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19:04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因材施教优化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素质]因材施教

发布时间:2019-05-30 06:38:01 浏览数: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面向“三农”职业培训重要性、迫切性的增强和有关部门对面向“三农”职业培训重视程度的提高,当代农民培训教育开始向以职业岗位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现代农民培训模式转轨。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因材施教,优化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教育;因材施教;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88-03
  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多样化的,对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有多样化的需求。但是,当前农民培训和教育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方特色”欠缺,教育方法呆板,不符合农民求知需要及特点,不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知识实践脱钩,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学习形式上,多数以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缺乏针对性。这些都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要,导致青壮年农民对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参加各类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失去内在的吸引力,更不能满足转型期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而带来的对人才数量、质量、专业层次和结构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新型农民的培养,因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并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地突出培训重点,争取达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带动一片”的目标。
  一、正确把握农民培训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论语·为政》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这说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其实,一切教育都要求因材施教,农民培训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农民对象,开展科技教育与培训,讲究实效性。
  广大农村存在着很大区域性差异,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同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不同,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状况不同,因此,进行新农民教育培训要立足当地农民自身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按照因地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劳动力转移、农村扎根型人才、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村留守人员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培训。
  二、开展针对性强的农民短期培训
  1. 针对落榜考生进行技术与技能培训。政府每年拿出资金,对高考落榜的高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集中技术与技能培训,使他们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或技能,增强他们步入社会的自信心和生存、就业能力,彻底打消原有农民认为的“升学无望后,学习无用”的传统观念。对他们开展技术性高、技能性强的培训认证制度,严格把好科技培训“出口”关,严格控制技术、技能证书的发放,提高各类证书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使农民科技培训证书、操作技能等级证书等真正成为全国通行、国际认可的农民技能凭证,成为农民竞争上岗的“通行证”和“护身符”,从而带动全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
  2. 针对村级千部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靠传统经验和努力工作,还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高新农业技术提高劳动产出率,利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因此,村干部必须提前一个阶段,掌握相应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技能,才能领导村民致富、奔小康。
  3. 针对农村科技人员和后备技术力量进行先进科学知识教育、培训。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发挥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作用,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我们可以尝试以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燎原工程为载体,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农民,使他们能“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一村带一乡、区域一起上的”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加快科技普及与农民致富。通过整合星火培训(星火学校、星火基地、星火带头人等)资源,与“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相结合,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让他们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辐射带动农户,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通过3~5年时间,每个行政村至少培养1科技带头人,每个大的自然村(50户以上)有1个科技带头人,达到每百户农民有1个科技传播的带头人。农村科技带头人由劳动人事部颁发资质证书,并将其纳入全国科技服务的科技队伍体系。
  4. 针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技术能手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训。农村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科技知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劳动生产率相对其他村民较高。同时,他们是农村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者、扩散者,是能够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发展生产的二传手,在农民心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因此,抓住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将会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政府将减少对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我国农业是基础产业、弱势产业,农民多为单干户,与国际上的大公司、大农场主不在同一生产水平上,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政府通过设立农业科技(绿箱)专项基金,把直接补贴变为狠抓农民技术教育的投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绿色产品、安全标准怎样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
  5. 针对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开展面向城乡劳动力需求的技能培训。针对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存这一重要事实,我们应该把转移就业率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放到培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民培训以转岗就业为目的,以定点、定向和定单培训为主要途径,对具有较高科技文化水平的青壮年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使他们真正获得能在城镇长期生活的本领。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农民,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劳动力。   根据外省劳力型民工涌入挤压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实际,树立错位竞争的培训理念,在继续搞好一般性技能培训的同时,瞄准对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特殊工种开展战略型培训,针对农民的创业致富愿望开展旨在增强农民创业能力的创业型培训。
  强化特色意识,根据各地的产业特色、行业细分、用工特点和农民的择业习惯、价值取向、就业态度,开展更加符合市场和农民需求的特色工种培训。增强品牌意识,如“舟山海员”、“衢州保姆”、“云和师傅”等劳动力品牌,对当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施长期性的新农民教育
  现有培训技术内容相对分散,农民只能掌握零星技术,不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农民致富。建议针对新型农民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将农民培训工作从源头抓起,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间有效衔接,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1. 教育培训目标。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农村政策,适应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扎根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 教育培训年限。三年;安排每年农闲时期进行集中教育培训,时间共24周,每周按五天工作日计算,每日6个培训节时。
  3. 教育培训模式。采用“三阶段、三递进”的教育培训模式,即:第一年学习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第二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在每一个学习年周期中,依次安排为集中知识学习、分组集中培训辅导训练、分散实践锻炼。
  4. 主要教育培训内容。①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农村政策与法规、基础文化与浙江文明、计算机应用基本技术和健康保健常识等;②农业生产经营基础知识:包括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农业经营与管理和转岗从业基本知识等;③农业与从业岗位技能: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能、农业灾害自救技能、转岗从业基本技能和农业生产基本技能等。这些培训内容均为综合内容,如农业生产基本知识技能包括种植、养殖、水产、园林、花卉、果木蔬菜等方面;转岗从业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建筑装修、餐饮服务等方面。根据培训对象从业需求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而确定,实行培训对象后期分流,实施专业化教育培训制。
  5. 考核办法。每门课程采取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安排在年度教育培训结束时进行;结业考核采取综合测试利项目设计相结合。年度培训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年度(阶段)学习,结业考核合格,颁发相应证书。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积极借鉴外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突破传统的农民培训模式,向以职业岗位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现代农民培训模式转轨,因材施教,优化培训,确保农民培训的实际、实用、实效。
  参考文献:
  [1]董忠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2]焦守田.培养现代农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张陈芳.浅谈实现农村成人教育价值最大化的几种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2012,(8).
  [5]王继山,李纯斌.关于成人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

推荐访问:因材施教 提高农民 素质 优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