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09:24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二元结构视野下的农民工就业壁垒问题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8 10:46:58 浏览数:

  【摘 要】 刘易斯在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摆脱贫困陷阱,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由传统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本文基于农民工的就业壁垒问题探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分析农民就业壁垒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并就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就业壁垒 最小二乘法 实证分析
  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在农业部门、农村非农部门、城市新发展部门之间实现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但是当下一方面,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如果想得到工作大多只能接受较低的工资;另一方面,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会减少城镇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对手而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因而会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但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消除农民工就业壁垒而缩小。
  2. 我国农民工就业形式及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2.1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对农民工就业壁垒的具体表现来看
  2.1.1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成本高;
  2.1.2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享受范围有限;
  另外,还有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具有临时工的性质,农民工被排挤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等壁垒的存在。
  2.2经济危机下,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分析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据统计,在全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失去工作,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2009年底,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1.49亿,则据此计算我国有近16.8%的农民工面临就业压力,因此消除农民工就业壁垒,解决我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势在必行。
  2.3当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国民经济水平整体的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有所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3. 理论分析
  3.1理论探讨
  刘易斯模型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二元结构转型的机理,以传统农业中剩余劳动力流向现代工业生产中为核心,以增加农民工就业量为初端,消除农民工就业壁垒,将转化后创造的价值供应到现代工业生产中,再由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反哺农业,使我国经济发展得到良好的循环,这将会对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产生重要的作用。
  3.2模型探讨——最小二乘法拟合
  3.2.1模型假设
  (1)假定基于就业壁垒而失业的农民工无任何收入(排除其他收入对Y2的影响)
  (2)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取决于农民工的供给以及对农民工的需求
  (3)农民工就业壁垒是农民工的供过于求的唯一原因,则即可定量的根据供求关系探讨农民工就业壁垒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4)符号说明——
  Nd-农民工供给量
  Ns-农民工需求量
  Y1-城镇居民收入
  Y2-农村居民收入
  3.2.2模型建立
  根据上述假设可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率: μ=■×100% (1)
  城乡收入差距: δ=■ (2)
  因农民工的相对需求量增大时,μ增加,农民工的相对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减少,即δ减小,由(1)、(2)可得:
  设,μ、δ的线性函数表示为δ=a μ+b(a 、b为常数),表示为曲线L (kL<0),但L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在实际问题中并不是所有点都落在L上,即虽然消除了农民工就业壁垒,农民工就业率提高,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存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同期减少。
  注:理论值=P(μ0,a μ0+b),真实值=P1(μ0、δ0)
  3.2.3模型求解
  对D2=■(δi-a μi-b)2求二阶偏导,将08年09年的统计数据( 84.7% 、3.31;83.2% 、3.33)代入到公式,通过计算,求得a≈-1.33,b≈4.437,则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民工就业之间的线性关系表示为:σ=-1.33μ+4.437。
  推广:通过上述计算可看出我国在08、09年农民工就业率每减少1%,则城乡收入比则相应的增加0.0133,由此,则可根据国家对城乡收入差距及农民工就业率的统计数据,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进一步得出μ与δ的线性关系,分析农民工就业壁垒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4. 实证分析
  4.1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配第的基础上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个部门。他认为,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也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当劳动力由较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工业转移时,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而且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4.2日本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经验的借鉴
  日本从1880至1990年,从事非农业的人员比例增长了72.4个百分点,并且在三次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明显增多,这说明随着日本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同时,工业的进步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与日本就业人员产业结构相比较,我国在三次产业结构分布方面,1980年分别占 68.7 % 、18.2% 、13.1% ;1990年60.1% 、21.4% 、18.5%;1995年52.2%、 23.0%、24.8% ,就1980年来看,我国在二、三产业就业比例为31.3,而对比日本来看,日本80年的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在89%左右,1980年我国的GDP只有4545.6亿元,而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差距。从我国目前来看,2009年我国劳动力资源分布情况,第一产业占38.1%,二、三产业分别占27.8%、34.1%(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5. 建议及总结
  综上所述,农民工就业壁垒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消除农民工就业壁垒,解决“民工荒”、“返乡潮”等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5.1建立健全的农民工就业法律法规,打开城乡壁垒和户籍障碍,消除农民工进城障碍,使农村劳动力得以正常流动。
  5.2发展农村经济,以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5.3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使其拥有高技能以适应城市劳动力市场。
  5.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5.5建立健全的人才中介服务平台、专门的职业介绍所、社会保障和服务部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等措施。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黄黎若莲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人民出版社,2007.
  [2] 张雅丽著.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 王萍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 卢亮主编.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童光荣著.计量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壁垒 农民工 视野 就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