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1:19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我国居民收入提升对增加消费有效性的地域分异研究】 如何增加居民收入

发布时间:2019-01-28 06:26:47 浏览数:

  摘 要:居民收入对增加消费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通过对全国287个城市的收入与消费的横截面数据聚类分析,再分组回归得出边际消费倾向,进而分析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得出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数学模型呈现二次函数关系,且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有随着收入增加而上升的空间,而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则呈现三次函数关系。   摘 要:居民收入对增加消费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通过对全国287个城市的收入与消费的横截面数据聚类分析,再分组回归得出边际消费倾向,进而分析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得出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数学模型呈现二次函数关系,且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有随着收入增加而上升的空间,而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则呈现三次函数关系。
  关键词: 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地域分异;聚类分析;回归分析
  关键词: 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地域分异;聚类分析;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2)02-0080-05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2)02-0080-05
  一、引 言
  一、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地域差异越来越明显,收入提升对消费增长的刺激作用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有所不同。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及基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地域差异越来越明显,收入提升对消费增长的刺激作用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有所不同。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及基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段庆林、梁建民(1999)研究了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模式,得出了郊区模式、沿海模式、农区模式、杂居模式、高原模式等五种消费模式[1]。金荣学、余军华(2007)研究了基于省级收入分组数据的区域经济差异,将全国省级收入数据分为五组进行研究[2]。刘世雄(2005)从消费文化价值的视角研究了中国消费区域的差异性,将全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华中7个区域[3]。杨永忠(2003)按照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三段消费创建了区域波状消费模型,得出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症结是农村消费波动不足。夏绪梅(2004)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4]。罗志辉等(2002)研究了我国居民物质性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及其空间特征。庄燕君(2005)研究了区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关联性。薛襄稷等(2005)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关系进行了研究,探求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5]。万广华(2005)提出了研究消费收敛的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地区消费的条件和非条件收敛[6]。
  段庆林、梁建民(1999)研究了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模式,得出了郊区模式、沿海模式、农区模式、杂居模式、高原模式等五种消费模式[1]。金荣学、余军华(2007)研究了基于省级收入分组数据的区域经济差异,将全国省级收入数据分为五组进行研究[2]。刘世雄(2005)从消费文化价值的视角研究了中国消费区域的差异性,将全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华中7个区域[3]。杨永忠(2003)按照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三段消费创建了区域波状消费模型,得出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症结是农村消费波动不足。夏绪梅(2004)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4]。罗志辉等(2002)研究了我国居民物质性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及其空间特征。庄燕君(2005)研究了区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关联性。薛襄稷等(2005)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关系进行了研究,探求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5]。万广华(2005)提出了研究消费收敛的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地区消费的条件和非条件收敛[6]。
  虽然很多学者研究了消费与收入的动态演变关系,基于区域差异的收入消费差异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几乎所有研究的区域划分都是出于主观或经验,如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或是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华中7个区域,再或者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三大类。所有这些区域划分都是出于以往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很少出于各地区的实际经济和收入消费情况。
  虽然很多学者研究了消费与收入的动态演变关系,基于区域差异的收入消费差异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几乎所有研究的区域划分都是出于主观或经验,如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或是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华中7个区域,再或者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三大类。所有这些区域划分都是出于以往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很少出于各地区的实际经济和收入消费情况。
  二、模型与实证分析
  二、模型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①
  (一)研究方法�①
  1.聚类分析。
  1.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SPSS软件的一种分析方法,可针对一批样本根据选定的指标分类,同一类的个体在所选指标上具有相似性,不同类之间具有差异性。聚类分析有两种分类方法:Q型聚类(对样本聚类)和R型聚类(对指标聚类),本文所用为Q型聚类,即对在收入和消费方面具有相同特征的城市聚成一类,分类数视研究需要而定。
  聚类分析是SPSS软件的一种分析方法,可针对一批样本根据选定的指标分类,同一类的个体在所选指标上具有相似性,不同类之间具有差异性。聚类分析有两种分类方法:Q型聚类(对样本聚类)和R型聚类(对指标聚类),本文所用为Q型聚类,即对在收入和消费方面具有相同特征的城市聚成一类,分类数视研究需要而定。
  2.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
  对于分类后的每组数据,依据凯恩斯的简单消费函数理论模型:
  对于分类后的每组数据,依据凯恩斯的简单消费函数理论模型:
  �C=a+bY+μ � (1)
  �C=a+bY+μ � (1)
  采用软件Eviews中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得出每组的边际消费倾向b,然后分析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寻找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变化的变化趋势,进而深入分析[7]。
  采用软件Eviews中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得出每组的边际消费倾向b,然后分析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寻找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变化的变化趋势,进而深入分析[7]。
  (二)聚类分析结果
  (二)聚类分析结果
  对全国的287个城市根据年人均收入和消费进行聚类,分成九类结果如表1,限于篇幅,287个城市的数据文中不列出,详见附录。表1中行尾括号中的数据为该类城市年人均收入的平均数,单位为元。对照分类结果和各类的人均收入水平可知,第一类的年人均收入最高,为46954元,由于第一类只有一个城市,故该城市的收入即为该类的收入,第三、四、九类同;而对于有多个城市的类别,则用各城市人均收入的平均数代表该类的人均收入。第二类城市人均收入较第一类略低,但高于其他七类城市居第二位,为45460元;第三类城市为38797元;第四类为35279元;第五类为27482元;第六类为29950元;第七类为29368元;第八类为19231元;第九类为9952元。以上九类城市按人均收入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对全国的287个城市根据年人均收入和消费进行聚类,分成九类结果如表1,限于篇幅,287个城市的数据文中不列出,详见附录。表1中行尾括号中的数据为该类城市年人均收入的平均数,单位为元。对照分类结果和各类的人均收入水平可知,第一类的年人均收入最高,为46954元,由于第一类只有一个城市,故该城市的收入即为该类的收入,第三、四、九类同;而对于有多个城市的类别,则用各城市人均收入的平均数代表该类的人均收入。第二类城市人均收入较第一类略低,但高于其他七类城市居第二位,为45460元;第三类城市为38797元;第四类为35279元;第五类为27482元;第六类为29950元;第七类为29368元;第八类为19231元;第九类为9952元。以上九类城市按人均收入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四)回归结果说明
  (四)回归结果说明
  表2中所列t检验值表明该系数是否显著不为零,第一、三、四、九类,回归结果t检验值不存在,显示为NA,其原因可能有两种:地区的特殊性,如第一类地区拉萨和第九类地区伊春,可将其排除暂且不考虑;或是数据原因,如第三类地区深圳和第四类地区东莞,这两个城市为经济特区(或其邻近地区),回归的边际消费倾向2.3241过大�③,不可信,且有同等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其他城市(如第五类)回归结果显著,可用其他同等城市做代替。
  表2中所列t检验值表明该系数是否显著不为零,第一、三、四、九类,回归结果t检验值不存在,显示为NA,其原因可能有两种:地区的特殊性,如第一类地区拉萨和第九类地区伊春,可将其排除暂且不考虑;或是数据原因,如第三类地区深圳和第四类地区东莞,这两个城市为经济特区(或其邻近地区),回归的边际消费倾向2.3241过大�③,不可信,且有同等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其他城市(如第五类)回归结果显著,可用其他同等城市做代替。
  其余几类的回归结果均通过t检验,第二类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时的t检验,第五、六、七、八类和全国回归结果甚至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时的t�检验�④。
  其余几类的回归结果均通过t检验,第二类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时的t检验,第五、六、七、八类和全国回归结果甚至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时的t�检验�④。
  根据t检验的结果对表2进行整理,剔除回归结果系数不显著的类别得到表3。为了避免表述误会,不对新结果类别重新编号。
  根据t检验的结果对表2进行整理,剔除回归结果系数不显著的类别得到表3。为了避免表述误会,不对新结果类别重新编号。
  (五)回归结果分析
  (五)回归结果分析
  第二和五两类地区的年人均消费在30000元左右,年人均收入则有较大不同,第二类地区的收入最大值接近50000元(如上海),收入和消费的数值差距较大;第五类地区的收入最小值低于30000万(如珠海),收入和消费的数值很接近(图像几乎重合),且珠海的人均消费值高于人均收入值,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五类地区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
  第二和五两类地区的年人均消费在30000元左右,年人均收入则有较大不同,第二类地区的收入最大值接近50000元(如上海),收入和消费的数值差距较大;第五类地区的收入最小值低于30000万(如珠海),收入和消费的数值很接近(图像几乎重合),且珠海的人均消费值高于人均收入值,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五类地区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
  第六类地区的人均收入位于25000元到35000元之间,人均消费位于15000元到25000元之间;第七类地区的人均收入位于25000元到35000元之间,这一点与第六类相同,而人均消费位于5000元到15000元之间,明显低于第六类地区。
  第六类地区的人均收入位于25000元到35000元之间,人均消费位于15000元到25000元之间;第七类地区的人均收入位于25000元到35000元之间,这一点与第六类相同,而人均消费位于5000元到15000元之间,明显低于第六类地区。
  第八类地区的人均收入大部分位于15000元到25000元之间,而人均消费大部分位于10000元以下,10000元以上的237个城市中只有13个,甚至有一多半位于5000元以下。
  第八类地区的人均收入大部分位于15000元到25000元之间,而人均消费大部分位于10000元以下,10000元以上的237个城市中只有13个,甚至有一多半位于5000元以下。
  从表3可知,随着收入升高,边际消费倾向上升,然而,随着收入的继续升高,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表现为第二类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721,较第五类明显下降。
  从表3可知,随着收入升高,边际消费倾向上升,然而,随着收入的继续升高,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表现为第二类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721,较第五类明显下降。
  我国总体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为: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先增加后减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呈倒U形,通过图1也可反映。
  我国总体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为: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先增加后减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呈倒U形,通过图1也可反映。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第五类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大于1的情形,这些城市为:珠海、佛山、中山,这异于传统理论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的特点。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第五类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大于1的情形,这些城市为:珠海、佛山、中山,这异于传统理论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的特点。
  (六)进一步回归
  (六)进一步回归
  由于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形特点,故可将边际消费倾向b与人均收入Y的关系表示为如下二次函数:
  由于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形特点,故可将边际消费倾向b与人均收入Y的关系表示为如下二次函数:
  �b=αY�2+βY+γ,α<0,β>0 (2)
  �b=αY�2+βY+γ,α<0,β>0 (2)
  将式(2)代入式(1),整理得:
  将式(2)代入式(1),整理得:
  C=αY�3+βY�2+γY+a,α<0,β>0 (3)
  C=αY�3+βY�2+γY+a,α<0,β>0 (3)
  由式(3)知,消费可表示为收入的三次函数,继续用全国287个城市的数据,回归得如下结果:
  由式(3)知,消费可表示为收入的三次函数,继续用全国287个城市的数据,回归得如下结果:
  C=-2.41�10-9Y�3+2.18�10-4Y�2
  C=-2.41�10-9Y�3+2.18�10-4Y�2
   (-4.65) (-4.90)
   (-4.65) (-4.90)
  -5.155Y+40077.24(4)
  -5.155Y+40077.24(4)
  (-4.32) (3.96)
  (-4.32) (3.96)
  R�2=0.4669,DW=1.3384,F=82.3225,
  R�2=0.4669,DW=1.3384,F=82.3225,
  P(F�-statistic)=0.0000
  P(F�-statistic)=0.0000
  图3 消费关于收入的三次函数拟合图像�⑤
  图3 消费关于收入的三次函数拟合图像�⑤
  图4 消费关于收入的各种函数拟合图像对比
  图4 消费关于收入的各种函数拟合图像对比
  消费关于收入的三次函数的拟合优度是各种曲线拟合优度中最佳的,也说明了用三次函数表示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是可行的,即用模型(4)表示我国城市消费与收入关系是准确的,亦说明模型(2)的假设是准确的。
  消费关于收入的三次函数的拟合优度是各种曲线拟合优度中最佳的,也说明了用三次函数表示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是可行的,即用模型(4)表示我国城市消费与收入关系是准确的,亦说明模型(2)的假设是准确的。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我国各城市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消费关于收入变化的图像呈倒U形,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特点,且边际消费倾向的最大值大于1。
  我国各城市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消费关于收入变化的图像呈倒U形,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特点,且边际消费倾向的最大值大于1。
  如图5,消费最充分的点是C点,从A到C,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增,达到最高点后,由C到B,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图中点A和B的边际消费倾向都为1,但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不同,A点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明显,因为随着收入增加,A的边际消费倾向继续上升直至点C,而B点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即增加收入对消费是抑制作用。
  如图5,消费最充分的点是C点,从A到C,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增,达到最高点后,由C到B,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图中点A和B的边际消费倾向都为1,但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不同,A点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明显,因为随着收入增加,A的边际消费倾向继续上升直至点C,而B点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即增加收入对消费是抑制作用。
  图5 我国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倒U形示意图在图5中A点的左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逐渐增加,其代表的消费不充分,增加收入使得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即增加收入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在A和C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且逐渐增加,其代表的消费充分,而在此充分消费的基础上,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愈发明显,因为边际消费倾向仍呈上升趋势;在C和B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且逐渐减少,其代表的消费充分,增加收入对消费仍是刺激作用但作用逐渐减弱;而在B的右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逐渐下降,其代表的消费不充分,且增加收入对消费是抑制作用,随着收入的继续增加,抑制作用越发明显。即在点B的右边,增加收入对消费不能起到刺激作用。
  图5 我国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倒U形示意图在图5中A点的左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逐渐增加,其代表的消费不充分,增加收入使得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即增加收入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在A和C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且逐渐增加,其代表的消费充分,而在此充分消费的基础上,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愈发明显,因为边际消费倾向仍呈上升趋势;在C和B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且逐渐减少,其代表的消费充分,增加收入对消费仍是刺激作用但作用逐渐减弱;而在B的右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逐渐下降,其代表的消费不充分,且增加收入对消费是抑制作用,随着收入的继续增加,抑制作用越发明显。即在点B的右边,增加收入对消费不能起到刺激作用。
  由上文实证知,我国目前仅有第二类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处于点B的右边,其余城市均位于点B的左边,增加收入对消费均有刺激作用。
  由上文实证知,我国目前仅有第二类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处于点B的右边,其余城市均位于点B的左边,增加收入对消费均有刺激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二类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第六类城市天津、武汉、长沙等18个城市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大于0.6,分别为0.6721和�0.6113,但它们所处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如图5,第二类城市位于点D,第六类城市位于点E,随着收入增加,点E有向消费最充分的点C靠近的趋势,即增加收入能有效刺激消费;而点D显然已经过了消费最充分的点,增加收入只会使其离充分消费的点C越来越远。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二类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第六类城市天津、武汉、长沙等18个城市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大于0.6,分别为0.6721和�0.6113,但它们所处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如图5,第二类城市位于点D,第六类城市位于点E,随着收入增加,点E有向消费最充分的点C靠近的趋势,即增加收入能有效刺激消费;而点D显然已经过了消费最充分的点,增加收入只会使其离充分消费的点C越来越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了客观的区域聚类方法,根据全国287个市(包括地级市和直辖市)的人均收入与消费的数据,将全国市级数据分成九类, 在此基础上,研究居民收入消费关系的地域分异。从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出发,分组回归得出我国居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可用二次项系数为负的二次函数模型表达,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可用三次函数拟合,且拟合优度是各种函数拟合中最好的。
  本文采用了客观的区域聚类方法,根据全国287个市(包括地级市和直辖市)的人均收入与消费的数据,将全国市级数据分成九类, 在此基础上,研究居民收入消费关系的地域分异。从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出发,分组回归得出我国居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可用二次项系数为负的二次函数模型表达,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可用三次函数拟合,且拟合优度是各种函数拟合中最好的。
  基于对我国市际数据聚类后的分组回归可知,我国目前珠海、佛山、中山三个城市的居民收入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最明显,除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外,其他城市增加居民收入均可有效刺激消费。本文认为北京、上海、广州的消费与收入反方向变动关系,一方面是因为收入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出现瓶颈效应,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主要消费品价格(如房价和主要农产品价格)的超收入增长所导致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引起。
  基于对我国市际数据聚类后的分组回归可知,我国目前珠海、佛山、中山三个城市的居民收入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最明显,除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外,其他城市增加居民收入均可有效刺激消费。本文认为北京、上海、广州的消费与收入反方向变动关系,一方面是因为收入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出现瓶颈效应,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主要消费品价格(如房价和主要农产品价格)的超收入增长所导致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引起。
  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费增长的主要手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提高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过程中劳动者报酬所占的比例,从而提高实际的居民收入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对关键商品的价格控制(如房价、油价、主要农产品价格等)来间接提高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区域如果工资增长水平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将会导致居民实际购买力的下降,造成工资上升消费下降的假象。
  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费增长的主要手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提高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过程中劳动者报酬所占的比例,从而提高实际的居民收入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对关键商品的价格控制(如房价、油价、主要农产品价格等)来间接提高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区域如果工资增长水平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将会导致居民实际购买力的下降,造成工资上升消费下降的假象。
  
  
  注释:
  注释:
  ①�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2008年的数据,选取全国287个城市(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的城镇年人均收入和消费进行研究。
  ①�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2008年的数据,选取全国287个城市(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的城镇年人均收入和消费进行研究。
  ②�由于此类城市数太多而篇幅有限,不在文中全部列出,具体内容见附录。
  ②�由于此类城市数太多而篇幅有限,不在文中全部列出,具体内容见附录。
  ③�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不会大于1,表明每增加1元钱收入,增加的消费少于1元钱,当然也有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的情形,如经济过热,居民预计通货膨胀严重等。但是大于2的情形就不可取了。
  ③�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不会大于1,表明每增加1元钱收入,增加的消费少于1元钱,当然也有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的情形,如经济过热,居民预计通货膨胀严重等。但是大于2的情形就不可取了。
  ④�此处的t检验结果通过与否亦可看p值,p值大小表示拒绝原假设(系数显著为零)犯错误的概率,若p值小于0.01,则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通过t检验,以此类推。
  ④�此处的t检验结果通过与否亦可看p值,p值大小表示拒绝原假设(系数显著为零)犯错误的概率,若p值小于0.01,则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通过t检验,以此类推。
  ⑤�图像说明:当自变量为0至10000时,拟合三次函数图像为一段始于40000的单调下降曲线,这是根据自变量大于10000的一组数据拟合的三次函数“生成”的对应自变量小于10000时的数据,现实数据中这一段是不存在的,故可将其略去。
  ⑤�图像说明:当自变量为0至10000时,拟合三次函数图像为一段始于40000的单调下降曲线,这是根据自变量大于10000的一组数据拟合的三次函数“生成”的对应自变量小于10000时的数据,现实数据中这一段是不存在的,故可将其略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段庆林,梁建民.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模式研究[J].统计研究,1999,(6):33-37.
  [1]�段庆林,梁建民.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模式研究[J].统计研究,1999,(6):33-37.
  [2]�金荣学,余军华.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收入分组数据的核算[J].财政研究,2007,(12):18-21.
  [2]�金荣学,余军华.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收入分组数据的核算[J].财政研究,2007,(12):18-21.
  [3]�刘世雄.基于文化价值的中国消费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99-103.
  [3]�刘世雄.基于文化价值的中国消费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99-103.
  [4]�夏绪梅.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40-44.
  [4]�夏绪梅.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40-44.
  [5]�薛襄稷,朱志强,陈锋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3):105-107.
  [5]�薛襄稷,朱志强,陈锋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3):105-107.
  [6]�万广华.中国农村地区消费收敛的证据:家庭调查数据[J].世界经济文汇,2005,(1):1-10.
  [6]�万广华.中国农村地区消费收敛的证据:家庭调查数据[J].世界经济文汇,2005,(1):1-10.
  [7]�郭平,彭妮娅,潘郭钦.有效刺激消费需求的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33-38.
  [7]�郭平,彭妮娅,潘郭钦.有效刺激消费需求的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33-38.
  (责任编辑:王铁军)
  (责任编辑:王铁军)
  
  
  Region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Income Growth on Consumption Increase
  Region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Income Growth on Consumption Increase
  GUO Ping, PENG Ni-ya
  GUO Ping, PENG Ni-y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9,Chin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9,China)�
  Abstract:Income growth has some kind of incentives to the consumption increase. Cluster analysis has been done to the panel data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from 287 cities in China. Afte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 is gain. It is found that the MPC curve go up then down with the growth of income, and the relation of MPC and income is expresseing as a quadratic function, while the relation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s expressing as a cubic function.
  Abstract:Income growth has some kind of incentives to the consumption increase. Cluster analysis has been done to the panel data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from 287 cities in China. Afte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 is gain. It is found that the MPC curve go up then down with the growth of income, and the relation of MPC and income is expresseing as a quadratic function, while the relation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s expressing as a cubic function.
  Key words:Resident income; Stimulate income; Regional discrepancy; Classify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Key words:Resident income; Stimulate income; Regional discrepancy; Classify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我国各城市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消费关于收入变化的图像呈倒U形,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特点,且边际消费倾向的最大值大于1。
  我国各城市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消费关于收入变化的图像呈倒U形,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特点,且边际消费倾向的最大值大于1。
  如图5,消费最充分的点是C点,从A到C,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增,达到最高点后,由C到B,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图中点A和B的边际消费倾向都为1,但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不同,A点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明显,因为随着收入增加,A的边际消费倾向继续上升直至点C,而B点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即增加收入对消费是抑制作用。
  如图5,消费最充分的点是C点,从A到C,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增,达到最高点后,由C到B,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图中点A和B的边际消费倾向都为1,但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不同,A点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明显,因为随着收入增加,A的边际消费倾向继续上升直至点C,而B点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即增加收入对消费是抑制作用。
  图5 我国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倒U形示意图在图5中A点的左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逐渐增加,其代表的消费不充分,增加收入使得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即增加收入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在A和C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且逐渐增加,其代表的消费充分,而在此充分消费的基础上,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愈发明显,因为边际消费倾向仍呈上升趋势;在C和B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且逐渐减少,其代表的消费充分,增加收入对消费仍是刺激作用但作用逐渐减弱;而在B的右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逐渐下降,其代表的消费不充分,且增加收入对消费是抑制作用,随着收入的继续增加,抑制作用越发明显。即在点B的右边,增加收入对消费不能起到刺激作用。
  图5 我国城市边际消费倾向倒U形示意图在图5中A点的左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逐渐增加,其代表的消费不充分,增加收入使得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即增加收入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在A和C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且逐渐增加,其代表的消费充分,而在此充分消费的基础上,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愈发明显,因为边际消费倾向仍呈上升趋势;在C和B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且逐渐减少,其代表的消费充分,增加收入对消费仍是刺激作用但作用逐渐减弱;而在B的右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逐渐下降,其代表的消费不充分,且增加收入对消费是抑制作用,随着收入的继续增加,抑制作用越发明显。即在点B的右边,增加收入对消费不能起到刺激作用。
  由上文实证知,我国目前仅有第二类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处于点B的右边,其余城市均位于点B的左边,增加收入对消费均有刺激作用。
  由上文实证知,我国目前仅有第二类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处于点B的右边,其余城市均位于点B的左边,增加收入对消费均有刺激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二类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第六类城市天津、武汉、长沙等18个城市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大于0.6,分别为0.6721和�0.6113,但它们所处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如图5,第二类城市位于点D,第六类城市位于点E,随着收入增加,点E有向消费最充分的点C靠近的趋势,即增加收入能有效刺激消费;而点D显然已经过了消费最充分的点,增加收入只会使其离充分消费的点C越来越远。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二类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第六类城市天津、武汉、长沙等18个城市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大于0.6,分别为0.6721和�0.6113,但它们所处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如图5,第二类城市位于点D,第六类城市位于点E,随着收入增加,点E有向消费最充分的点C靠近的趋势,即增加收入能有效刺激消费;而点D显然已经过了消费最充分的点,增加收入只会使其离充分消费的点C越来越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了客观的区域聚类方法,根据全国287个市(包括地级市和直辖市)的人均收入与消费的数据,将全国市级数据分成九类, 在此基础上,研究居民收入消费关系的地域分异。从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出发,分组回归得出我国居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可用二次项系数为负的二次函数模型表达,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可用三次函数拟合,且拟合优度是各种函数拟合中最好的。
  本文采用了客观的区域聚类方法,根据全国287个市(包括地级市和直辖市)的人均收入与消费的数据,将全国市级数据分成九类, 在此基础上,研究居民收入消费关系的地域分异。从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出发,分组回归得出我国居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可用二次项系数为负的二次函数模型表达,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可用三次函数拟合,且拟合优度是各种函数拟合中最好的。
  基于对我国市际数据聚类后的分组回归可知,我国目前珠海、佛山、中山三个城市的居民收入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最明显,除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外,其他城市增加居民收入均可有效刺激消费。本文认为北京、上海、广州的消费与收入反方向变动关系,一方面是因为收入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出现瓶颈效应,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主要消费品价格(如房价和主要农产品价格)的超收入增长所导致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引起。
  基于对我国市际数据聚类后的分组回归可知,我国目前珠海、佛山、中山三个城市的居民收入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最明显,除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外,其他城市增加居民收入均可有效刺激消费。本文认为北京、上海、广州的消费与收入反方向变动关系,一方面是因为收入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出现瓶颈效应,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主要消费品价格(如房价和主要农产品价格)的超收入增长所导致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引起。
  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费增长的主要手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提高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过程中劳动者报酬所占的比例,从而提高实际的居民收入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对关键商品的价格控制(如房价、油价、主要农产品价格等)来间接提高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区域如果工资增长水平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将会导致居民实际购买力的下降,造成工资上升消费下降的假象。
  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费增长的主要手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提高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过程中劳动者报酬所占的比例,从而提高实际的居民收入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对关键商品的价格控制(如房价、油价、主要农产品价格等)来间接提高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区域如果工资增长水平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将会导致居民实际购买力的下降,造成工资上升消费下降的假象。
  
  
  注释:
  注释:
  ①�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2008年的数据,选取全国287个城市(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的城镇年人均收入和消费进行研究。
  ①�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2008年的数据,选取全国287个城市(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的城镇年人均收入和消费进行研究。
  ②�由于此类城市数太多而篇幅有限,不在文中全部列出,具体内容见附录。
  ②�由于此类城市数太多而篇幅有限,不在文中全部列出,具体内容见附录。
  ③�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不会大于1,表明每增加1元钱收入,增加的消费少于1元钱,当然也有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的情形,如经济过热,居民预计通货膨胀严重等。但是大于2的情形就不可取了。
  ③�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不会大于1,表明每增加1元钱收入,增加的消费少于1元钱,当然也有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的情形,如经济过热,居民预计通货膨胀严重等。但是大于2的情形就不可取了。
  ④�此处的t检验结果通过与否亦可看p值,p值大小表示拒绝原假设(系数显著为零)犯错误的概率,若p值小于0.01,则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通过t检验,以此类推。
  ④�此处的t检验结果通过与否亦可看p值,p值大小表示拒绝原假设(系数显著为零)犯错误的概率,若p值小于0.01,则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通过t检验,以此类推。
  ⑤�图像说明:当自变量为0至10000时,拟合三次函数图像为一段始于40000的单调下降曲线,这是根据自变量大于10000的一组数据拟合的三次函数“生成”的对应自变量小于10000时的数据,现实数据中这一段是不存在的,故可将其略去。
  ⑤�图像说明:当自变量为0至10000时,拟合三次函数图像为一段始于40000的单调下降曲线,这是根据自变量大于10000的一组数据拟合的三次函数“生成”的对应自变量小于10000时的数据,现实数据中这一段是不存在的,故可将其略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段庆林,梁建民.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模式研究[J].统计研究,1999,(6):33-37.
  [1]�段庆林,梁建民.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模式研究[J].统计研究,1999,(6):33-37.
  [2]�金荣学,余军华.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收入分组数据的核算[J].财政研究,2007,(12):18-21.
  [2]�金荣学,余军华.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收入分组数据的核算[J].财政研究,2007,(12):18-21.
  [3]�刘世雄.基于文化价值的中国消费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99-103.
  [3]�刘世雄.基于文化价值的中国消费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99-103.
  [4]�夏绪梅.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40-44.
  [4]�夏绪梅.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40-44.
  [5]�薛襄稷,朱志强,陈锋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3):105-107.
  [5]�薛襄稷,朱志强,陈锋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3):105-107.
  [6]�万广华.中国农村地区消费收敛的证据:家庭调查数据[J].世界经济文汇,2005,(1):1-10.
  [6]�万广华.中国农村地区消费收敛的证据:家庭调查数据[J].世界经济文汇,2005,(1):1-10.
  [7]�郭平,彭妮娅,潘郭钦.有效刺激消费需求的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33-38.
  [7]�郭平,彭妮娅,潘郭钦.有效刺激消费需求的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33-38.
  (责任编辑:王铁军)
  (责任编辑:王铁军)
  
  
  Region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Income Growth on Consumption Increase
  Region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Income Growth on Consumption Increase
  GUO Ping, PENG Ni-ya
  GUO Ping, PENG Ni-y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9,Chin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9,China)�
  Abstract:Income growth has some kind of incentives to the consumption increase. Cluster analysis has been done to the panel data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from 287 cities in China. Afte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 is gain. It is found that the MPC curve go up then down with the growth of income, and the relation of MPC and income is expresseing as a quadratic function, while the relation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s expressing as a cubic function.
  Abstract:Income growth has some kind of incentives to the consumption increase. Cluster analysis has been done to the panel data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from 287 cities in China. Afte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 is gain. It is found that the MPC curve go up then down with the growth of income, and the relation of MPC and income is expresseing as a quadratic function, while the relation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s expressing as a cubic function.
  Key words:Resident income; Stimulate income; Regional discrepancy; Classify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Key words:Resident income; Stimulate income; Regional discrepancy; Classify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存入我的阅览室

推荐访问:地域 居民收入 有效性 提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