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2日 06:31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清末暂行章程【从清末女学服色章程看清政府改革动向】

发布时间:2019-05-21 07:03:28 浏览数:

  摘要:1909年是丰富多彩的一年,这一年革命暗潮涌动、改革风生水起。清政府组织成立国会、资政院,准许地方咨议局召开;新型学堂逐渐走上正轨,学制和教学内容日益完善等。各种改革活动积极进行而且逐渐深入化、细节化,本文尝试从学堂女学生学服的改革奏折《学部奏遵拟女学服色章程》上简要分析清政府的改革意向。
  关键词:清末 女学服改革 改革动向 盛京时报
  1909年是丰富多彩的一年,这一年革命暗潮涌动、改革风生水起。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已经成立,并且团结会党、新军等策动了小范围的革命活动;同时国内改革也情愿或不情愿地展开了,不少新兴气象开始萌动。清政府组织成立国会、资政院,准许地方咨议局召开;新型学堂逐渐走上正轨,学制和教学内容日益完善;部分政府官员开始塑造自我的亲民形象,以便赢得民心,以摄政王载沣为代表;民间的有志之士为了国家前途奔走呼号,为偿还国债、捍卫财政主权,组织成立了国债会,并且得到各省响应,摄政王、邮政部徐菊人尚书等都表示支持和鼓励。各种改革活动积极进行而且逐渐深入化、细节化,本文尝试从学堂女学生学服的规定上看清政府的改革意向。兹将《学部奏遵拟女学服色章程》摘抄于下。
  奏为遵拟女学服色章程。恭折具陈,仰祈圣鉴事。窃本年闰二月,臣部具奏分年筹备事宜内开本年应颁布女学服色章程,奉旨立宪政编查馆核准在案。查各国女学校制度,女学生服色旨有一定。即考之中国古礼,如深衣、首服、足服等制,见于经训及先儒之说者,判然不同。学校为教化所关,尤当参酌古今之宜,定为整齐严肃之制,庶几学风之朴,妇容之庄,有以养成高尚端淑之人格。礼教之防,莫先于此。兹酌定女学堂制服,凡讲堂操场均定为一种服式。以期简而易从。至两等小学,其女学生年岁皆在十五岁以下,礼未加笄,宜仿童子不裘裳,不履绚之义,学堂服饰,即用家庭常服,以省繁费。总之,女学为教育之根本,衣服为行检之表率,有管理训迪之责者,宜力除奇裘奢靡之习,庶几有裨于化民成俗之美,敬教劝学之规。此则臣部与办学诸员所宜兢兢共勉者也。谨将拟定女学服色章程缮单恭呈御览。如蒙俞允,即由臣部遵奉颁行,所有臣部拟定女学服色章程,谨缮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谨奏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奉旨;依议。钦此。?
  谨拟女学服色章程,缮具清单,恭呈御览:
  一、女学堂凡遇行礼日期,监督、教习、监学、堂长、院长等,如系有封命妇,即按品级吉服行礼。无封者,常服行礼。未适人者,即着学堂制服行礼。至学生,无论已适人未适人均着学堂制服行礼。
  二、平时在堂,无论监督、教习、监学、堂长、院长、学生,均着学堂制服,惟女子小学学生,均用家庭常服。
  三、女学堂制服,用长衫,长必过膝,其底襟约去地二寸以上,四周均不开衩,袖口及大襟均加以缘,缘之宽以一寸为度。
  四、女学堂制服,冬春两季用蓝色,夏秋两季用浅蓝色,均缘以青。
  五、女学堂制服,用棉布及夏布,均以本国土产为宜。
  六、女学生得佩襟章以为识别,其制以铜为宜,不得用金银。其花样字样均听本学堂自定但须向督学局或提学司报明。
  七、女学生不得缠足。
  八、女学生不得簪花傅粉被发以及发覆额。
  九、女学生不得效东西洋装束。
  (摘抄于《盛京时报》,宣统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九百六十六号。这篇奏折可以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材料使用,作为材料题、论述题等)
  这一简短的奏折包含了很多信息,从这一细微处的改革政策大致可以看出清末政治的一些变化和动向。首先,清政府改革兼顾中西,采中西之长。“查各国女学校制度,女学生服色旨有一定”,考察西方诸国家女校制度,同时没有一味效仿西方,不像康梁戊戌变法的《应诏统筹全局折》直接照抄西方制度,在采西方特色时也深入考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即考之中国古礼,如深衣、首服、足服等制,见于经训及先儒之说者,判然不同”。并且没有“祖宗之法不能变”的墨守陈规,也没有强调西方之制如何先进、如何要舍中取西,总的来说,清政府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是冷静的。女学服总体上采用了西方的统一化特点,“平时在堂,无论监督、教习、监学、堂长、院长、学生,均着学堂制服”,而服装的设计则取自于中国传统“女学堂制服,用长衫”,这正是博采中西文化特色的表现。
  其次,清政府改革以小见大、目标明确。把细小的女学服改革置于很高的地位,“学校为教化所关,尤当参酌古今之宜,定为整齐严肃之制,庶几学风之朴,妇容之庄,有以养成高尚端淑之人格”,认为女学服牵涉到朴素学风、高尚端淑的人格、社会风俗教化等问题。近代以来的数次改革都从大处着手,洋务运动致力于军舰火炮,维新运动对资本主义的议员政治颇有兴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更是大之又大,宏观的理论性大于微观的实用性,而清政府服饰改革却有种举轻若重的感觉,“衣服为行检之表率,有管理训迪之责者,宜力除奇裘奢靡之习,庶几有裨于化民成俗之美,敬教劝学之规”。服饰的改革关乎重大,不能轻视,“此则臣部与办学诸员所宜兢兢共勉者也”,所以对于服装的各个细节都考虑到了,没有只是习惯性的下大政方针而不管不顾,因为此次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正社会风俗教化、兴新式学堂风貌。比如“女学堂制服,用长衫,长必过膝,其底襟约去地二寸以上,四周均不开衩,袖口及大襟均加以缘,缘之宽以一寸为度”、“冬春两季用蓝色,夏秋两季用浅蓝色,均缘以青”、“女学生不得簪花傅粉被发以及发覆额”,对于学服尺寸、服色的细致规定颇有正名的意味,其中寄予了清政府希望社会稳定、重新归于秩序的愿望。另外,女学生不得簪花傅粉,女学生得佩襟章以为识别,“其制以铜为宜,不得用金银”等规定也是为了塑造社会勤俭朴素的风气,可见清政府女学服改革动机明确、以小见大、以小寓大。
  再者,清政府的改革宽松有度、实事求是。学服改革在策略上没有实行一刀切,而是根据年龄、身份、场合等分门别类。在追求简化同时也不厌其烦地综合考察,如“其女学生年岁皆在十五岁以下,礼未加笄,宜仿童子不裘裳,不履绚之义,学堂服饰,即用家庭常服”,考虑到年龄十五岁以下的女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传统礼节等问题要专门对待;根据身份和场合不同也要区别开来,“女学堂凡遇行礼日期,监督、教习、监学、堂长、院长等,如系有封命妇,即按品级吉服行礼。无封者,常服行礼。未适人者,即着学堂制服行礼。至学生,无论已适人未适人均着学堂制服行礼”,这也体现了改革政策的伸缩性,于强制严谨之中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此外,在笔者看来,最能彰显实事求是特点的就是分季节对不同服色的规定,“女学堂制服,冬春两季用蓝色,夏秋两季用浅蓝色,均缘以青”,这项规定精细而且人性化,夏秋两季用浅蓝色对光的吸收少,肯定略显凉爽,冬春则用深蓝色起到保温的作用,所以说女学服改革统一而不会呆板、严谨而不失灵活,宽松有度、实事求是。
  最后,清政府的改革具有近代性、民族性。中国从进入近代以来就开始近代化的探索,涉及的领域也多样,从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到文化上的矛盾化等,而且这些探索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始终想在本民族和外来民族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然而这些改革都或多或少偏了方向,越是接触西方的东西就越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想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就越得学习西方的东西,于是不自觉地陷入了自我悖论之中。女学服改革作为近代化探索的一种也体现了这样的特色。明确规定“女学生不得缠足”、“女学生得佩襟章以为识别”都表明清政府改革追求进步的意向,认识到缠足的陋习并且将废止缠足落实到正式的官方文件中,从学校的最基层最有效的组织开始抓起,与此同时效仿西方让女学生佩戴襟章,而且“宜力除奇裘奢靡之习,庶几有裨于化民成俗之美”倡节俭、反对奢靡浪费,这些都体现了积极的近代化诉求。此外,从上述奏折章程中不难看出,改革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主张“女学堂制服,用棉布及夏布,均以本国土产为宜”,提倡国货对于保护本民族产业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明确指出“女学生不得效东西洋装束”更加彰显其改革背后的民族性。清政府挣扎在传统和近代的边缘,一方面它力求改革、仿效西方;另一方面,它又害怕西化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只能在民族化的旗帜下阻之拒之,试图把社会拉回到稳定的秩序中。
  上述奏折体现的女学服改革章程只是清末政府改革的一个细小的切面,但从这个切面中确实可以捕捉到很多宏观信息。正如前文所阐述的,清末政府改革出现了不少新的气象,对于中西文化态度较为客观冷静、改革从微观着手,精细化,实践性强、改革不教条,宽松有度,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同时也可以看出,作为近代化探索的一部分,清末改革的近代化趋向也较为明显。然而,在涉及到核心问题时清末政府还是栽了跟头。它生怕改革会祸及政府统治,于是向前迈进的步伐犹豫不决,虽然“均以本国土产为宜”、“女学生不得效东西洋装束”有较强的民族性体现,但究其根本还是其核心利益考虑。也许西方的东西会祸我民情、乱我民心?与其这样不如不学,不学还能延续统治,学了很可能就亡国亡族了。这是清末诸项改革的主旋律,从清末女学服色章程看清政府改革动向,以小见大之处肯定有偏颇,笔者不揣浅陋,以正方家。

推荐访问:服色 清末 动向 章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