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01:28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黑客组织“匿名”的是是非非】 匿名黑客组织

发布时间:2019-02-03 06:15:49 浏览数:

  一段时间以来,黑客组织“匿名”大显身手,先后攻击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克罗地亚总统府、墨西哥内政部和参众两院以及四家巴西银行等多个网站,甚至威胁要把以色列从互联网上“清除”出去,一再展现出强大的攻击欲和攻击能力。西方媒体有的直呼其为“恐怖分子”,有的则赞誉其为英雄,还有的将其视为维基解密的接班人。
  面具后面的真实面目
  2003年,“匿名”组织诞生于欧美地区的热门图像揭示版4chan。在论坛的“/b/版”(即没有任何主题的“随机”版块)上,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同样感到无聊、只想上网找乐子的玩家“志同道合”地聚集了起来,他们随意上传图片,且那些不输入任何ID发言的人都被标记为“Anonymous”,即“匿名者”。
  该组织的第一次集体行动发生在2006年,当时成千上万名4chan用户约好时间,一窝蜂地拥入一款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名为“哈宝酒店”的社交网络游戏,占据了游戏中的绝大部分公共空间,并用粗俗的语言疯狂刷屏,致使正常的游戏玩家不得不退出。在随后日子里他们的举动包括:通过网上活动在全球范围发起反对“山达基教”(或译作“科学神教”,由美国一位科幻小说作家创立的信仰系统,在一些国家被定性为邪教)的示威;在网上炮制并散布前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突发心脏病的假消息,造成苹果公司和美国有线新闻(CNN)的股价剧烈波动;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破解候选人佩林的私人邮箱账户;在2009年伊朗总统选举期间携手著名文件网站“海盗湾”打着声援民主的旗号力挺少数派;甚至还借助“人肉搜索”,用色情物品和送比萨“轰炸”一名年仅15岁的加州学生,作为对她成立“无粗话俱乐部”的教训。
  “匿名”成员及其支持者无一例外地带着标志性的盖伊・福克斯(GuyFawkes)面具。这一面具源于2006年上映的电影《V字仇杀队》,电影改编自一部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漫画。故事背景设在由极权政府统治下的伦敦,主角V坚持以无政府主义对抗政府的法西斯主义,是一个被复仇的动力所驱动的悲剧英雄,凭一己之力通过恐怖行动推翻政府的恐怖统治。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匿名”成员仿佛就是V的化身,他们多为年轻男性,精通黑客技术,抱着反抗强权和专制、为无政府主义和自由而战的信念。“面具之下有着两张可怕的面孔:一是沉湎于俗文化,以逞一时之快为行动动机的暴徒;二是熟悉黑客技术的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现在的“匿名”没有领导核心,没有组织原则,甚至没有固定成员,与其他黑客组织相比,它没有自己的网站、推特或聊天室,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是否有人愿意加入他所发起的行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揭露“匿名”真面目时说,他们“精神分裂般地把道义和恶作剧结合在一起”,以道义之名恣意在互联网上“撒野”,频繁制造混乱和麻烦。就像“匿名”宣称的那样:“我们是匿名者,我们人数众多,我们从不原谅,我们从不遗忘,期待我们吧。”
  再掀“黑客行为主义”潮
  现在的“匿名”一改过去“漫无目的”的行事风格,以“网络自由代言人”自居,多以“维护网络公正和正义”、“打破权威对信息和网络的控制”为由发起攻击。最典型的是针对索尼游戏平台和“云音乐”服务的攻击。
  黑客GeoHot破解了索尼公司PS3游戏机的固件,致使所有包括盗版游戏等自制程序都能在PS3上畅通无阻地运行,打破了索尼对游戏机的支配。为此,索尼公司与GeoHot等黑客对簿公堂。此举激怒了包括“匿名”在内的众多黑客。2011年4月3日,“匿名”正式发出宣战书:“恭喜你素尼。如今你已经吸引了‘匿名’组织的全部注意力。被“匿名”的枪口瞄准通常只意味着一件事,就是自己所有的服务器和网站都已经陷入了危机。”
  2012年伊始,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即将对《反网络盗版法案》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进行表决,这激发了以“维基百科”为首的7000余家网站发动“网络抗议”,多地还发生示威活动,“匿名”也活跃其间,在网上大量散布反对立法的言论。1月19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关闭了文件共享网站Megaupload后,它更是攻击了环球唱片公司、美国唱片业协会、美国电影协会及司法部等网站。最近,为反对欧盟签署《反仿冒贸易法》,“匿名”又先后把矛头对准波兰、克罗地亚和墨西哥政府网站。《外交政策》将“匿名”定性为“超意识集合体”,称其自我标榜为“言论自由的声音和人民的支持者”,那些忽视它警示的人或组织“将遭遇猛烈报复”。
  “匿名”攻击手段强悍,可以说是“指哪打哪”、“弹无虚发”,即便是美国中情局、联调局这种受到高度保护的情治和执法部门的网站也难以幸免。今年1月,一段将近17分钟的美英警方的越洋电话录音在网上曝光,内容是商讨如何相互配合对付“匿名”。然而上传这段录音的却恰恰是“匿名”。它们还公开了联调局发给英、法、德等多国执法部门的电子邮件,里面详细列出电话会议召开的时间及相关密码。面对执法部门的穷追猛打,“匿名”不吝还以颜色。它黑掉了意大利国家关键基础设施计算机犯罪防卫中心的网站,窃取并部分公开了包括美农业部、澳国防部及埃克森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等多达8GB的秘密文件。
  “匿名”的大行其道,表明上世纪90年代风行一时的“黑客行为主义”又重新活跃起来。“黑客行为主义”通常是指抱有政治目的的黑客行为,而他们的“政治目的”更多的是要坚守“自由、平等与共享”这一互联网的本质精神。“匿名”的举动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一时间入侵多国政府机构的“卢尔兹安全”、袭击瑞典政府网站的“空间力量”等类似黑客组织接踵而至,2011年亦因此被冠以“黑客行为主义年”。
  英雄、网络罪犯,还是恐怖分子
  世人对“匿名”的评价可谓是有褒有贬、有挺有打。如何准确划定类似黑客组织的性质,不仅是一个执法问题,而且关系到保障全球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社会治理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匿名”们造成的危害已经超越了“恶作剧”的界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危害。2011年底,“匿名”从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偷走了九万名客户的信用卡号码及其他个人信息,随后利用这些信息“挪用”了大量资金用以“劫富济贫”。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种侵害个人权益的行为已然触犯了法律。正如网络安全公司卡巴斯基的首席执行官所言,“匿名”与罪犯没有根本区别,他们破坏互联网环境,如同那些走在街道上进行打砸抢的暴徒一样,他们的黑客攻击对互联网服务和经济都造成了重大损害。
  “匿名”的泛滥,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匿名”之流的团体自称代表了所谓“互联网一代”的呼声,要求更加合理的版权政策,更多透明度并减少审查,反对政府对互联网的任何干预,宣称“这不是政府的时代,而是人民的时代”。《外交政策》分析,“单纯反对和施以重罚,不太可能阻止这一方兴未艾的国际运动,也无法将正在成长中的下一代互联网运动人士带入政治议程”。以倡导“网络自由主义”的人为核心的政治力量开始崭露头角,影响力不断上升,如在欧洲议会争得一席的瑞典“盗版党”,在柏林州议会占据绝对优势的德国“海盗党”等。崇尚“流动的民主”和网络自由下载,反对以保护社会利益为由限制个人获取网络信息等是他们的政治主张。可以预见,以“网络自由主义”为代表的网络力量正试图影响甚至重塑现实社会,他们与政府和传统现实社会的冲突与摩擦在加剧,使传统社会治理面临全新挑战。

推荐访问:是是非非 黑客 匿名 组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