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2日 05:17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_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19-05-30 06:46:53 浏览数:

  摘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模式,是伴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需要对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而产生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提供客观依据。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如何规范操作,规避风险是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03-0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这项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
  几年来,审计发现的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问题及经济犯罪行为已屡见不鲜,且手段愈来愈巧妙、隐蔽。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则要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有无违反财经法纪、有无在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常行为。如果某单位明明存在问题,而审计未能发现,其后果是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得不到遏止,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得不到追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还会以“审计过了”充当合法的“保护伞”。
  (二)界定经济责任的复杂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直接发现其本人有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问题,还是比较好定性的。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一旦发现其所在单位有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如何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经济责任的问题大致有:经济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行为失控等等。要确定某领导干部在这些问题中应负什么责任,其界限较难划分。
  (三)审计手段的局限性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一些违法违纪问题一般不会在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中明显地反映。虽然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或是从领导的工作总结、群众的反映中了解情况,但是审计所了解的情况若不能在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中得到证实,其问题是难以成立的。有的问题若无一定的线索,也较难用审计手段深入查证。如受贿索贿、收受回扣、个人廉政等问题。
  二、如何控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建立部门联系制度,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组织部门有责任提供领导班子和被审计者的有关情况,使审计有一定的目标。在确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对象时,应与审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以解决干部考核中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当审计查证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需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由审计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共同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二)严格审计程序,发挥审计组的整体功能
  1.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应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在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列出被审计领导干部必须介绍事项的提纲,并要求表明其对某一事项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与被审计领导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在审计尚未确定有无违反财经法规之前,先由有关责任人自己说明在某一事项中担任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一旦查出问题,可以作为界定经济责任的依据。
  2.审计组长负责制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审计组长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头脑中应有经济规律这根“弦”。审计组长对每一项审计取证的审核,对每一个问题的定性,对每一条法规的应用,都必须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切不可掉以轻心。
  3.周密安排,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审计组的作用。审计组长要严格按审计方案作出周密安排,合理运筹、精心组织,让审计的触角触及每项必须把握的内容,不能因工作疏漏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组成员要服从安排,群策群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对问题的判断能力。
  (三)明确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
  1.突出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一是着重对资产负债增减变化及结存情况的审计。对资产审计时应重点审计各类债权,以确定资产的真实性和优劣性。对各负债应重点审计它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二是对企业收入和成本、费用支出等影响损益各因素的审计。重点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通过审计,将审定的应调整会计事项计入当期损益。
  2.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着重对投入资本及留存收益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具体操作:通过对任期内经审计核实后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实现程序按主客观因素进行审计分析,用总资产减总负债与任期初的净资产额对比,来考核任期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
  3.突出财经法纪审计。主要通过财务收支审计,检查企业经济行为的合规性、合法性。重点审查:企业是否自觉依法申报交纳税收;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有无不按规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乱挤乱摊成本费用;有无滥发奖金、实物、补贴,用公款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现象;有无弄虚作假、虚列销售,造成债权不实,损益失真。
  (四)审计中必须注重五个结合
  1.企业自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要求被审计企业对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自审,审计组依据企业自审资料及对企业内控测评中掌握的失控点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2.任中审计与任期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每年进行一次,一方面为企业主管部门监督企业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一方面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被审企业领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为人事部门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   3.审计查证与调查分析相结合。为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应采取以会计资料为主,审计查证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掌握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查证,为摸清账外经济问题提供线索和依据。
  4.详查与抽查相结合。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审计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及现代审计技巧,必要时可采取详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也可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以及所掌握的线索和依据,运用抽查方法审查重点资料、事项和活动,同样可以收到预期效果。
  5.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相结合。只有把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交接点上划一个界线,才能公正区分双方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交接审计的重点:一是交接手续健全合法;二是交接内容真实可靠;三是交接事项全面完整;四是交接后各自应负的经济责任明确合理。
  (五)坚持审计原则、分清经济责任
  1.离任必审、先审后离的原则。如果离任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往往使审计流于形式,势必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果需先离后审,也应明确先离岗、再审计、后认命的组织程序,切实做到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经济责任。
  2.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在如何处理遗留问题上,离、接任双方一般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此,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界定经济责任上必须以审计取证的数据作为基本依据,如实反映实际状况,分清职责、不偏不倚。
  3.依法审计、分清责任的原则。只有依法审计才能对离任者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公正评价。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依法界定以下两项经济责任归属:一是界定任期责任与前任责任归属。即企业领导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包括延伸到下任才见分晓的以及对前任遗留的除不良资产以外的应收款项的催收等等,应负的职责均属任期责任;而前任领导的经济活动延伸到本期所造成的遗留问题,应归属前任责任,在审计评价中可予以剔除或附加说明。二是界定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归属。即企业领导对任期内直接决策的事项所造成的问题属主管责任或直接责任;而对未经其审批或下属在经济行为的问题,应归属为次要责任或间接责任。
  4.综合分析、公正评价的原则。开展审计评价必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定性分析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如企业内控制度、经济管理、执纪情况等,评价中要注意把握“客观性、全面性、历史性”;定量分析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同类问题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尺,有量化指标的尽量采用具体数据,如经营规模、经营成果、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总之,评价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经济责任以外的事项不予评价,这既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是提高审计效果的需要。
  [责任编辑:谭志远]

推荐访问:浅谈 风险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