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8:01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古龙纹玉器鉴赏]古龙纹

发布时间:2019-06-04 06:57:30 浏览数: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大量出现龙的造型。关于龙的故事与传说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自诩为龙的传人,但这个在自然界中却找不到的虚拟“动物”,已深深地浸入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与文化之中。
  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玉龙出土。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为墨绿色,高26厘米,身体呈“C”形,龙头刻划得栩栩如生,龙背钻有一个圆孔,学者们指出这件玉龙是从玉猪龙演变而来的。这条玉龙由此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图1)
  商周时期,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玉龙数量较多,纹饰上有很大的变化,由简单趋向繁复。商周的龙,多为片状,身躯大多卷曲为块形,头顶有蘑菇状的角,眼睛多为“臣”字形,俗称“臣”字目,龙背上出现了脊齿形装饰。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玉龙为圆雕,(图2)玉龙张口露齿,“臣”字目,柱形角,龙背脊齿形装饰,龙身饰菱形鳞纹,短尾卷曲,呈伏卧状,以此可知商代晚期玉龙的形态。
  周代的龙纹除了沿袭继承商代龙纹特点外,在造型及纹饰上也有所变化,“臣”字目的眼角线加长,眼角出现带钩的装饰,龙身较商代细长,龙背上的脊齿形装饰稀疏。
  战国时期是玉雕史上的高峰期,战国的玉龙是在春秋时期玉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春秋时的玉龙多为璜形器,两端作对称的龙首,双龙同体,浅浮雕云纹、谷纹、蟠虺纹布满全器。春秋晚期已出现“S”形回首、弓身、卷尾的龙纹佩(图3)。战国时期的玉龙龙身很长,蜿蜒曲折,尖尾下卷,造型也呈“s”形。多为回首状,张口,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琢成钺形,威严凶悍。通体饰云纹、谷纹、涡纹等,纹饰繁密(图4)。根据考古发掘,战国时期的玉龙大多出自王侯、贵族的墓葬,玉龙不仅是他们生前的佩饰,也是陪葬品,更是权力的象征。
  在我国玉雕史上,汉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黄金时期。到了汉代,龙形已初步确定,头上长出双角,龙身向曲折盘旋、四足兽发展,并出现了双翼(图5)。晚期龙首变长,似马头。王充《论衡》中说“世俗画龙,马首蛇身”,此话点出了当时的龙纹形象。
  隋唐时期玉器逐渐进入繁荣时期。隋唐玉龙形体夸张、气韵生动,有一种向上的姿态和美感。唐代玉龙的雕琢特点是龙头长,耳朵呈花叶形,龙嘴开阔,嘴角超过眼梢,占龙首的三分之二,张口露出如梳子状的龙牙,下颚出现胡须,角为单岔鹿角,毛发呈飘拂状,身躯细长,体饰斜方格鳞纹,后腿与龙尾缠绕一起,并用蛇腹一样的阴刻线装饰。(图6-图7)
  唐之后龙的造型和纹饰进入固定的模式。下面参考安徽省文物总店藏的龙纹玉器,具体说说宋、元、明、清的龙纹有什么不同。
  宋元时期,玉器风格转向生活化,充满生活趣味。宋代龙的形象基本成熟,玉龙的主体往往带有陪衬纹饰,有龙飞凤舞、祥云腾飞、踏波戏珠、花丛中游戏等题材,通过为玉龙营造一定的环境,变凶猛威严的神兽为祥瑞可亲的瑞兽。
  玉龙佩,宋代,现藏于安徽省文物总店(图8)。长6.3厘米,宽4.9厘米,厚0.5厘米。玉质温润,色略黄,有黄土沁。玉龙扁平体呈“S”形,昂首挺胸,眼椭圆形,上唇翘,下唇上卷如钩,长髯,角后仰,身上有飞翼,尾外卷,造型传神,双面雕琢勾连云纹。
  宋代龙纹的雕琢特点:宋代玉龙大多侧面表现,常和穿枝花在一起,也有伴“骨朵云”纹和卷草纹,整体纹饰生动传神,富有立体感和流动感。龙的头型一般长而窄,长着细长的龙角,龙角向上弯卷。眼角与嘴角相平,也有的嘴角超过眼角的,张口露齿。龙体多数为无饰纹龙,两侧各琢有一条阴刻单线,龙腿细长,关节处用短细阴线雕出较长的腿毛,龙尾近似蛇尾。宋代后期龙的腿部有“露筋露骨”的纹饰,即在腿部刻一道阴线,再加上几道短的(横)阴线,很有力。这种表现方法宋以前很少见。
  到了元代,龙在云中翻腾的较多,伴有大的云朵纹,或穿插于仙花异草之中,刀法深峻。元代玉器上的龙纹与瓷器上的龙纹相似,大多呈小头细颈,蛇尾,四肢三爪矫健有力,龙发细长飘逸。
  龙纹玉饰件,元代(图9),现藏阜阳市博物馆(由安徽省文物总店调拨)。长6.2厘米,宽6厘米。平板状方形倭角,龙呈昂首翘角,张牙舞爪状,三爪特征突出。龙身蜿蜒扭曲于花丛中,身上满饰菱形网纹。
  由此图可以看出,元代的龙,龙眼是凸出的,嘴角不超过眼角。嘴张开的深度比宋代龙嘴浅,龙发细长飘逸,头部与颈部往往用重刀间隔,并较头部稍低,这种雕刻方法是元代龙纹所特有的。腿的关节处大部分是勾云纹。腿部“露筋露骨”纹饰和宋代是有区别的,元代的小横线,一般比宋代略少,没有超过六七道的。龙以三爪为多,有的爪尖长似镰刀。元代的龙纹强壮、粗犷、矫健、豪迈。
  到了明代,玉器龙纹有了很大变化,常在带钩、玉带饰板上出现。
  引镶白玉龙纹玉饰,明代(图10),现藏于安徽省文物总店。长12.9厘米,宽5.9厘米,厚0.9厘米,这件龙纹呈3/4面,回首状,圆眼突出,鼻子有如意纹,张口露齿,双角,体细长弯曲,盘旋于卷草纹之中,脊为齿轮状,四肢有力,关节处饰有勾云纹,四爪,风车状。玉饰为三层透雕,花下压花,雕琢得十分精美。
  玉镂雕龙纹饰,玉带饰板上的装饰,明代(图11),现藏于安徽省文物总店。长6.7厘米,宽5.7厘米,厚1.8厘米。在雕琢上保留了一些元代的风格,如脖子使用重刀,腿部“露筋露骨”。龙身弯曲强壮,用阴线勾饰鳞片形龙纹,龙的周围开始出现吉祥图案,这里雕刻三个柿子分别挂在框内三角,表达了人们希望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明代玉带板的装饰风格。
  长方形玉龙纹镶件,明代(图12),现藏于安徽省文物总店。长8.9厘米,宽5.8厘米,厚0.7厘米。正面浮雕龙纹,张口露齿,圈眼,双角,身体细长弯曲,四爪如球状,脊背上所刻纹饰尤如齿状纹,身边有祥云伴随。
  桃形镂雕龙纹玉带饰,明(图13),现藏于安徽省文物总店。高6.2厘米,宽5.7厘米,厚0.7厘米。龙首回顾,圆目平视,猪嘴,张口露齿,鼻端有如意纹,脑后雕有双角,毛发上冲,身上阴刻鳞纹,背上有脊齿,关节处饰有勾云纹,腿毛飘拂,爪似风车。“万”字雕在龙头之上,伴有祥云,图案表述了龙体万年,皇位永存。
  这四件明代龙纹镶件有许多共同特点,但又有小的差异。就造型方面来说,它们的身躯长短、胖瘦都是有区别的。明代龙纹饰的共有特征:明代龙纹头多微侧,多为3/4侧面,毛发几乎都从头顶部往前冲,宋元时候雕琢的龙为侧面,发基本上是从后脑下部向上飘拂。双角和宋代不同,呈反梯形状。龙首呈猴脸猪鼻,多圆目平点。龙身变得细长,颈、腹、尾没有明显的差别。身饰网状鳞纹,背有脊齿。龙腿上出现长短不齐的腿毛,比宋代短小,而且在腿毛的两边又增添了像云纹似的短小纹饰,这是明代同宋、元两代不同的。腿部“露筋露骨”到明中晚期演变为在小腿上,全部拉直线。龙爪三爪少,四爪五爪较多,大多呈风车状、球形状。尾有秃尾的,也有带装饰的,有一种尾部两边像云纹,中间像树叶。明代晚期出现正面龙纹。
  清代玉器上的龙在早期比较少,就形象看,清代的龙纹与前期的龙纹比较,又有很多变化。清代龙纹的典型特点:清代多为正面龙,头部形状短而见方,毛发浓多乱生,额头突出,稍呈圆形,并出现了火焰眉,鼻两侧又出现了如鲤鱼一样的长须,这是以前各朝龙纹所没有的。龙的嘴角是斜的,眉、腮出现有锯齿状线纹,称锯齿形腮,特别是正面龙。侧面龙亦有锯齿形腮,但较短或不太明显。明代侧面龙不以锯齿腮作为特征,有时寥寥数刀。龙身稍短明代,龙鳞规整细密,腿毛也有锯齿纹表现,也有呈羊的胡须状,比明代宽短,有的呈云头纹。此期龙爪有三爪,多四爪五爪,形如老鹰爪状,不及明代龙爪显得有力。龙尾如松叶多叉展开,也有像秋叶形的装饰,安置在其尖端。清代的龙纹与前期比,制作上较呆滞,飘拂状的形态已不存在,称为“苍龙”实不为过。
  镂雕龙纹玉饰,清代(图14),安徽省文物总店藏。龙呈正面,方形头,毛发浓密上冲,双眼突出,神态呆板苍老,龙身鳞纹细密,尾部像树叶一样。
  龙纹的变化受当时的社会情况所影响,从春秋战国凶猛的龙纹,演变为温和大气而不霸气的龙纹,体现了和为贵,追求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和谐及东方艺术的深厚底蕴。

推荐访问:玉器 鉴赏 龙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