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2日 01:48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方针_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演变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9-02-28 06:26:13 浏览数:

   摘 要: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工作重心,先后制定了多种教育方针。通过深入分析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演变历程,探究教育方针演变的规律,力求在理论上阐明教育方针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内在关系,为教育从而也为改革在新时代条件下发展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教育方针;演变规律;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41-02
   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战略作用。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该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制定的总的指导方针,体现国家教育目标、政策、方向,直接决定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方针的演变从一个特定角度折射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程,存在着某种具有规律性的特点,为我们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方针提供一些启示。
   一、教育方针演变与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的发展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方针演变的理论依据,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传承中又有创新和发展,为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方向上,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江泽民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确立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目的上,毛泽东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1957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他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毛泽东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思想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转型期国情,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素质教育”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是新时期落实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以说,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新中国前期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邓小平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指南,而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教育思想是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升华。这些一脉相承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保证[1]。
   二、教育方针演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步
   建国六十多年来,教育方针的演变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变化。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教育亦是如此。当时的教育改革与建设方针继承和发展了老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要求党的教育方针也必然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作出调整,教育方针就由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文革”期间,由于受左倾思潮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严重挫折,当时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十分浓厚,它使人们差不多忘记了教育在其他方面的社会职能,加之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又推行了一套“左”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得教育方针完全被扭曲。经过十年浩劫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历程,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春天。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时,在教育方面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更新要求,教育方针也演进到了新的高峰,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上一个新的台阶,教育事业也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8.5年以上和10.5年左右,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专门人才。这些都表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教育方针也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针。
   三、教育方针演变的内在动力与根本目的
   (一)创造优越于资本主义教育模式是教育方针演变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虽是对落后、愚昧的封建社会的否定,但并未改变其社会制度的剥削性质。资产阶级在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旗帜下实行的是双轨学制。每一个社会成员由于其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实际决定了他们所受教育和教育机会、程度的不同。因此,资产阶级自我标榜的教育民主则是受教育权形式上的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1975年第三十五届国际教育会议上阿尔及利亚学者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就提出:“每个儿童的社会出身,强烈地影响学校教育的条件。事实上,很明显一个吃得很差或者营养不良的孩子不可能像富家子弟那样有许多学习机会。”[2] 在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对立、阶级斗争时,教育平等问题是很难实现的。
   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多年间,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全国教育战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第一,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6年,全国2.6亿学生,1 400多万名教职员工,60多万所学校,遍布全国的城市和农村。第二,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2006年,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毛入园率达到42.5%;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3%,比2002 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比2002 年提高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2%,比2002 年提高1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比2002年提高7个百分点。”[3]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基本上确立教育权利平等,但是尚未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虽然中国尚未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但由于中国在基本上废除剥削制度以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发生在劳动者的内部,属于社会主义教育民主化不发达的状态,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基于阶级对立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中国的教育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科学文化成果的权利,使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实现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优越于资本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教育。
   (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方针的根本目标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培养人才及其怎样培养人才的科学,教育方针也必然要体现出这个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将其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群体个体,甚至在同一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对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无论是“两育”(智体)、“三育”(德智体),还是“四育”(德智体美),思想上左右摇摆,诸育之中是“有主有次”还是“诸育并重”,也各自引经据典,莫衷一是[4]。而现阶段所强调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越完善,经济社会越发展,越是要求劳动者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海南.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2] [澳]W.F.柯纳尔.20世纪的教育[J].张法艰,译.外国教育资料,1983,(4).
  [3] 张起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回眸[J].统一论坛,2008,(2).
  [4] 袁海军.教劳结合方针的困惑和重建――评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发展[J].教育与现代化,2003,(3).
  [责任编辑 陈 鹤]

推荐访问:教育方针 演变 建国以来 启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