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22:29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中部崛起视频(完整版) [加强战略研究,合力促进中部崛起]

发布时间:2019-02-17 06:30:43 浏览数:

   编者按:不久前,中部社科院长论坛在山西太原举行。本次论坛由山西省社科院发起,中部六省社科院联合主办,山西省社科院承办。论坛的主题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中部崛起。
   中部六省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的10%,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8.1%。中部承东启西,连北通南,中部六省是中国的“腰”,是中国地理区位的“心脏”,中部稳则天下定。中部崛起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六省人民的迫切期望。地方社科院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智库,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福民众的神圣职责。在这次论坛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曾成贵作了题为“加强战略研究,合力促进中部崛起”的发言。本刊将曾成贵院长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几年来,中部崛起步伐明显加快,中部地区多项经济指标增速高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凸现中部“板块效应”,“中部崛起”开始从国家战略变为经济现实。曾院长,请您谈谈6年来中部6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所取得的成效。
   曾成贵:6年来中部6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在以下6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1.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我国确立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在大力促进东部发展并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持续领先于中部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2006年―2010年)以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中部GDP增长速度达15.4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04%;2009年,中部地区经济增长12.6%,高于东部地区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2010年中部6个省份GDP的平均增速约为14%,高于东部地区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处于领先地位。
   2.投资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时期,中部地区在中部崛起政策的支持下奋起直追,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和进度。“十一五”时期,中部地区累计完成投资198084亿元,年均增长31.6%,增速比“十五”时期高10.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投资增速高6.1个百分点。2010年中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22.6%,比“十五”末期提高4.4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2456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5.6%,其中中部地区增长31.0%,高于东部地区8.4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地区1.8个百分点。
   3.工业进步,高新产业发展提速。中部崛起,出路在工业。中部各省以科技谋发展,以改革寻突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湖北省以高新园区为载体,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近几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保持24%以上的增幅。“十五”以来,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6%,特色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已成竞争优势。近年来,农业大省河南依托粮食优势,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资源大省山西省加快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步伐。
   4.城镇化发展速度超额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城镇化发展来看,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速度较快。2006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43.9%,其中,东部地区为54.1%,中部地区为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2009年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为58.0%,中部地区为43.2%,与全国平均水平46.6%只相差3.4个百分点。从发展速度上看,中部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至2009年,中部地区提高5.2个百分点,超过东部1.3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
   5.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从外贸进出口总额速度来看,“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东部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2006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9.7%、3.1%和3.3%,2009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8.2%、3.5%和4.1%。中部地区比重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下降了1.5个百分点。
   6.大力投资公共服务,促进民生和谐。2007年,武汉城市圈与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获准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地区选择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突破,谋求科学发展,把落脚点放在惠及民生上,着力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近5年来,湖北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项资金40.2亿元,建成工程5136处,解决了110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地处老区的江西,坚持优化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在2007年新增安排44亿元的基础上,省财政2008年再增加安排50亿元,实施60项公共财政政策,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用“真金白银”大力破解民生问题。
   记者:曾院长,中部6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呢?
   曾成贵:近年来,中部地区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有3点。一是国家政策支持。湖北和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和鄱阳湖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汉江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国家政策支持给中部地区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二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部地区六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农业、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的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狠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构筑资源型产业集群,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中部地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中部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中部地区人民的支持,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
   记者:曾院长,您认为当前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那些制约和挑战呢?
   曾成贵:从整体看,当前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问题。
   1.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三农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较小,配套能力不足,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2.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繁重。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较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工业比重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发展的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以湖北为例,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但一直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自主创新与自身拥有的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和社会创新需要不相适应。经济科技“两张皮”现象突出。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严重缺失。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浓。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交通、通讯、能源、城乡居民生活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
   5.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任务艰巨。中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县域经济百强县中,中部地区的比较少),城镇化整体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城乡差距较大。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无法真正融入城镇。地区发展不平衡,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6.改革开放思想观念滞后。制度性约束因素多,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发展活力不够强,体制改革尚需深化。经济外向度低,国际竞争力弱,开放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7.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矛盾较为突出,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5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在政策落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政策过于笼统,对中部地区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够,政策效用不明显。如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政策都较为原则,政策边界和重心不够明确。税收政策中对中部地区倾斜扶持不够。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总体偏弱。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对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等养老保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医疗保障补助等,明显少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方面,专项资金支持不够,特别是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专项资金支持不够,地方承受的多方面压力较为沉重。在金融信贷方面,信贷规模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破解。
   三是有些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比照西部地区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方面,在交通、环保、商贸流通、国土整治等项目建设上国家仍然按照原来的投资计划和补助标准执行,绝大部分“比照地区”没有享受到西部优惠政策。
   记者:中部地区在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格局中起着重要连接、纽带、枢纽作用,中部地区的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市场安全等,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部地区又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资本短缺、技术短缺、劳动力短缺、土地供给短缺、环境容量不够等。您认为要进一步加大推动中部崛起的工作力度,加大扶持力度应采取哪些战略取向和重点呢?
   曾成贵:我认为从战略取向来说应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要从治标转向治本,下决心解决制约中部地区崛起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二是要从局部比照转向全面创新。目前的两个比照政策的实施,比照的对象只是部分区域,很多地方无法享受比照政策。要扩大比照范围,尤其要以全域发展为目标,全面创新政策措施,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发展。
   三是要从政策资源的外部投放转向内生发展的动能培育。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政策性要素投入的前提下,将激活中部地区体制机制活力、增强内生增长动力,作为从根本上重塑中部地区发展动能的主要措施。
   四是要从基础性基地建设转向增长型基地建设。目前中部地区更多的是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因此,要向增长性基地建设转变。
   下步要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整体崛起,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要努力从以下八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大对中部地区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增加对中部地区三农、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
   二是加强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中部地区重点布局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
   三是推进中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中部地区大多在资金、劳力、能源资源、技术等方面比较缺乏,不能再象过去沿海地区搞粗放式发展,搞加工贸易型发展等。下一步,国家要在中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方面给予更多的资金、技术、政策方面的扶持。
   四是推进中部地区改革开放。给中部地区赋予更多先行先试的权力,给予体制改革方面更多的空间。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先天不足,经济外向度低,要给予更多开放政策,促进中部各省对内对外开放。
   五是加快中部大中城市发展,尤其是中部中心城市和其他区域大中城市,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六是严格执行国土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改善发展生态环境,增加对中部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
   七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动力机制,增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八是切实推进中部六省与周边的联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关中―天水等经济区的联系与互动,实行联动发展。
   记者:湖北是中部的中心。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强调,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和总书记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的科学定位,是对湖北全省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几年来,湖北牢记使命、奋力拼搏,支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曾院长请您谈谈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进展情况。
   曾成贵: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成效和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10点。
   1.初步具备了支点实力,经济规模大幅扩张、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支点框架,四基地一枢纽基本初见雏形。初步发挥了支点功能,在中部地区发挥了应有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2.五年来,全省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806亿元,比2005年增长1.42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3.9%,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总量规模先后跨越1万亿和1.5万亿两个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从728亿元增加到1919亿元,年均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1.9%。
   3.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粮食实现实现连续7年增产,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保持20%以上的速度,七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二、三产业比重由83.4%提高到86.4%。
   4.经济发展动力强劲。投资增长势头迅猛。“十一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9.6%。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03亿元,是2005年的3.8倍,相当于“十五”期间5年的投资总和。消费内需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5年的2964万亿扩大到2010年的7014万亿,年均增长17.6%,增长速度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出口从2005年的44.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44.4亿美元,总量和增幅都位居中部地区第一。
   5.人民收入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0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831元,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3.5%。
   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增城镇就业352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244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7.“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控制目标。
   8.在“两型”社会建设上,湖北选择循环经济为“两型”建设突破口。培育循环企业、建设循环园区、发展循环农业、推进社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各个环节全面展开。同时开展八大方面的机制体制创新,着力破除体制障碍,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排污权交易等一批试点示范全国。三年来,武汉城市圈按照“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形成了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关键领域改革有新突破,“两型”社会建设有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有新业绩。2010年武汉GDP达到5565.93亿元,较上年增长14.7%,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居第五位。与此同时,多项节能减排指标再创新低,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9.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年来,东湖示范区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出表现为科技进步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高新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的比重突破10%,创新驱动资源与潜能正在加速聚集。2010年,东湖示范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28%以上增长,全年完成企业总收入2918亿元,同比增长29.06%,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总收入1144.88亿元。
   10.2011年1~7月,湖北经济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GDP增速14.1%,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625.74亿元,增长20.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61.88亿元,增长32.9%;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362.5亿元,增长17.7%;财政收入完成200.88亿元,增长21.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1.49亿元,增长29.2%,增速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五。
   新一届湖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湖北构建战略支点的方针;构建战略支点是旗帜,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任务、总目标;“两圈一带”战略是构建支点的核心战略;“四基地一枢纽”是构建支点的产业发展战略:“一主两副”是构建支点的“发展极带动”战略。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支点建设是长期任务。
   记者:我们为湖北省在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取得的成效和进展感到高兴,祝愿湖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郑钊)

推荐访问:合力 战略研究 中部崛起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