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8日 12:17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印象云龙 云龙印象最新新闻

发布时间:2019-06-04 06:55:59 浏览数:

  寓居大理,前后也有二十余年了,其他县都去过,就是没有到过云龙。壬辰正月初四,与妻儿驱车,欲取道云龙、兰坪到剑川马登。下高速,至漾濞跃进,便走上了至云龙的二级路,新修的柏油路平坦宽阔,车少,路沿顺濞河往西北,过黄莲铺、永平北斗,到团结乡,已是云龙地界。穿隧道后,一路下坡,至谷底,一片楼群,数条街道,是为云龙县城。云龙县城坐落于沘江河畔,沿河建城,四山围聚,所在清秀,窃以为,有山有水,便是好地方,云龙山水俱备,幽静窝严,因白族聚居,斯文一脉,自古亦然。时已过午,在县城的一家饭店吃过午饭,便沿沘江北行,离城不远,就见沘江一绝:“太极图”,只见南来的江流,在这里转了个S形的大弯,高处俯瞰,俨然道家之太极图。太极左近,往西可去天池,往东,可达诺邓,只因赶路,与云龙这两个景点,缘悭一面,心想再来,定要探访,便匆匆北上。
  在大理州十二个县市中,云龙的面积最大,其县域西抵怒江边,北界兰坪,东邻漾濞,南接永平,境内多水,极西有怒江,域内澜沧江穿境而过,沘江源于兰坪县境,进云龙后,经白石镇、长兴乡、果朗乡、石门镇、宝丰乡,注入澜沧江,还有无数小河溪流,潺湲于山野沟壑间。有古联可作云龙山水之注脚:
  崇峰铁坎,重罗山外之山;
  澜津带河,层叠水中之水。
  水多桥也就多,云龙因而被誉为桥梁博物馆,澜沧江上的功果桥,是抗战期间修史迪威公路时为美国人所建,与保山境内怒江上的惠通桥一样,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立下不朽功绩。宝丰乡的沘江上还有美国人当年修建的一座铁桥,几年前云龙县政府还接到美国方面通知,说此桥运行的年限已到,请拆除不能再用。近年来,美国佬似乎很可恶,老在西太平洋上跟中国人作对,想想当年抗战,也是帮了我们一大把的,不说大批的战争物资援助,单是飞虎队,那飞机和驾驶员就损失牺牲了不少,就这远在中国滇西乡间的一座小桥,为防意外,他们还专门来函通知,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此乃题外话。不说近现代的桥,什么廊桥、风雨桥、藤桥、索桥、拱桥、铁链桥、木桥、石桥,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桥,构成云龙一道奇异的风景,凭这些桥,就足以使云龙享誉世界。沿沘江到兰坪的路上,我们就见到了很多桥,在长兴乡,横跨在沘江上的通京桥,全由木头修建,那美观的造型,精巧的榫卯结构,让人叹为观止,桥上不仅可避风雨,两边的栏凳,也是过往的人们休憩的好地方。桥上的匾额对联,使普通的桥有了文化的意味。这远处西极边地,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间的云龙,构建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桥梁文化,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七月暑假,单位的同事刘君伉俪,他们在广州华南理工大读研究生的儿子回来,说看了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想去云龙诺邓,约我们同去,于是,就有了再游云龙的机缘。
  七七级的刘君夫妇,毕业后便分到师范,他们的学生遍布大理州,云龙自然也有不少门生,特别是他们当班主任时的学生,有不少还进了政界,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师范学校,聚集了许多乡村的优秀学子,这些学生毕业后无论教书还是从政,都是佼佼者,特别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后不管做什么,也都不忘师恩,恭敬如昨。我们在离云龙县城十几里时,刘君当年的两个学生就驱车来迎,招待我们在路边的饭店吃午饭。那满桌的火腿炖土鸡、野山菌和许多时鲜小菜,让我们真正感受了舌尖上的云龙。饭后,抵县城,安排好住宿,换乘越野车,去天池。天池在县城西北,天池者,言其高也,车沿着蜿蜒山路,一直上行,至半山,有一观景台,停车俯瞰,山下沘江之太极图,清晰可见,江流至此,蜿转成规整的“S”形,使江湾内的村落田畴,变成太极双鱼,真乃天造地设,遂为奇观。远望东山,有一村庄,沿坡聚落甚多,说那就是诺邓。过观景台,路两边梨树成荫,路下是天池村,在通往天池的路上,工人正铺设管道,是引天池水到县城的。路两边堆满土石,使路狭窄难走,在穿过一个树木繁茂的深箐,天池到了。只见四围青山,环护一池碧水,数千亩水面,波光荡漾,池东岸有一院屋舍,门前石阶可达池畔,主人说,今年天旱,水少,往年的池水要大得多。四周的山不高,可是森林密布,保留着原始状态,属水源保护林带,有这些繁茂的原始森林,才使这被群山高举的天池水,清澈丰盈,不仅让人们喝上清洁的水,也给游客一个休闲赏景的去处。沿岸的草地柔软如毯,绿草丛中,有娇艳的点地梅星星点点开着,点地梅是高山沼泽中的植物,夏天开花,花朵红艳,在绿草丛中更显美丽;也有在高山草甸里常见的鸢尾花,只是尚未开放;池边的松柏林中,还见到一些杜鹃树,可惜已过花期,想象那三四月间,杜鹃花开,给碧绿的池水镶上一道美丽的花边,那是怎样的赏心悦目。七月的天池,四围青山如一只翠玉酒杯,盛一盏碧绿的竹叶青酒,让人不饮而醉。
  从天池南岸,我们驱车翻过一道山梁,在松林里婉转而下,不久就到了一个山谷,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中间是一片数百亩的草甸,绿草如茵,有三三两两的牛马和羊群在悠闲地吃草,真是赏心悦目。不远处有三五户人家,掩映在玉米地和树木间,在路上,我们遇见几个骑摩托的山民,也许就是这村里的人,这条路可达澜沧江边,只是下雨泥泞,有些路段不是越野车就难以通过。如果路好,这片草地可和天池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整体推介,以湖光山色、森林草甸来吸引游客。正玩赏时,忽而天色晦暗,山雨欲来,我们怕山路泥滑,便匆匆离去。
  下山后,没有进城,而是从太极图旁过一道铁索桥,进入一条山谷,在一个农家乐里,再次品尝了云龙的土鸡和火腿。这农家乐是在一个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村里,坐落在一条小河和大路之间,主人说上去不远就是诺邓。这个农家乐有两个大池子,是养鱼的,可池水是从诺邓引下来的可以煮盐的卤水。凡农家乐,都宽敞清静,花木扶疏,宜于休闲,这些年,城里人有余闲,也有余钱,节假日,家人朋友约在一起,麻将扑克,有人做饭,一天时间,很容易打发,因此农家乐生意兴隆,近郊乡村,农家乐成全了土地日益减少的农村,村民以开办农家乐增加了收入,城里人有了休闲宴饮的去处,也是好事。农家乐多了,有了竞争,于是,一些人打出了特色菜,招牌菜,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越吃越馋的胃口。但是要吃到正宗的,绿色的,天然的食材,还是要到边远的一些地方,如云龙,真正的“跑步”土鸡、山茅野菜,我们这些早已吃刁了的味蕾,是可以品尝得出的。几年前,在澜沧江边的饭店,说吃黄焖鸡,店主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是杀好了的黄脚白身的洋鸡,一看就倒胃口。而十多年前,也是澜沧江边,可以任意挑选从山里买来的土鸡,那真正的美味,如今已成传说。现代的旅游,不仅仅是看山水庙宇,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人们探寻的目标,一些地方小吃,特色食品,才是让游客回味一生的东西,“食色性也”,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实在是至理名言。而有些已经出名的招牌,有时也会砸在自己的手里。做旅游生意的,无论路边小店,还是星级酒店,都需谨记。饭毕,天色已晚,回宾馆住宿。   晨起,早点后,妻与刘君夫妇他们上虎头山,我因脚疼,在宾馆等候。虎头山就在城边,过沘江桥,有石台阶直达山上,可瞰城中街衢人流,算是云龙县城的公园。我因未去,不知山上景物,只能抱憾。待他们下山,刘君学生,县人大办公室主任来接,到诺邓去。驱车沿昨晚之路,过沘江,入谷而上,数里,至诺邓。
  诺邓村前,有停车坪,旁边有碑,镌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旁有游览路线图示。村庄坐东面西,上百户人家散落于山坡之上,皆古旧老屋,均为四合院和三坊一照壁的白族建筑,院落皆依山而建,随形就势,错落有致,庭院都不大,但布局合理,整齐俨然的房舍,雕刻精致的门窗斗拱,,可以想见当年村庄的繁华奢豪。村子不算大,但除民居庭院,还保留有明清时钦命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玉皇阁道教建筑群,什么龙王庙、财神殿、万寿宫、宗祠、庙宇,甚至戏楼一应俱全。从村中的“进士第”、“大夫第”的牌坊,就知古村昔日的文风之盛,从村里走出去的许多读书人,博取功名之后,也见识了外面的世界,给这边地僻壤带来了中原的汉文化,使这滇西纵谷深处的山村,及早地熏染上儒风诗韵,这一切,源于诺邓的盐井。
  滇西山川纵横,交通不便,又远离大海,不可或缺的食盐金贵,好在有盐井分布,如位于楚雄禄丰的黑井,兰坪的拉几井,洱源的乔后井等。天赐云龙,在云龙境内,有大小八个盐井,光石门镇就有五口盐井。这些盐井以诺邓井开发最早,产量最大,质量最佳,早在明代,就形成规模,其时商贾云集,无数的马帮商队,把诺邓井盐运往滇西各地及藏区,甚至运往境外的缅甸、印度。封建时代的盐巴,受国家控制,一代代盐官,落籍诺邓,这些从内地远来的盐官,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汉文化的传承,这也影响了作为土著的白族山民,而白族的风俗文化,也影响了这些远来的盐官后代,天长日久,竟演变同化成为白族。马帮商队的往来,给诺邓这个小小山村带来了无尽的财富,村民们开马店,做餐饮,卖与马帮有关的用具。财富的聚敛,可以修造华屋,供子女读书识字,于是这缺少田地的贫瘠山村,已然屋舍栉比,文风昌盛,从偏远山村,竟出了两个进士,数位举人和若干秀才,这在内地也是极为罕见的。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的便利,现代化的食盐生产,使诺邓一下子冷落下来,马帮的铃铎远去,昔日的繁华不再,曾经的辉煌已也,落魄的子孙无力再建新居,有条件的人家也离开故乡,到城里或别处发展。于是,二十世纪末的诺邓,夕阳残照中的古老村庄,像一位铅华洗尽的迟暮美人,期待着她的知音,使之再展风华。
  历史规律宿命般的轮回,让机遇如期而至。有人发现了诺邓。在民族崛起,文化复兴的新世纪,诺邓如一粒被岁月的尘埃埋没日久的珍珠,一旦拂去历史的荫翳,便珠光四射,声名鹊起。然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一下子使名不见经传的诺邓火腿,名扬海内外。本来以历史文化古村落著名的诺邓,迎来了一批批的饕餮之客。其实,云南火腿以宣威著名,大理州的火腿,鹤庆为先。天知道一群央视请来的制片人,鬼使神差地来到诺邓,把黄氏父子腌制火腿的过程和诺邓人火腿炒饭的奇异烹调,随着片子的热播,传遍天下,也是始料未及。可见饮食文化的魅力,足以让那些好吃之徒,不远千里,前来一饱口福。据说来诺邓的游客,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成倍增长。
  我们来到诺邓时,停车场上已经停了好些车,三三两两的游客,正陆续走进村庄,一群说是湖南电视台的人,也在诺邓拍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据说春节就可以播出。看来,诺邓的旅游,将如日初升,前途灿烂辉煌。
  其实,诺邓的饮食,只是藏在深山人未识而已,早在马帮商旅时代,那些走南闯北,口味刁钻的富商豪贾,就知道用诺邓井盐腌制的火腿,要三年以后方可食用,三年的老火腿,肥脂透明,瘦肉鲜红,香味扑鼻,是火腿中的上品。只是诺邓僻处深山,人口不多,田地又少,这些因素势必影响了养猪业,所出火腿,仅供自食,自从盐井衰落后,远来的客人几乎绝迹,因此更少人知而已。诺邓的美食应该是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当年那些从内地远来的盐官,一定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的烹调技艺,而白族的传统美食,在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里,就有记载。诺邓四周,都是山林,山珍野味,四时不断,这一切,构成了诺邓乃至云龙美食的必然存在。感谢主人安排,我们的午饭,就在《舌尖上的中国》的主人公黄氏父子的家里。他家门口,就张贴着这部纪录片的剧照和片名的彩印海报。看来无处不在的广告意识,被黄老板爷俩用得恰到好处。黄家饭店果然生意兴隆,游客吃饭要提前预订,我们到时,已经有许多客人在吃饭,因为预留了桌子,免了久等之累。菜肴自然少不了让人馋涎欲滴的火腿,黑到骨头的清炖土鸡,炒鸡■菌,还有诺邓特产香脆细糯的油煎豆刚郎,煎牛干巴等满满一桌菜肴,每一样,都堪称至尊美味,从广州暑假归来的公子刘暄高兴得急忙拍照。饭后,我们与黄老板合影纪念。黄老板朴实中透着精明,他家整整一间屋子,挂满了火腿,这些长满绿色霉斑的陈年老火腿,足有上百支,这些火腿,将会给他带来滚滚财富,从黄家的现状就足以预见诺邓的复兴,为期不远。
  因要赶回下关,饭后,我们就作别诺邓。
  两次云龙之行,第一次匆匆路过,惊鸿一瞥间,对云龙已有美好的印象。第二次云龙行,让我领略了天池的清澈幽静,太极图的自然天成,高山草甸的绿草如茵,千年诺邓沧桑的历史韵味。
  还有舌尖上的云龙,那也足以让我回味不尽……
  责任编辑 王丽敏

推荐访问:云龙 印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