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6日 17:30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河广_《汉广》与《河广》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9-01-26 06:19:45 浏览数:

  摘 要:《诗经》的语言直陈其事,而风采情趣声光自见,不流曲折以成诡词,不加修饰以成蔓骈。其中《汉广》、《河广》两篇的背景都是所思之人或地在彼岸,面对难以逾越的距离,抒情主体的情感抒发。两篇在情感内蕴上和心理空间感受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又各具风格,并从诗境和艺术手法上影响了后世文学。
  关键词:河广;汉广;情感底蕴;空间设置;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13-01
  
  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是人类美丽童年的诗,它是有不朽的魅力,直到现在它还对我们产生着影响。同样,作为中国文学的滥觞――《诗经》是我们的祖先童年的记忆,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诗经》又积累了赋、比、兴丰富的创作经验、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成就。 今试析《周南・汉广》和《河广》两篇的异同点,来咀嚼诗经淳朴、自然之美。
   一、相同的情感底蕴
   《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一首恋情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主人公对于思慕对象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得的内心失落之感。
   《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
   在这两首诗中,滚滚的流水阻隔了抒情主体与所爱之人或故土地亲近,他们只能临水诉说思慕或乡愁,这种情感抒发的基调并不感伤,他们甚至是热烈、温暖甚至充满了力量。 《河广》中,贺贻孙曰:“楚,薪中之翘翘者,郑笺云‘翘翘者刈之,以喻众女高洁,吾欲取其尤高洁者也’,此解得之。盖汉女惟不可求,此乃我所欲求也,故即以‘之子于归’接之,此时求且不可,安得便言于归,凭空结想,妙甚妙甚。至于愿秣其马,则其悦慕至矣,却不更添一语,但再以汉广、江永反复咏叹,以见其求之之诚且难而已。盖‘汉广’四句乃深情流连之语,非绝望之语也。”同样,《河广》可以看做一首励志诗,其中,“河”成了他的眼前的障碍,而他没有灰心,对自已一再激励和鼓励。
   二、诗中表现的相同的空间设置
   这两首诗都存在着两种空间:心理空间和真实空间。“汉水之广,不能游过去;长江之长,不能乘筏渡过”,游女之不可求。诗人心中思慕、渴望着游女,又不可得,所以他的心里才产生失真的感觉,汉水如此之广,长江如此之长。而在《河广》中,黄河在诗人心中是那么的狭,宋国是如此的近,以至于可以“一苇杭之”、“�予望之”、“曾不容刀”、“曾不崇朝”。可见,诗中的河已经不是现实的河,而是诗人心中的河。虽然并非实写,但它造成的意境却是真实的,艺术的真实!有极大的感染力。这是诗人思归的迫切心情产生的空间感受。
   所爱不得,爱而无力,心理时间远远长于真实时间;故国远隔万水千山,思念时一山一水一草一本历历如在目前,心理上的空间远远小于真实的空间。抒情主体就是在这一真一幻空间中生活着,同时存在于内心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中。
   三、不同的艺术手法,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广》和《河广》代表了两种不同语言风格。《汉广》缠绵,《河广》率真。《汉广》修辞质朴,委婉而又含蓄。《河广》则不同,其中有奇特的想象,语言也夸张,有一份豪迈精神。
   具体而言,《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 钱钟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
   再来看《河广》,全诗不过二章,每章四句,却有四种修辞格交错着。“谁谓河广?”“谁谓宋远?”是设问的辞格, “一苇杭之”、“曾不容刀”这里极言黄河的狭窄易渡,是夸张的写法,同样,“�予望之”、“曾不崇朝”(崇,同终。终朝,从天明到吃早饭时候),也是夸张的修辞。而且还以排比、迭章的形式来歌唱。在诗人主观上说,如果“辞不过其意则不畅”(汪中《述学・释三九》语),不夸大其辞,诗人就不能痛快淋漓地抒写其思乡之情。《河广》诗人不但运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通过这样反复问答的节奏,就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出来了。
   四、结语
   如今我们离诗经的时代是越来越远了,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幻,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模式从不曾改变,那些对于爱情、故土的眷恋,依然是人类最生动的情感表达,也因此《汉广》和《河广》这些美丽的诗篇,这些曾经因水之隔而生发的语言在时光的流淌中,也成为了一条河流,滋养着后世需要慰藉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诗经[M].中华书局,2006.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