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6:40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 群众文化的故、复、新

发布时间:2019-03-03 06:20:07 浏览数:

   提要:我国的群众文化历史悠久、精彩纷呈,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不断演进、发展。如何把握群众文化的发展规律,对于提升群众文化品质、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意义重大。文章试以群众文化的“故”、“复”、“新”三者关系入手、通过一些案例,探析群众文化的基石、传承和创新问题。
   关键词:群众文化;故;复;新
   群众文化,即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样式、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群众文化”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出现较晚,但事实上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样式,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和文明进程,在我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可谓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追溯远古,我们可以把人类模仿动物或劳动的声音和动作称为之“歌”、“舞”,这些经意不经意间创造的生活样式,正是幼年人类的群众文化表现。这些拙朴的表达形式,是当时人类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享受,伴随着人类历史,逐渐成为了文化艺术,即今天所讲的群众文化,并且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当今社会,群众文化更是风风火火,群众的参与度和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任何一时期所不及的高度。尽管如此,当你感受到群众的嘹歌舞影,还是能够感悟到我们远祖的文化生活,并且是一脉相传的。这种现象,可以用宋人戴复古《新年自唱自和》中的“故故复新新”来形容。“故”、“复”、“新”这个词,十分生动地演绎了群众文化的特性和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把握群众文化这一规律性的特征,对于群众文化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对于提升群众文化品质、加强群众文化工作意义重大。
   一、“故”、“复”、“新”的辩证关系
   群众文化之“故”,即群众文化的原委、源泉,代表了前人的感悟、创造和积累,是群众文化在千百年来的深厚积淀和未来发展的丰沛源泉。群众文化之“复”,即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前进之路,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复制,或者机械的周而复始,而是群众文化的再加工,是一种有主观能动性的传承,是基于不同时代背景和环境特色的扬弃式继承,即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群众文化之“新”,即群众文化的创新和新生,即是群众文化的发展动力,也是群众文化的发展目标,也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群众文化的发展不是无本之源,“故”是群众文化的基石,也是“复”和“新”的基础、依据和前提。群众文化的“复”是一种过程,又是一座桥梁,它的两边连接着“故”和“新”。“复”乃“故”之“复”,同时“复”乃“新”之“故”,听起来似乎有些拗口,但这恰恰很好地诠释了“复”的纽带作用。“复”又是“求新”之“复”,“新”成了“复”的发展路径和产物(当然这是“复”的高级之路和高级之物)。同时,“新”也将反过来巩固“故”,使“故”更加坚实、丰厚。可见,“故”、“复”、“新”三者之间是一种循环上升的过程,这就是群众文化的发展之路。
   二、故:群众文化的基石
   什么是群众文化的“故”,我们到底有多少源泉和营养可以汲取呢?我们十分幸运,因为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了丰富的财富,我们的“故”十分强大,也就是说我们群众文化的基石非常坚实。这里,简单举一个《诗经》的例子。儒家经典《诗经》所描写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民间的歌谣,有描写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这些诗歌大都是普通百姓的智慧结晶,毫不矫揉造作,正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可谓当时群众文化的杰出代表。再来看看早期社会的舞蹈,那时的民间舞不是在跳丰收的舞蹈就是在跳祭祀的舞蹈,不是在跳男女情欢的舞蹈就是在跳农田劳作的舞蹈,它们既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写照,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财富,也正是当时社会典型的群众文化。他们都不是专业舞者和专业的歌手,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训练,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都是一个个经典,一个个让我们老百姓娱乐其中,流传下来。再看后代的乐府、诗词曲(尽管有了大量文人创作,但仍有一大部分来自普通群众),这些同样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成果无不受《诗经》的影响,即这些已成为今天群众文化的“故”同样也是在它们的“故”的基石上发展起来的。可见,一部《诗经》,已经让我们取之不尽,何况像《诗经》这样传统的群众文化成果数不胜数呢。
   讲到群众文化的“故”,即群众文化的基石,我们还应该着重了关注一下“群众”二字。群众文化侧重普通劳动大众自觉或不自觉创造的文化样式,它具有群众性、广泛性、非专业性、自娱自乐性等特性。正是因为这些特性,使得群众文化拥有其它文化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强大的群众基础,这也正是群众文化“故”的优势。
   既然,我们有着丰富的群众文化历史资源和成果,那么要怎么来利用好这个“故”,服务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呢,这首先需要群众文化的“复”。
   三、复:群众文化的传承
   群众文化的“复”,指出了群众文化的一种存在状态,即群众文化是在“复”的过程中得到生存、积累、发展和前进的。同时“复”也指明了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属性,即传承性,因为群众文化只有在传承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新生,才能巩固“故”,并引发“新”。承上之“故”,启下之“新”,这就是“复”的使命。“复”作为群众文化的动态过程,事实上也是群众文化的存在方式和状态,群众文化正是在不断的传承中获得新生。
   这里,我用自己的一个见闻来说明群众文化的传承性。前几年因工作去湖北恩施,听到当地土家族的一首民歌,颇有感触,歌词是这样唱的:妹妹要是来看我,不要从那小路来;小路上毒蛇多,我怕咬着妹妹的脚。妹妹要是来看我,不要乘那火车来,火车上流氓多,我怕妹妹被别人摸。妹妹要是来看我,不要坐那飞机来,飞机上有钱人多,我怕妹妹跟别人过……妹妹要是来看我,你就从那梦中来,梦中只有你和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一首十分拙朴的民歌,甚至有些“俗”得可爱,但同时这恰恰又是群众文化的魅力――贴近生活、真实亲切,同时,在这首民歌里我们也生动地感受到了它的传承性。在歌词里,先是小路,然后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小路当然会有蛇,火车人多当然有小偷,能坐飞机的当然大多还是有钱人;有蛇就会被咬,有小偷就会被摸,有钱就有可能会使妹妹跟人走。这样的民歌,首先它一定是老百姓自己的作品,同时,它也是口口相传下来的,即传承性。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句应是前人之作,而后来的火车、飞机呀,是当代人以当代的生活语汇改编的,这就是“复”。
   四、新:群众文化的创新
   群众文化不能停留在“故”上,它需要“复”,更要“新”,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在传承中突破,才能获得新生,才能使群众文化获得勃勃生机,也才能为当下的群众喜爱。当然,我们将“新”,追求创新和突破,并非另起炉灶或一味求异,而必须以“故”为依据,以“复”为路径,这样的“新”才是群众文化真正需要的“新”。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有“纤�”一品,其中有云:“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此中之“古”通“故”,即是“与故为新”。品鉴诗文如此,包含民间文学在内的广义群众文化亦然。
   那么,群众文化如何在“故”的基础和“复”的过程中实现“新”呢,对于群众文化创作者、演绎者和工作者而言,除了与时俱进之外,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和乐十分重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群众文化亦然。新的生活体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为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素材,而生活中的美和乐是最能转化为文化形式的内容,因此拥有创新的慧眼和慧心对于群众文化的创新至关重要。此外,群众文化的创新除了自身之“故”,还要善于借鉴和学习其它文化领域的精华,通过借鉴和学习来创新。例如,群众文化可以借鉴专业文艺的创作,提升群众文化的品味、层次和深度,使之更具艺术价值,扩大群众文化的受众面。
   “故”、“复”、“新”既十分贴切地概括出群众文化的特点特性,也深刻地揭示了群众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善于把握这些特征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群众文化的创作、表演、服务、组织等各项工作的实践。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甘泉文化馆)

推荐访问:群众文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