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9日 15:53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道德与法律论文2000字【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路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4-12 06:35:26 浏览数:

  摘要: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出现了道德信仰模糊等问题,本文从高校的角度对如何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倡导大学生青年一代通过构建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提高自身素质,享受有意义的人生,共同担当社会任务。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道德信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92-02
  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肩负起重要的历史使命,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出现了道德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由此引发的道德信仰缺失就不可避免。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撞人到激情杀人案件,留学生激情刺母事件等一系列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案件,使国人的眼光一次次聚焦在大学生身上,不由的质疑: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我们的道德信仰教育出问题了吗?在这种质疑声中,高校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任务尤为紧迫。学校道德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觉性,能够通过周密的计划、丰富的内容和强有力措施集中对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培养,在整个的道德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的任务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且要综合考虑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多方面影响,通过科学的规划与方式加强横向联系,保证信息的沟通,使各个环节都能协调起来形成道德教育的合理。所以,高校是其他各方面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关键力量。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抓好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
  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分化的多层次性以及西方思想的进入,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一些与传统道德价值相冲突的观念开始盛行,甚至被大学生群体热捧,谓之“非主流文化”。比如,各种明星偶像崇拜、“超男超女”、“快歌热舞”等。
  这些所谓的“非主流文化”从另一个层面也映射了当代年轻人交友、价值、道德、人生、社会等观念,是映射社会角落的一面镜子。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就需要一种积极地、具有支配地位的,对社会意识和思想潮流具有引领和整合功能的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体系正是我们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大学生群体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另一方面,在教育方式上,需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生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转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增强大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高校道德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的道德信仰教育是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为立足点,以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反思为基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以具体的道德实践为手段,以完善和发展道德人格、培养自觉地道德主体为目标。所以,高校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道德信仰教育应该实现生活化,要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想结合。生活是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高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道德教育是不能游离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外。所以,开展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如,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养老院、福利院等都是很好的平台;社团或者班集体组织相关的主题演讲或辩论,使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把道德转化为自身意识,内化于心。
  (二)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本身要最大限度的吸收文化成就,增强文化陶冶能力;另一方面,德育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如语文课、音乐课、美术课想结合,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于音乐欣赏、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富于美感的活动中。鼓舞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真善美,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德育效果。
  (三)道德信仰教育的研究及实践应该体现层次性。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循序渐进的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度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如儿童和少年的思想和情趣都较为单纯,此时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的训练,是很适宜的,能打下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在此基础上,依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再进一步的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中青年身上,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也应得到保证,只有牢固的基础才有攀登的可能。
  (四)道德信仰教育需不断创新。当前的道德教育正处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青年总是热情欢呼新事物,更大胆地走在时代与社会的前列。道德信仰教育在内容上和方式上就应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特征,才能够实现提高现代道德品质的使命。一方面,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其富有时代气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道德教育应继承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提炼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培养人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大胆的吸收其中时尚而且合理的内容,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信息时代道德教育的方式也要有所改进要由传统的传播式转变为互动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群体式教学转变为个体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手段上应更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作用,建立德育网站,网页,开展一些网上讨论会及专题讲座,对社会现象作出的是非善恶评价,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促进大学生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要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教育观和价值观。一个教师如果树立了正确而远大的理想和无产阶级人生观,就能以振兴教育为己任,就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哪怕是需要他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也会在所不惜。比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最普通的教师,他叫谭千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垮塌的砖石,保护了自己的学生。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理想追求,而在错误世界观指导下,轻视自己的教师工作,唯利是图,甚至道德败坏,这样的教师不但会遭到社会的质疑,甚至导致教育的失败。如同样在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就是典型。   (二)德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好榜样作用。“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取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必须完善自身人格,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被学生对老师信任和服从的一种精神感召力;也是被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心悦诚服的态度。这种基于教师个人内在素质和公共形象的魅力,是教师的一种巨大影响力。教师善于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做坦诚务实的人,做乐于奉献的人。同时,教师要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遵循学生的思想特点,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倾向,真心实意地热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给予正确合理的指导和激励。
  四、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的自信心和道德情操
  (一)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平台。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熔炉中体验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历练自己的道德意志,这是培养自身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当然,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习以及勤工俭学也是一种锻炼,一方面,笔者建议大学生在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时,应是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有利于提升自身素质及道德修养的活动,高校也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平台,使学生能够有多样性选择,如做义工、从事一些公益活动等,而不是以实习的名义向一些企业输送劳动力。另一方面,道德活动是一种自主自觉的活动,不受外力的强制和约束,这需要大学生应该磨练强大的道德意志力,即自我约束的能力,达到“慎独”的境界,而不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和不良舆论的干扰出现“三分钟热度”的现象。
  (二)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方式。如选择适当的场所创造一些适当的道德交往关系,让大学生在社会性的行为中获得情感体验,还可通过审美,通过对大学生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通过感性的意象表达理性的观念,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青年预示着未来,而每一代青年都必须形成自己的道德信仰,就要求我们对他们进行指导。道德信仰教育应当成为青年常规道德教育的内容,贯穿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并不能因为某种社会背景条件的局限而有所改变,这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德育工作者艰巨的使命。从青年一代完成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构建起当代社会的道德信仰,摆脱不健康的生活状态,享受一个有意义的、快乐的、高品质的人生,是当代社会所有人面对的共同任务。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97-99.
  [2]李粲.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

推荐访问:路径 信仰 道德 思考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