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5:58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深圳劳务工博物馆 深圳劳务工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夫妻房

发布时间:2019-03-15 06:28:35 浏览数:

     偌大的展厅里,光线的效果打得恰到好处。从展品的设置与展示来看,能看出花费了主办方不少心思,并且这心思来自专业设计人士。除了展品本身,展厅里有明显带装饰成分的铜雕、电视墙、投影厅、摄影作品、绿色植物……
  下午三点多,观展的人不多。在光线的烘托下,柜里的展品少了几分本应属于它们的沧桑味道。观展的人多是打工者,这从他们的打扮,谈话,面对展品的感情可以看出。
  一对年轻的情侣在一个展柜前停留良久,展柜里有把简陋的自制小木凳,凳前标牌上的说明是:“这是上屋电业厂广西籍男性劳务工梁波送给女友的爱心礼物。该凳顶部以上、下两个心形,寓意两心相悦。”
  夫妻房
  不熟悉地形的人,很难在周边工厂林立的工业区里找到深圳劳务工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位于宝安区石岩街道上屋第二工业区。如果你对石岩街道不陌生,也许你会记起2009年那7个代表中国工人走上美国《时代》周刊的打工者,他们就来自石岩街道水田工业区的一家电子厂。
  这家博物馆的前身,是家来料加工的热线圈厂。2008年,宝安区政府在该厂旧址基础上,投资350万元改建而成这家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大门,迎面是热线圈厂厂景复原展示区,看着里头保留完好的生产线、生产工具,让人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想象,当年这些生产线上的劳动者们制造的生产场景,该有多热闹,又有多紧张。
  紧邻生产车间的,是同样保留完好的员工食堂、男女冲凉房、洗衣房。男女冲凉房是三间独立的总面积不会超出三平方米的微型房间。男冲凉房为一间,女冲凉房为两间,从这可以看出,这家工厂当年的男女比例在1比2左右。相对冲凉房,洗衣房的面积要大,可以容下四至五人并肩搓洗衣裳。站在这排寂静的房前,耳边仿佛有当年的哗哗的水声、搓洗衣服声、热闹的说话声传来。
  沿着厂景复原展示区后的台阶向上,就是劳务工博物馆的展厅了。展厅的外墙上是一组名叫《青春的足迹》的紫砂陶壁画雕塑。这组雕塑由著名雕塑家梁冰完成,大致分成四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一排打工者在流水线上集体作业的情形。这排打工者都是女性,都低着头,专心致志地从事着手上的工作。
  展厅的展示内容分成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反映了“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不断涌向深圳这方热土”的情形。在这个单元里,既可以看到小平同志“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标语,又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政府关于引进某个项目的批准通知书,还可以看到大量打工者保存至今并在后来捐赠出来的,来自上世纪的火车票、长途汽车票、暂住证、工作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证明……
  第二个和第三个单元,主要展示和还原了当年无数打工者工作、生活的情景。这里的展品有来自于1992年底深圳地王大厦施工时溅满泥浆的靴子,锈迹斑斑的扳手、螺丝刀、安全帽;有来自于各种行业的打工者的各种生产工具:冲床、磨片、老虎钳、电路板、电流测验器、涂料、油漆、画笔、工衣……有能够侧面反映打工者业余生活方式的画报、明信片、音乐盒、千纸鹤、收音机、单放机、录音机、织毛衣的针、《怎样写好写快钢笔字》……
  在这两个单元里,最醒目的要数艾美特公司员工刘齐、杜华夫妇捐赠的实景复原夫妻房。这个房间布置得很简单也很温馨。一张双人床,一个床头柜,一个壁柜,床后墙上挂着一张一家三口的合影。被子是粉红色的,床头柜上有台灯和镜子,壁柜里放着几样装饰品。这个仅仅具备睡眠功能的夫妻房,不知成就了多少刘齐、杜华夫妇在结束一天劳碌后难得的宁静与温情,也不知浓缩了多少出门在外的打工夫妻的聚散与辛酸!
  第四个单元,则集中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来深打工者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从一个普通打工妹成长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20个历史风云人物之一”的安子,这个单元有个专门属于她的展柜,展出了她当年写作《青春驿站》的手稿,她收到的读者来信,她当年主持“安子的天空”广播节目的设备,她的事迹介绍……除此之外,这个单元还有“深圳市第一位当选为人大代表的劳务工――张全敬”等杰出打工者的事迹介绍,以及他们捐赠给博物馆的相关物品。
  微型电视机、傻瓜相机、喜字拖鞋
  《劳务工博物馆》是深圳劳务工博物馆的馆刊。这是“一本围绕劳务工历史事件开展研究的具有史料性的、专业性特点的刊物”。这本刊物里有个栏目“文物故事”,如实记录了许多展品背后的故事。
  《总理为农民工追工钱》,这是新华社记者刘卫兵在2003年拍摄的一幅当时造成很大社会影响的新闻照片。刘卫兵不仅将照片扩印后捐赠给劳务工博物馆,还详细在“文物故事”中讲述了这幅照片的故事:“2003年10月24日至26日,我第一次随温家宝总理在国内考察采访”。10月24日下午5时许,温总理坐在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十组“一户山村老家”的木凳上和村里人聊天。一位心直口快的大姐熊德明说,她“丈夫前两年到云阳县城打工,结果干完活儿,包工头拖欠的2000多块钱工钱一直不还,他们也没办法”。当晚,温总理将情况反映给云阳县长,熊德明就“拿到了被拖欠的2000多块钱”。
  《微型电视机大饱眼福》,一台微型电视机的捐赠者王金才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他在路边摊买了一台“外壳长15cm,高19cm,宽18.5cm,屏幕长10.6cm,宽8cm,壳体银灰色”的“东升牌”国产迷你黑白电视。当晚,他在宿舍放映这台电视时,“挤满了观看的工友”。“以后的日子,依然如故”。后来他还买了一台VCD,“许多员工纷纷租碟来这里放映”。“就是这台微型电视,使宿舍员工们大饱眼福过足戏瘾,无疑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傻瓜相机揭开爱情序幕》,一台“一百多块钱”、“不能调焦距,但有闪光灯”的傻瓜胶片相机,见证了捐赠者兰先华表哥陈先生的一段爱情。陈先生“暗恋一个李姓女同事”,但“笨嘴拙舌”,得知李姓女孩要和工友“去郊外游玩”,他拿出微薄的工资,“咬咬牙”买了这台相机,在郊游时以拍照的名义接近女孩,还“以送照片的名义偷偷地给女孩递了一封情书”,“这才引起女孩的注意”,“最终修成正果”。
  在博物馆里,主办方细心地在每样展品的标牌上记录了捐赠者的名字:“唉,孤军奋斗在异乡,漂泊在 异乡,是多么苦楚、艰辛,偶尔回味起这感觉,心里是多么的寒酸、迷茫与失望……”这是捐赠者杨秋艳2002年在石岩上屋电业电器厂打工时写下的日记;一个来自1991年的、容量40兆的电脑硬盘,这是深圳外企员工周爱强为了学习,“省吃俭用了大半年”买回一台电脑,后来电脑坏了,硬盘舍不得扔掉而保存下来的;一双喜字情侣鞋,这是2006年12月四川籍女工陈雪梅“钩织的毛绒拖鞋,是定亲之物”……
  “不同寻常的精神洗礼”
  “为感谢并铭记广大劳务工为宝安乃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筹建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向曾在宝安(或深圳)生活工作过的所有外来劳务工、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相关企业团体等广泛征集有关中国劳务工30年来工作、生活的文史实物和档案资料……所有被纳入收藏的物品将全部用于劳务工博物馆永久珍藏。”
  这是博物馆主办方深圳宝安区文化局2006年9月发布在媒体上的一则征集启事。宝安区文化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自启事发布后,收到了大量打工者珍藏已久的物品与资料。主办方甚至划拨了18个工作人员处理相关事宜。历经近两年的筹备、搜集工作,劳务工博物馆于2008年4月正式开馆。开馆后一直对外免费开放。该人士还告诉记者,博物馆至今仍在征集具典型时代意义的劳务工文史实物和档案资料,希望借助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与力量,将博物馆“建成劳务工史料与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基地、劳务工历史与劳务工问题的研究基地、劳务工文化与劳务工事迹的宣传教育基地”。
  这个由政府建立的博物馆开放伊始,便吸引了社会公众与众多媒体的目光。大多数评论从中看出了积极的意义。有人称,这个博物馆的问世“还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数亿劳务工应有的历史地位,让深圳这座以改革创新为名的城市,接受了一场不同寻常的精神洗礼”。还有评论称:“这个博物馆的建成,首先有助于唤醒劳务工家园意识的培育,也让他们体会到政府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尊重。通过一些实物的展出,睹物思人,回顾城市建设的艰辛和个体的奋斗历程,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务工开拓奋进的热情。”
  也有一些较温和的批评者,对这个博物馆的设立与意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负责人刘开明就曾表示:“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但是,这儿更像是一个劳务工历史成就展,相比起真正的历史,最起码,它不够完整。”
  更有尖锐的评论称:“事实上,广大劳务工目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兴建博物馆展示自己发展的历史,而是按时足额领取工资,切实享受社会保险,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等……希望相关部门给劳务工多一些政策和人文关怀,多办点实事,多解决些实际困难。”
  无论怎样,这个博物馆已经建立将近三年。在这三年中,因为社会各项制度的进步与完善,打工者的薪资、保险、子女教育等问题得到了相应的很大改善。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正在不断扩大和成长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在这个博物馆里,看到这段历史的相关展示与证明。

推荐访问:劳务工 博物 深圳 博物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