案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社会热点问题专题报告》、《社会道德状况专题调研》等促进自我发展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组织行为学》等提高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的课程。如《市场调研》、《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有效提高资源管理的能力。如《运筹学》等提升组织运营能力的课程。同时,应该根据通用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规律来进行系统安排课程,不能机械地将通识类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教学。
  4.2 有针对性的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力度
  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识教育类课程也需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教学组织方案,融入“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教学模式。以培养道德认知能力的思想政治课程为例,理论教学要一改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道德能力的培养放到企业、放到职场。政治思想教育,要以课堂教育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教学,传授理论基础知识,同时紧扣时政热点,提出实践性、前瞻性课堂让学生调研、讨论、思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职业技能,开展校企合作,开发第二课堂,通过学生在企业职场中的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确乐观的处世态度、健康的心理、社交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企业,建立通用能力教育联动机制,形成完整的功能教学体系。
  4.3 制定多元化全方位过程性考核机制,有效评价学生通用能力水平
  针对通用能力培养设置的课程,其考核应该着力考核学生的能力认知、内化和行为素养,减少期末书面考核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如发言演讲、问答等)、参加校内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能力评价的考核,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及能力的测试,引进学生自测及企业测评环节,多方位、多渠道、全过程地评定学生的通用能力。
  4.4 加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
  目前通识类课程教师多为基础部教师,无论商科类、工科类学生,均由基础部思政教师担任教学,未能针对学生专业需求的通用能力培养。为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在通识类课程教育中融入“工学结合”的职教手段,关键问题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通识类教师不应只是传统概念中的基础专业教师,要鼓励专业教师结合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职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场能力培养和锻炼。同时要积极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要给予奖励,要从机制上确保优秀的兼职教师乐意来学校兼职,而且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给商科高职学生通用能力培养带来社会、企业的第一手资料,促进学生有针对性的社会职业人培养。
  参考文献:
  [1]乔刚.高等职业院校通用能力教育思想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2):18-20.
  [2]郭祖全,季春,张书征.论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大学生能力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J].网络财富,2010(5):62-64.
  [3]陈腊文.浅谈大学生通用技能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J].新课程研究,2009(12).
  [4]陈萌茁,马妙明.探讨以能力为基础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J].科技信息,2010(27).
  [5]卢晓春,胡昌送.突出发展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94-98.
  [6]汤霓,石伟平.我国通用技能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1(19):43-47.
  [7]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姚寿广,经贵宝.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以南洋理工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编著.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探析 高职 途径 通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