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8:57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生命因你而动听_探析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所蕴涵的人性观

发布时间:2019-01-18 06:20:27 浏览数:

  [摘 要] 《生命因你而动听》是一部关于师生故事的美国影片,与此同时也是一部用音乐唤起心灵内核的影视作品。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霍兰先生投注30年的激情与狂热,谱写出了一位音乐教师动人的生命乐章。他为教学所付出的热忱和智慧,让他赢得了无数学生的喜爱与尊敬,从而真正实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本文将从人性观出发,分析主人公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生命因你而动听》;教师;生命价值;人性
  
   霍兰先生自感怀才不遇,被迫在一所中学教授音乐。他做这份工作完全是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之举。挣钱养家糊口的同时,他的梦想――成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在演出中指挥自己的乐团,一直都深藏在他心中。霍兰先生在教书生涯初始十分反感教书,面对满教室没有任何乐感的学生,听着他们蹩脚又刺耳的演奏,他曾一度对教授音乐产生过绝望感。然而生命有时候就是很奇妙,最讨厌的忽然间成为生命中的最爱。女校长也多次向信心遭到了打击的霍兰提出善意的批评和指导;教师比尔也曾用自己的经历向霍兰证明了对学生的教导需要无私和长久的爱心以及耐心;在自己丈夫的工作受折时,霍兰先生的妻子―― 一位摄影工作者,一直陪伴左右并耐心地劝解和宽慰他。就这样,霍兰先生从刚开始问学生“音乐是什么”到后来的“你们最喜欢哪一类音乐”开始转变,终于用巴赫和摇滚调动起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0多年过去了,教室里始终流动着美丽的音符。凭着对音乐和孩子们的爱,霍兰先生一步步教会学生怎样去理解音符,怎样抓住节奏,让音乐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让音符与生命一起跳动。
  《生命因你而动听》中整个剧情都洋溢着温情,传达了一个教育工作者一生的职业热情及对人性的关爱、信赖。这部电影看似平淡,却有力地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音乐教师形象。
  一、对学生无私的爱
  在长达30年的教学过程中,霍兰先生的学生并不都具备天生的音乐资质。在他刚刚进入学校时,台下学生表现出对音乐的毫无兴趣和对他的冷漠激起了他要传授音乐的信心。霍兰先生在获得同事以及妻子的支持后,用心与学生进行交流。他由向学生介绍古典音乐转向要学生主动迎合自己,从他们喜欢的摇滚乐入手,令学生逐渐感受音乐的乐趣。
  班里有一名女生格楚特・兰,喜欢演奏却没有天分,吹单簧管时四处走风变音,自卑笼罩着她的心头,濒临放弃,但霍兰阻止了她。霍兰先生拿走她的乐谱,告诉女孩每一个曲子都在心里,然而此女生依然毫无进展。霍兰决心让女孩用心体会音乐:
  “霍兰:这一次没谱,因为你已熟悉它,它已经在你脑中、指间和心里,你只是不相信自己。好吧,我们开始,准备好没有?没事,我们再来!这次不要把吹口含得太深。
  兰小姐:好。
  霍兰:没关系,不不,别丧气!我问你个问题――
  兰小姐:什么?
  霍兰:当你照镜子时,最喜欢自己的什么?
  兰小姐:我的头发。
  霍兰:为什么?
  兰小姐:我爸爸常常说令他想起晚霞……
  霍兰:吹出晚霞吧。闭上眼,别停下啊!”
  格楚特・兰回答说是自己的头发,因为父亲曾说她的头发像日落的黄昏一样。这之后,霍兰先生就要求学生“闭着眼睛吹出晚霞来吧!”这一次,女学生真的领悟到了单簧管的美妙,找到了音乐的神奇力量。
  单簧管的乐符成为她人生路上重要的转折点,在霍兰先生的帮助下这位女生找回了以往的自信。在他退休的时候,那个曾经自卑的女孩带着自己的单簧管,以州长和霍兰先生的学生的身份,参加了送别霍兰先生的音乐会。曾经的兰小姐,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台,发表了一番动人的演说:
  “霍兰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令他名成立就的交响乐,但他没有发达,也没成名,除了本区,所以他或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名成立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没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队,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
  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他在体育尤其是摔跤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而对音乐却几乎全无资质。霍兰先生用课余时间,以自己的身体语言打着节拍。为了提高男孩的节奏感,与男孩子一起拍手、踏脚,与打响的鼓乐一起跳动。这样,在对节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黑人小男孩终于找到了打鼓的节奏,不断地被引领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鼓手。当他战死沙场后,一个自负的学生史特拿被霍兰先生带到他的葬礼上,他用一次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史特拿的思想得到了洗礼,从而也改变了这而傲慢的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和认知。
  在影片的初始,霍兰先生一心想要尽快结束他的教学状态,一心要去完成自己的作曲,按照一直以来的梦想成为作曲家。但经过数次的教学失败―成功―失败―成功的经历,他最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一所中学的音乐课堂。他身体力行,用音符改变着30年中来来去去的学生的命运。无论是吹单簧管四处跑风的兰小姐、只会摔跤的黑人男孩路易斯・鲁斯,还是成绩优秀但玩世不恭的史特拿,霍兰先生对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进行了特别的针对性辅导。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霍兰先生传授给学生音乐的真谛,使生命不再枯燥乏味,单一循环,而是丰富多彩、音符跳跃的过程。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那么霍兰先生就是凭着一份单纯的对音乐的爱、对学生的爱,将音乐之美传承给了每一位学生。
  二、对家庭的责任
  生命并不是一条永恒的直线,它没有既定的轨迹,也不能总是如愿地按照自己策划的方向前行,经常在计划之外滋生出很多你从来不曾想到会遭遇到的因素。
  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两个孩子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就在霍兰醉心于教学生活的时候,妻子告诉他自己怀孕了。面对新生命的到来,霍兰的心情极为复杂纷乱。一开始,他无法面对这一事实,这使得妻子受了很大的委屈,再到后来的满心期待,霍兰接受了孩子的到来,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上帝赐给他的最好的礼物。他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受着各种音乐的熏陶,当孩子出生之后,他又乐此不疲地与儿子“合作”动听的儿歌。霍兰是一个视音乐为生命的父亲,这时的儿子无疑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孩子身上寄托了他曾经伟大的音乐梦想。但是,就在生命刚刚显露美好生机时,也暗含着让人简直无法接受的残酷。在一次偶然事件中,妻子发现孩子是先天性失聪,这一缺陷让他只能凭借物体的撞击感受外界的变化,却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用耳朵聆听声音,同样也不能用言语表达感受。这种与生俱来的残酷对于霍兰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这一情节在霍兰先生给学生们讲贝多芬时满含着泪水的双眼中得以展现。
  霍兰受到的打击是沉重的,甚至他在潜意识中已经放弃了对儿子的培养,尽管这一切都只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以免他在将来的感悟中再受到伤害。霍兰先生不再和儿子提到任何与音乐相关的事情,但是,在儿子眼里,他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是一个关心自己的心思多过关心他的儿子及家人的“浑蛋”。因为儿子的特殊情况,妻子曾与霍兰先生绝望地争吵过无数次,而霍兰也几乎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甚至不给儿子任何表达自己的机会,这让他的妻子和儿子都难以容忍。
  80年代,霍兰依旧站在自己的讲台上,依旧没有发表自己的作品。在一次排练节目时,霍兰发现女学生露韦娜・摩根很有歌唱的天分,令他如遇知音。此时,霍兰陷入了沉思和悸动,他将自己置身于女孩的音乐与歌声中。他还为这个动人的女孩谱写了一首美丽的乐曲,并以她的名字露韦娜来命题作品。就这样,正处在消极彷徨中的霍兰和漂亮的女学生产生了一段朦胧的恋情。然而当露韦娜邀约老师与其离开这座小城一起去纽约深造时,霍兰依约来到车站,在公共汽车站,霍兰先生与露韦娜道别时,给她真心的鼓励,给她介绍栖身的所在,但并没有选择与她同行,因为自己所背负的责任不允许那样做。露韦娜走了,她带着霍兰先生的期望开始了前往百老汇的艰苦征程。他回身将全部的身心转移到了儿子和教学上,和妻子的关系也得以微妙地和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某位音乐人的去世激化了霍兰先生与孩子的矛盾,他逐渐让自己面对真实的孩子,在儿子的声讨中试着去了解聋哑人的世界。霍兰尝试着用配合着节奏、色彩和灯光的方法,创作出能够让像儿子一样的聋哑人感受到的音乐,最终,在一次音乐会上他可以亲自为孩子们用手语“唱”出一首歌,与此同时,在所有听众的面前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爱和歉意。自此,他的儿子也开始喜欢上了节奏,喜欢上了音乐。让霍兰先生欣慰的是,他的儿子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聋哑老师。霍兰先生内心对家庭的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在长达30年的教学过程中,霍兰先生真实地提高了所教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水平,用爱心赢得了每一位同学、同事以及亲人的尊敬和爱戴。“在他退休前,深怀感激之情的历届学生们欢聚一堂,为老师开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管弦乐队奏响了一支激昂雄壮的‘美国交响曲’向霍兰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影片结尾当霍兰先生完成了交响乐的指挥,高发自内心地给他的爸爸――霍兰先生做出了“我爱你”的手语。
  三、结 语
  对于霍兰先生来说,教师生涯是一篇起伏的乐章,在面临多次挫折后,霍兰先生终于找到了教学节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信任,对教学的热情、信念以及得当的方法,使他最终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霍兰先生逐渐地接受“平凡的”命运过程中,他的人生方向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最终成为一个有方向的老师,得以指引学生并有信念去坚持。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霍兰先生是一个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帮助一只只离巢的鸟儿返回巢中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而感人的事,奏出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霍兰先生一生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在影片的最后一幕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曾经教授过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为他送别,这时他真正明白了生命的价值所在。“在举足轻重与一无所值之间的矛盾和彷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和奋斗,只有到了这一刻,只有在台上台下泪水滂沱交汇的这一刻,才能够真正地明白。”
  [参考文献]
  [1] [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王文华.逻各斯与自由――爱比克泰德人性论思想探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张冲.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杜姗姗(1977― ),女,江西九江人,硕士,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推荐访问:探析 蕴涵 动听 因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