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5:30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玩着玩着就长大】 我们玩着玩着就长大了

发布时间:2019-05-13 06:35:01 浏览数:

  第九讲 与孩子一起玩的艺术之:在与不在  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种既有限制又自由的成长环境。这件事听起来似乎挺难的,确实需要我们以提高自身修养为基础,是用一生来修炼的境界,但同时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团体舞动治疗中级的培训,为期5天。在这期培训中,老师要求每一个学员都要在团体中带领10分钟的热身活动,我为这10分钟的热身做了认真的准备。因为我经常带领一些结构化很强的团体,脑子里有了一些模式,因此,也会不由自主的用结构化很强的思路来设计舞动治疗团体的热身。当我自信满满的把我设计的活动实施完成后,参与其中的成员们给了我一些反馈,这些反馈让我有当头一棒的感觉。
  成员们给我的反馈里,多数都反映我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控制性太强,没有自主感,这让我有些委屈,但同时也有些思考。以前,我带领的团体都是从来没有参加过的团体活动的人员,如果不组织一些结构化很强的活动,很多成员都不知从何做起,这是我感到委屈的地方。但与此同时,我也逐步意识到,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自由和自主的,一时不知所措是因为没有机会体会自由,我作为团体领导者要给成员体会自由和自主的机会,而我由于担心成员不知该做什么而把活动过度结构化,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许是我对成员的一种不信任,以及我对于害怕失败的一种阻抗。
  结构化里有非结构,在可控的情况下给成员以自由——这是我这次培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由此我也想到,这也许还是我们作为父母给孩子应该营造的一种氛围,即孩子在我们的关怀下长大,既不感到被忽视,又有极大的自由度来发展自己的个性。也许,这是我们作为家长需要用一生来修炼的一种境界。
  在我们受训的咨询师中,有一位咨询师设计了一个场景,她让我们扮演一群在幼儿园里自由玩耍的孩子,其中一个咨询师故意扮演了一个离开群体,独自跑到门口,想出去自己玩的孩子。
  这时,指导老师问我们大家:“如果你是这群孩子的管理者,你会怎么做?”有的咨询师说:“我会走到这个小朋友面前,提醒她该回到团体中来。”这时,成员们反馈说:“如果这样的话,孩子会有被强迫感,会感到自己选择的行为和感受是错误的。她会迫于老师的强大而服从,而压抑了自己的感受。长此发展,不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有的咨询师出主意说:“如果我是这群小朋友的管理者,我会允许这个小朋友跑开,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她的选择是被尊重的。”但扮演那个离群小朋友的咨询师反馈说:“如果你不管我,我有一种被忽视感。”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那该如何是好呢?这时,指导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老师假设孩子们都在玩垫子,这时她会拿着两个垫子走到距离那个离群的孩子一米左右的地方,把其中一个垫子扔给那个孩子,而老师在旁边玩着手里的另一个垫子。这时,扮演孩子的咨询师故意不理老师,用脚踩着垫子踢来踢去,而老师在旁边马上学着孩子的样子也踩着垫子踢来踢去,孩子发现有人和他一样的动作时,又尝试着用手拍了拍垫子,老师也用手拍了拍垫子,孩子开始和老师有了连结,慢慢的,老师边和孩子玩着,边把孩子引到了人群中。
  后来,指导老师解释她这样做的理由是:离群的孩子也许是对团体有不安全感,要尊重她的这种感受,于是,她会离这个孩子一定的距离。如果靠她太近,会让她有被威胁的感觉;孩子们都在玩垫子,也让她玩垫子,是要让她觉得,她可以享受和别的孩子一样的权力;模仿她的动作,是对她行为的一种接纳的方式,同时,也让她看到自己在做什么,这是舞动治疗里的“镜像”技术,通过这个技术,还可以引导孩子,她也许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而结果是,这个孩子果真回到了团体中来,问到那个扮演离群孩子的咨询师的感受时,她说:“当老师给我垫子,并和我一起玩时,我觉得我受到了关注和尊重。”
  这个示范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不管你爱还是不爱,我就在那里”的包容与接纳之美,是一种若近若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其实,在我们实际的家庭生活中,孩子也会经常以离开、躲避、耍脾气等各种消极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每当这个时刻,父母很容易陷入焦虑的状态中。
  
  这时,我们要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他现在是怎样的情绪”“他希望我做什么”当问这些问题的时侯,我们自己首先会冷静下来,避免冲动的行为伤害孩子,同时,我们也会从中训练自己共情孩子的能力,这是一种自我成长。当然,问的问题不一定有答案,这时的孩子可能仍在用消极的行为处理着自己的情绪。那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不要训斥孩子,对孩子说:“你不应该这样”。如果这样做了,孩子会否定自己的感觉,从而否定自我的意识,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独立成长的。但也不要马上离开,并且对孩子说:“好,你这样,妈妈不理你了。”如果这样做了,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忽视,心理上产生抛弃感,从而会变得自卑。
  这时的父母要充满关切的看着孩子,和孩子保持不太远的距离跟随着他,并且询问孩子:“哦,怎么了?生气了?难过了……”这是在用语言与孩子产生连结;如果孩子坐在那里不动,你也可以和他坐在一起;如果他手里玩着玩具,你也可以拿着一件玩具在旁边玩着,边玩边模仿孩子的玩法,这是在用动作与孩子产生连结。这两种连结的方式同时使用,孩子会感到自己的情绪受到了尊重,同时也感到没有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被父母“抛弃”。当然,也许孩子调整情绪的时间会很长,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由的渴望,而这个渴望更期盼被关注和理解,这是我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感悟,更是身为母亲对待孩子的一种态度。在此与各位家长共勉!

推荐访问:玩着 长大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