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3日 13:32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新寨剪影_剪影新语

发布时间:2019-02-06 06:16:00 浏览数:

  新年、新寨、新风,看完原始居住地,又回到彝家新寨建设的地方,时空的跨越给人的感觉尤其强烈,“一步跨千年”,这不是传说……      热闹的燕子洛   这个小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燕子洛。
  她安静地斜卧在昭觉县一处海拔3000多米的掌形山腰之中, 163户654名村民就生活在这个宁静的地方。
  清晨,从睡梦中苏醒过来的小村,沐浴在晨光中,升腾起一阵薄雾,显得影影绰绰,犹如仙境。一栋一栋新近才修建好的房子,依偎在平缓的绿色的山坡怀抱之中,黑瓦白墙,雕梁画柱,极具诗意。
  鸡犬声、牛羊声、机器的轰鸣声,还有村民们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走进村庄,很是热闹。
  “国家补助了两万多元的资金以及水泥、窗架、瓦等东西,并给我们协调了1万元的贷款,我自己也投了近3万元,我们两口子请了一个工匠,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将新房子修建好了。”在新村建设中,阿都打伙是最先动起来的村民,他说国家给予了这么大的支持,自己心里很高兴,浑身都是劲,虽然两口子没日没夜地背沙、背砖、砌墙、盖瓦,却一点都不觉得累。
  如今,他们一家5口人,已经修建起了一栋四室一厅的大砖瓦房,屋里屋外装饰一新,两层的羊圈以及水泥硬化的院坝,极其讲究。“养羊是我们的主要产业,我们这里冬天太冷,夏天热,所以羊圈要修两层的才行,让羊冬天住一楼,夏天住二楼,冬暖夏凉啊。”打伙笑着说。他以前到处打工,新疆、西藏、广州都去过,一年到头都在外面跑,很累,现在新房子修好了,他也不想出去了,想在家乡好好发展畜牧业。“我父亲去世得早,从小日子就很苦,所以没有读过书,这几年出去打工才晓得,没有文化的人一走出家门,就如同瞎子和聋子,根本就张不开嘴,迈不开腿啊,要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多学点知识和文化才行哦。”有了新房子,阿都打伙心已经安定下来,他考虑得更远了。
  “我以前住的是20平方米的小茅草房,现在住200平方米的砖瓦房,国家送了我家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每一张床都配有被盖等床上用品,还送了一张饭桌,八个板凳,党和政府比父母给的还多啊,现在我们吃饭在饭桌上,晚上睡床上。”随意走进路边的一栋新房子,看到客人来,男主人吉伍伍达热情地招呼着我们,领着我们参观他的新房子,不断介绍着,满脸都是幸福和自豪的神态。
  “刚把房子整起来,现在就是没有家具,今年得再整几件好的家具才行了。”住上新房子,享受到燕子洛巨变的伍达很激动,内心充满感激,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打算要养更多的羊,把地种得更好,今年之内再添一套好的沙发,买一个高档的电视机,过上真正的城市生活。
  “新路、新设施、新房、新观念,如今的燕子洛村是全新的新农村。”村支部书记俄罗日木用一句话总结了燕子洛翻天覆地的巨变。
  
  伟且的笑脸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刚刚有事出去,让大家久等了。”吉子伟且笑咪咪地拿出钥匙开门,向大家致歉,并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
  宽大的铁门,混凝土筑成的50平方米的大院坝,崭新而漂亮的砖瓦房,白色的墙上盖着小青瓦,屋脊、瓦口、风吊檐、弯挑都做成民族特色装饰,伟且的家在红黄黑之间,勾勒出多彩的世界,漂亮而迷人。
  伟且家是这个村子里最热闹的一家。最让村民们着迷的是他家屋里摆着的那几台机器,有磨面机、有去壳机,机器旁边的地上,堆着一大堆苦荞壳。原来伟且拥有一家“粮食加工厂”。厂子规模不大,几台机器,操作手也只有夫妻两人,主要为群众加工苦荞、燕麦等粮食。“这十里八乡之内就只有这一家呢,很方便,也很实惠”,村民们对这个小厂的评价很高。
  伟且所在的村子叫古尔村,位于金阳县城以北40公里处的丙底乡,海拔2520米,共有农户88户297人。
  苦荞和燕麦是丙底乡的主要粮食作物,每一家每一年的收成都在几千斤以上,而全乡境内没有从事粮食加工的企业,老百姓的荞子、燕麦都是用传统石磨手推,既劳累,出面率也很低。32岁的伟且文化不高,脑子却转得快,以前在外面打工时,看到别人搞粮食加工,生意很好,如今村里的电通了,他也想发展粮食加工业。通过调查后,伟且觉得这个行当有搞头,于是决然筹措了一万多元资金,到西昌购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去壳机和一台打面机,发展起了家庭式粮食加工业。
  每加工50公斤粮食,伟且只收取10元钱的加工费,而且坚持打尽、打细,有些群众一时带的钱不够,也可以暂时欠着,有时候也可以用打出来的荞壳抵几块钱,他再把收来的荞壳卖出去。就这样,伟且的小作坊的名声响亮了起来,生意也越来越好,就连附近乡的群众都来这里加工粮食了。在方便村民的同时,伟且的收入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去年纯收入有2万多元哦。”伟且说道。
  自从新村建设好后,政府根据古尔村的实际,帮助村民们大力种草,发展畜牧业,伟且那住上了温暖的砖瓦房的羊长得膘肥体壮,发展很快,一年多时间,就从原来的40多只发展到70多只。
  除了羊,伟且一家三口还喂了8头猪,种了20多亩地。每一天太阳还没有出来,就起来干活,放羊、喂猪、下地、打粮食,尽管没有一刻悠闲的时候,两口子却丝毫不觉得累。“住上了新房子,收入也高了,生活也好了,心情舒畅着呢!”伟且这样评价他目前的生活,他说要把加工业和养殖业发展好,多赚点钱,等女儿长大了,就送她到县城去读书,让孩子多学点知识,将来有大出息。
  
  新旧小相岭
  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小相岭是号称“凝冰夏结”、“百步九折”的险隘高峻之地。
  然而,在这险峻之地,一个崭新的彝家村落如春笋般拔地而起,为小相岭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沿着中冕公路,走进小相岭村三组彝寨,一条水泥路直通村寨的另一端,又与环绕村寨半圈的中冕公路连接。一排排新居宽敞明亮,错落有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秀丽,令人豁然开朗。
  谁会想到,眼下这个30户人的彝寨,前年还是一片古老的乱石堆,走路都要崴脚的地方。如今,道路通畅,主道宽敞,入户路硬化;房屋独具特色,青瓦白墙,图案优美别致,蕴含彝族文化,富有彝族特色。
  村支部书记巴足木沙介绍说,每家每户的房屋都有4个卧室、1个客厅、1个厨房、1个卫生间和2间畜圈,总面积达140多个平方米,实现了人畜分居分道。
  在巴足木沙的新居里,厨房里的生物质炊事取暖炉已经安装完毕。巴足木沙说:“生物质炊事取暖炉,既解决了取暖问题,又解决了做饭问题,而且省柴,也没有烟,既干净又方便,现在不用担心漂亮的房子被烟熏黑了。”
  在巴足木沙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小相岭村三组的原始居住地。
  老村子坐落在一个隐蔽的山洼里,距新寨1公里。进村的道路已被山洪冲毁,穿过一片乱石河滩,一个原始的村落呈现眼前,似乎一切又回到了过去的岁月中……
  一进村,便是村民吉木石布的老房子。这座老房子坐北向南,院落口是一个已经腐朽的晾晒玉米的木架,东面是两个半人高的圈舍,一个是鸡舍,一个是猪圈;西面的圈舍稍高一点,是羊圈;牛圈在鸡舍和猪圈后面,又比羊圈高一点。正北边的土木结构的房屋便是住房,门和门框有点破旧,略显黑色,这是屋内长时间烧火,被烟熏的;整个墙面是黄土的本色,千疮百孔。屋檐下堆满了柴禾,几件衣服散落在柴上;院坝没有硬化,到处是牲畜粪便,散发出令人窒息的味道,苍蝇蚊子扇动翅膀的声音伴在耳边。
  沿着村里蜿蜒的泥泞小道,来到吉木波切的老房子,吉木波切的妻子海来布都嫫和12岁女儿吉木伍来嫫正在门口整理柴禾。
  透过大门,屋内几乎没有任何光线,屋内门口躺放着两个彝族人特有的背篓;踏进房间,似乎是进了一个笼子,窗户是关着的,光线十分微弱,尽管睁大眼睛,也只是依稀看到彝家人都有的“三锅桩”……空气里带着一股烟熏的味儿,让人胸闷得慌。
  海来布都嫫说:“我们新修的房子环境比这里好多了,窗户大,光线好,布局合理,简直等不及,想搬进去了。”
  村子中央,一群老人和孩子围着一棵60多年的大核桃树下席地而坐,他们谈论着谁家的新房子修得好、谁家买了电视机、谁家买了洗衣机……
  从原始的老居住地到新建的彝家新寨,就像一曲悠扬的长调,吟唱着彝家新寨发展变迁的动人故事……(作者单位:凉山日报社)

推荐访问:剪影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