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3日 03:27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预习]

发布时间:2019-05-15 06:39:30 浏览数:

摘 要:课前预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就其内容来讲,它是知识学习过程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并以“重体验、激兴趣、善启迪、重创造”的原则对学生预习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关键词:新课程;预习;学生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76-1一、预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促进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要满足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要先预习,还要学会预习。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 “平行分班”,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基础薄弱或反应不够敏锐的同学更要预习。学生在已知结论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融入课堂,跟得上学习的节奏,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预习的优点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能够积极表现自己,增强学习自信;使课堂教学充实、丰满,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课堂上讲到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们就更能专心听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果预习得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再加以改进,课堂教学会更精彩;有了预习,教师更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体现真正的教学民主。当然如果预习的活动单安排不当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课堂反而沉闷了,没有精彩片段。预习后学生众口一辞,教师顺水行船,课堂就像表演场。三、预习的核心新课程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把预习的核心定为以预习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摸索,进入学习状态,培养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四、实践中预习的设计传统的预习往往是教师轻描淡写地布置:把明天要讲的内容看一看,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对于较自觉的学生来说,通过预习他们似乎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但由于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新知,所以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所运用的学科思想方法并未得到提炼。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上课之前与自觉性高学生的差距就已经形成了。下面笔者用教学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新课程改革下的活动单中预习的设计。实例: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第五章第3节“圆周角”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并能运用相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2.经历探索圆周角的有关性质的过程,体会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3.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转化等方法。学习重点:圆周角及圆周角定理学习难点:圆周角定理的应用学习过程:1.预习指导:(1)课前布置学生回忆所学过圆心角的概念,以及它所具备的性质;(2)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平面内的一个点与一个角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2.预习交流:略。五、预习后的课堂教学1.预习后课堂教学的重心。预习后的课堂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其重心是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着重解决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在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预习时的差异,关注学生在预习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二次备课,使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解决,又有新问题的研讨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预习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操作。实例: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第五章第3节“圆周角”第1课时教学简案(二次备课简案))。(1)学生展示(约20分钟)。①展示圆周角的命名过程。②展示圆周角、圆心角的三种不同位置的证明及圆周角定理的描述。③展示探究3的过程及结论描述。(2)进一步探究(约15分钟)。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入。①弧的度数,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交流分三种情况证明定理的原因(回忆、联想以前遇到过的练习中的分类讨论)。③实践应用。六、感悟与反思实践证明:刚开始预习对部分学生(学习水平中下)来说压力较大,但只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逐渐品尝到事半功倍的快乐;到了预习的后期,对部分学生(学习水平中上)来说潜力得到开发,并能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知识“宝藏”,他们就会中逐渐体验到探索创新的喜悦。当学生亲身体会到预习的益处,他们就会主动去预习。至此,预习就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反而成为学生的“致富”门路和“发达”的妙招。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展示的是诊断学情和指导的能力。在这种氛围中,课堂的纪律是“乱”了点,但学生的思考是炽烈的。当然,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诊断、指导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

推荐访问:预习 浅谈 新课程改革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