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4日 07:48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典型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和CT表现

发布时间:2019-03-10 06:25:19 浏览数:

  [摘要]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中降低漏诊率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28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影像资料,总结其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28例患者血肿边界欠清晰,大小不等,新月形血肿25例,梭形血肿3例。 结论 CT室医生在阅片诊断过程中应仔细,结合CT影像中提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综合分析,可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正确率,降低漏诊的发生率。
  [关键词]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直接征象;间接征象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100-02
  
  Experience on the diagnosis of CT for patients with isodense subdural hematoma
  WANG Hui SHI Jiabin SONG Changyue
  Department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Hospital, Harbin 15003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of decreasing the omission diagnostic rate of CT for patients with isodense subdural hematoma. Methods CT images data of 2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sodense subdural hematoma in our hospital recent yea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their direct signs and indirect sign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Hematoma"s boundaries of the 28 cases of patients were not clear, size were different. 25 cases showed crescent form, and 3 cases showed spindle shape. Conclus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radiograph reading, we should do it very carefully, and comprehensive analyze the direct signs and indirect signs, so that we can increase the correct diagnostic rate and decrease the omission diagnostic rate.
  [Key words] Isodense subdural hematoma; CT; Diagnosis; Direct sign; Indirect sign
  
  目前CT在诊断硬膜下血肿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在诊断中较为困难,因为其密度与正常脑皮质密度相近,并且边界不清晰,临床上常常发生漏诊的情况[1]。为了提高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正确率,笔者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患者年龄28~65岁,平均58.45岁。其中19例患者有轻微外伤史,9例患者无明确外伤史。从出现症状到CT明确诊断时间为3 d~7个月。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26例,失语5例;偏瘫或单侧肢体麻木15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日本鹰狮公司的RQUILION-64螺旋CT扫描仪,以OML上缘为基线,常规头颅扫描,层厚设定为10 mm,间距设定为10 mm,必要时加扫5 mm 薄层。必要时进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诊断依据包括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
  2.1 直接征象
  28例患者血肿部位密度与血肿周围的脑皮质密度接近,在34~46 HU。血肿均位于脑皮质表面,其中位于大脑右侧者18例,位于左侧者7例,位于双侧者3例。血肿边界欠清晰,大小不等,新月形血肿25例,梭形血肿3例。
  2.2 间接征象
  单侧病变者病变同侧脑沟、脑池变窄9例,消失16例;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22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17例。双侧病变者中线结构无明显偏移或轻度偏移,双侧的侧脑室均变小。所有患者病变部位的脑皮质与颅骨间的距离增宽,脑灰质与脑白质之间的界面向内移位。
  3 讨论
  硬膜下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包括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2]。而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多为慢性,仅有少数急性或亚急性患者表现为等密度血肿。本病多发于老年人,患有出血性疾病,进行透析或近期服用激素的患者,患者多无明确的外伤史,或虽有外伤史但仅受轻度外伤,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3]。目前认为脑萎缩造成的脑室扩张牵拉和轻度外伤可导致皮质桥静脉或静脉窦破裂,从而形成硬膜下血肿[4]。
  随着硬膜下血肿的形成、溶解、吸收,在CT中的成像也由高密度逐渐向低密度发展,在中间的过程中,会呈现等密度成像,而这种等密度成像的出现和持续的时间则与血肿的吸收变化情况相关[5]。但是,血肿在CT中为等密度成像并不能说明血肿已经开始被吸收,而很有可能是由于急性硬膜下血肿内混合了脑脊液而导致CT呈现等密度影像[6]。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多表现为新月形,在本院收治的28例患者中,25例患者表现为新月形血肿,占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89.3%。血肿边界欠清,大小不等,范围大。在CT检查硬膜下血肿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CT中表现出来的等密度,并非是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CT值完全一致,而只是与周围正常组织的CT值相近,而笔者运用窗口技术对相差5 HU的影像进行辨认,可依稀发现其细微差别,此时可进行增强扫描以排除或确认硬膜下出血的诊断。此外还可通过血肿造成的间接征象进行分析。
  正常颅脑CT中,脑灰质与脑白质的边界清晰,出现变化后,会较易发现,而硬膜下血肿对脑组织进行压迫,可导致脑灰质与脑白质边界内移,指状髓质受挤压后,失去向四周伸展的正常形态,故在CT中关注脑灰质与脑白质的边界变化可帮助我们发现在直接征象中不易被发现的硬膜下血肿[7]。
  同侧的侧脑室被单侧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压迫,可导致变形、移位。其受力多均匀,受压程度与血肿大小呈正相关。而双侧血肿者,因其侧脑室受双侧血肿的压迫,其移位不明显或仅轻度移位,但是其侧角可被拉长,而部分血肿导致同侧侧脑室受压,部分血肿因中线结构移位而导致对侧侧脑室受压,同时还可能因侧脑室受压引起脑积水[8]。
  对于可疑硬膜下血肿患者,需进行增强扫描以排除或确定诊断。脑膜由于被硬膜下血肿向内推移,可脱离露骨内板,造影剂进入后,可清晰辨认其内移程度。并可将脑表面的小血管进行强化,而血肿不被强化,此时对比更加清楚,从而确定诊断。
  综上所述,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需结合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综合分析,因血肿的密度并非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密度CT值完全一致,所以需要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仔细认真,争取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而脑沟变浅或消失、侧脑室移位、脑白质与脑灰质边界的内移、对侧不明原因的脑积水均可作为发现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重要的间接征象。只有细致认真,综合分析,才能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降低漏诊率。
  [参考文献]
  [1] 李启锡,郑华英,刘伟波,等.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 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增刊):31-32.
  [2] 韩忠英.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及诊断[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3):733-734.
  [3] 李刚.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 5(7):165-166.
  [4] 马英杰.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影像分析(附颅骨钻孔引流术后24例)[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7):42-43.
  [5] 于武江,万云飞,颜志红.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分型与临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2):149-151.
  [6] 张英所,刘素华.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J]. 山西医药杂志,2011, 40(2):128.
  [7] 吴建强. 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2):140.
  [8] 孟祥文. 2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与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30):127.
  (收稿日期:2011-12-19)

推荐访问:血肿 密度 诊断 硬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