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9:53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都市之科技大爆炸 大漠鏖兵的“科技总导演”

发布时间:2019-04-26 06:55:25 浏览数: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内蒙古大漠深处的北京军区朱日和训练基地,亲身感受中国最大的信息化战场的万千气象——密如蛛网的“电磁丛林”、奔腾不息的“数据江河”、“从子弹到导弹”的靶标战术设计、扣人心弦的实兵模拟交战。演兵场上,战场感知系统遍布,信息系统融合互通,火力、电磁等环境要素和陆、海、空、天情报要素齐全。数字化导调大厅内,一面国内最大LED显示屏上,演兵现场影像、交战三维动画、红蓝军指挥文书、战斗力指数曲线、装备和人员损伤统计等各类信息一目了然……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在此扎根15年的59岁老兵张冀湘——原北京军区朱日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现任该基地专业技术5级高级工程师、全军训练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他先后领导、组织和领衔设计了我陆军首个“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和我军唯一“联合作战实验场”,推动基地实现“三次历史性跨越”,使我军上千名中高级指挥员率近百个师旅数十万名官兵,在此经受了113场联合实兵对抗的“战火”洗礼。他还带出一支拥有25名博士、硕士的科研团队,担纲研发了“北京军区指挥所数据库综合运用系统”、“间瞄武器实兵交战仿真训练系统”等数十项科研成果,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他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四总部树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终结“演习等于演戏”
  朱日和地处荒原,远青近荒,昼暖夜寒。
  这里,是华北沙尘暴的策源地,最大风力12级,年冰冻期有半年时间,最低气温零下43度。
  15年前,张冀湘离开北京,被任命为刚刚组建的训练基地的副司令员,来到了这个环境恶劣的大漠基地。
  百废待兴。与生活设施建设同时开工的“五大系统”,是基地的“心脏”。该系统科技含量高,构成庞大复杂,没有经验可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张冀湘迎难而上,领衔主抓,并把标准定在“系统集成国内领先,军事需求军内领先”上。
  建设过程中,他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组织军事和工程技术专家攻坚破难。为论证方案,他行程几万公里,到20多个科研机构和院校考察咨询。记录笔记上百万字,设计草稿厚达3米;为突破系统建设中军事和技术接口这一世界级难题,他组织军事和技术专家,历时一年研究编写出200多万字军事需求报告和建设总体规划;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和训练经验,邀请15所军校的专家教授,联合展开规模宏大的系统研发;组织军地上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展开16项工程施工。
  历经10个月苦战,“五大系统”研发集成获成功。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集导调监控、辅助评估等“五大系统”于一体,着眼未来预留拓展空间的高技术体系,正式启动运行。自此,“红”、“蓝”双方在基地背靠背对抗,导演部通过导调监控系统,边随时监视“红军”行动,边随时调动“蓝军”出难题、设险情。“红军”那里薄弱,导演部调遣下的“蓝军”便在那里动刀子。演兵场成了“准战场”,没有管用的招数,就难以过关。
  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如此评价:“该系统属军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信息系统先进水平。”总部首长考察后高兴地说:“这是全军训练基地的一流示范工程。”建成名副其实的信息化战场
  朱日和训练基地是亚洲最大,也是我军现代化程度最高、唯一可展开集团军规模实兵战役演习的训练基地。一位亲临基地观摩的美军军官,将其与美军最大的训练基地——“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相提并论。
  可是,光大不行。当新世纪信息化战争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张冀湘却深刻感受到“信息化”之困:军事训练要从机械化条件下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可“信息化条件”在哪里?训练环境、对抗装备、导调手段都打着浓重“机械化”印记的训练平台,怎能锻造出“信息化”的锋矛利剑?
  2007年,军委、总部把朱日和训练基地确定为我陆军唯一复杂电磁环境建设试点单位。张冀湘和他的科研团队如同听到冲锋号角,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将传统演兵场打造成信息化战场的转型征程。
  然而,复杂电磁环境的构设,既是全军性难题,也是世界级难题。“迈不过这道坎,打赢信息化战争只能是梦想。”领受试点任务时,军区首长的殷殷嘱托,让张冀湘感到使命如山。
  这是一场无比艰难的探索。他带人先后走访全军40多家院校和科研院所,邀集160多名专家参与研究设计,编写出我军首个《基地复杂电磁环境建设军事需求报告》。
  他还和他的科研团队整理近10年来基地导调近百次演习中采集到的数以亿计的数据,从中探寻电磁信号规律。并将数百种用频装备的电磁频谱绘制成图表,拟制出《陆军基地复杂电磁环境建设方案及规范》。
  回忆那段时光,张冀湘的最深印象是:“每天休息不超过5个小时,不是不想睡,实在是顾不上。”
  凭着这种劲头,张冀湘与基地官兵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朱日和速度”:原计划3年完成的试点建设任务,他们仅用15个月便优质高效完成。部队各级指挥员和官兵在一轮又一轮的对抗演习中,领教了我陆军首个“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的威力。
  “运用这一系统,原本无形的电磁空间就变得真切可感。”张冀湘介绍说,该系统能够模拟自然、民用和军用电磁信号,构建与战场相近的电磁环境;能够监测战场上的各种通信、雷达干扰信号,使导演部实时掌握战场电磁态势;能够根据不同训练任务对电磁环境的复杂程度、电子目标威胁程度的不同要求,提供等效的电磁态势;能够实现对部队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数据采集和作战能力评估。
  张冀湘领衔研发“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使基地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其训练形态由捉对角力硬碰硬地对抗,向无影无形的“软杀伤”延伸;训练环境由“基于自然场地训练”,向“基于电磁环境训练”拓展;训练评估由人工概略裁决,向系统精细评估转变。
  打造我军唯一的“联合作战实验场”
  2011年上半年,基地又迎来了一次领跑全军训练转型的难得历史机遇。军委、总部决定:将朱日和训练基地建成全军唯一陆军大型综合训练场——“联合作战实验场”,组织信息化条件下陆空联合、新型作战力量训练,开展作战实验。重任,再次落在张冀湘和基地官兵的肩头。   这项系统工程十分庞大,从开工至今,他倾尽所能,百倍努力。他的系统设计在深夜的灯光下生成,系统建设在风霜雪雨中延续。
  张冀湘领衔新建和升级改造了训练信息系统等4大类数十个项目,战场感知系统遍布基地;升级后的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实现了全谱显示;新构设了实兵交战、网络攻防、核生化、气象水文、多维侦察等环境;陆续完备的“联合训练导调、战场环境仿真、信息网络支撑、数据采集评估、系统融合互通、信息资源服务”六大功能,把基地打造成一个多维复杂战场。
  今夏,一个新机场在该基地建成。到这里观摩演习的空降兵指挥员,下飞机后激动不已:“我们的伞兵马上可以空投到大漠上练兵,然后乘运输机返回!”
  以往,由于许多陌生训练场没有机场,空降兵远程空投演习之后,不得不搭乘火车、汽车长途奔波返回驻地。“在天上飞一半,在地上跑一半”,全域作战训练效益大打折扣。
  如今,不仅空降兵奔袭几千公里到北疆大漠训练可以朝来夕往,空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和陆航部队的战机也可以飞落这里,与地面陆军装甲部队磨合切磋。
  古往今来,蓝天飞雄鹰,草原跑骏马。如今,现代化大型“联合作战实验场”的崛起,使陆空精锐之师在大漠真正携手并肩作战了。
  采访期间,记者有幸目睹了一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对抗演习全新的一幕:联合导演部通过张冀湘领衔研发和刚升级改造的联合导控和战场感知系统,洞察着诸军兵种融合的红蓝双方在多维战场上的细微举动。某新型机步师与“蓝军”展开立体电磁攻防,使双方陆空一体化指挥控制陷入迷茫,软硬杀伤一体的信息、火力战停滞。联合导演部盯着战场态势不时变更导调方案,“红军”以变应变,调集空军航空兵、特种作战、网电对抗等,采取多种手段搏杀……
  这是我军首次对新型联合战术兵团进行的作战实验,也标志着张冀湘领衔打造的“联合作战实验场”进入演兵新境界。
  去年以来,基地依托实验场组织11个师旅进行实兵对抗演习,创下基地组建以来的多个“之最”:军委、总部首长率高级将领在此指导观摩演习;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悉数登场,投入种类数量创我军最多;参训官兵最多,素质最高,博士硕士几千人,官兵近10万人;军兵种最全,来自陆海空三军、武警部队官兵同台参演或观摩演习;演练强度最大,多场陆空实兵对抗演习昼夜连续实施;演练新课目最多,对大纲规定的陆军所有课目和新质作战部队战法、训法以及部分空军课目进行作战实验。
  雄师劲旅在多维战场炙烤中得以脱胎换骨。一位走下演习场的陆军指挥员坦言:联合作战实验场创设信息化训练环境和组训模式,突破制约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型的“瓶颈”,有力牵引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张冀湘领衔打造“联合作战实验场”,使基地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跨越,其职能定位向检验部队作战能力、开展作战实验、进行联教联考转变;训练目标向注重信息力、兵力、火力、机动力结合转变;训练重心向以联合训练为主转变;训练方式向注重基于信息系统的基础训练转变;训练条件向注重以复杂电磁环境为主体的复杂战场环境下训练转变。
  面对骄人的成绩,张冀湘反倒忧息重重地对记者说:“建设信息化战场,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信息化训练环境还需进一步拓展、高素质人才匮乏也亟待加强、陆空联合导控平台必须全面完善升级……”是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张冀湘的忧患意识和永不满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军队科技工作者的赤诚之心,也感受到了我军现代化建设一浪盖过一浪的大势。

推荐访问:鏖兵 大漠 总导演 科技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