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9:03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市政管理的软肋――城市新贫困问题:市政交通一卡通app官网

发布时间:2019-02-16 06:24:49 浏览数:

  摘 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市政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弊病和问题,其中城市新贫困问题可谓是市政管理的软肋。贫困是一个老话题,但城市新贫困却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的有新特点的问题,本文在探析新贫困的定义及其主体、剖析城市新贫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基础上,对市政管理中如何解决城市新贫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城市新贫困 城市化 市政管理
  作者简介:赵昊骏,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2-189-02
  
  一、城市新贫困的定义及其主体
  贫困问题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屡次被探讨的话题之一,此文中我们定义城市新贫困为这样一种状态:城市新贫困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贫困,它具有传统贫困的特点,如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活状态差、收入水平低等,同时它又具有新的特点,即还指因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机会而引发的贫困以及因社会城市化带来的体制机制的调整而产生的民主政治生活权力和尊严的不足与丧失,综合看来既是绝对意义上又是相对意义上的贫困的,以城市化过程中失业主体为主且具有边缘化性质。
  城市新贫困的产生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来,因而其主体发生了转变,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指三无人员,三无指无劳动能力、无法定供养人和无劳动来源。现在城市新贫困的主体主要是指因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调整而产生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对物价上涨缺乏抵御能力者和丧失社会保障待遇的贫困者。
  二、城市新贫困产生的条件
  城市新贫困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显现出来的问题,是各城市在市政管理过程中面临的软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形成原因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已辽宁省抚顺市为例对城市新贫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城市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是城市新贫困产生的政策性条件
  辽宁省抚顺市是一个资源密集型城市,建国初期以煤都著称,城市主要工业增长点集中在煤炭行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抚顺市西露天矿的储煤量日益减少,抚顺市的产业结构开始升级换代,政府财政投资倾向转移至石油化工、腈纶纺织和电力行业,作为传统经济支柱的煤炭行业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以煤矿职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首当其冲,这样的状况使得从事煤炭开采行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着下岗,并且在他们在办理离厂手续时除去被政府安排可以再就业的职工外均是进行一次性买断。抚顺市矿区职工秉承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倡导的奉献精神在其工作岗位上从事着大量的体力劳动工作,但是其工资处于城市中下级水平,特别是其居住条件尤为糟糕。尽管2005年抚顺市打响了全国特大城市棚户区改造的第一枪,但是这只是在居住层面上对一部分城市新贫困者的居住条件的改善,城市新贫困者的其他生活状况仍旧糟糕。
  (二)城市经济转制的过程中对国企的影响是城市新贫困产生的经济关系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面临的改革工作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形势下,抚顺市政府亦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国企大型企业的改革和调整,这样就导致部分国企失业和下岗职工步入贫困行列。在对国企的转制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机构的精简,大批工人面临下岗的窘境,然而在对其下岗后与再就业中间时期的生活水平保障方面没有相关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因此部分下岗职工便成为新贫困的主体之一。
  (三)城市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是城市新贫困产生的现实经济条件
  在众多影响新贫困的因素中,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一个导致新贫困加剧的重要现实经济因素,它直接影响的便是部分居民的收入的相对减少和实际购买能力的降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经历四次大型的通货膨胀,分别是1987―1988年物价指数上涨了13.7%,1993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2003年物价指数上涨平均接近2.4%以及从2005年开始至今的通货膨胀,2011年全国物价指数指数为4.9%。据资料显示,抚顺市人均月收入约800元,面临呈周期性频发的通货膨胀势必严重影响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低收入者等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
  (四)现行的各种社会制度不完善是城市新贫困产生的制度条件
  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两个方面。首先,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体系并未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覆盖面积有限,社会福利推广对象和范围确定不明。其次,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经历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阶段,十五大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直到十六大上提出的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重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阶段。但是这样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实行过程中执行的效果并不良好,分配公平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对于新贫困群体而言在分配公平未起作用的状态下,相关补救制度也未起到补充作用,这使得城市新贫困群体越发贫困。
  (五)新贫困主体自身问题是城市新贫困产生的主体条件
  新贫困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自身劳动能力与专业技能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以及传统观念顽固且不乐于接受新事物,因而在再就业阶段也面临严重困难。另外,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和政府对人民参政议政的支持,新贫困主体还面临着民主参与权力的缺失和社会尊严的受损从而易引发心理健康疾病,从这个层面上讲也不利于新贫困主体生活信心的增加和再就业积极性的建立进而摆脱贫困境地。
  三、城市新贫困的消极影响
  (一)城市新贫困是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放缓的毒瘤
  城市新贫困发展的明显标志之一便是城市人群收入的分化,这种分化的扩大化便呈现出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进而产生经济上的不稳定,同时也容易转化成政治上的不稳定。例如,贫富两极分化使社会上出现许多闲散人员和无业人员,这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今的经济发展除了注重效益产出之外还重视公平公正,城市新贫困的存在使得城市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应有的配置,城市新贫困者不能投入到生产活动之中,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有碍于经济上的资源配置和公平公正的实现。
  (二)城市新贫困是使城市居住空间异化的诱因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同心圆结构、放射性结构、扇形结构和多核心结构等,据市政理论学家研究,现代城市居民居住区域因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而划分为低收入居住区,中等收入居住区和豪华居住区等。这种结构的划分源于城市居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城市新贫困带来的经济上贫富分化也同时在其居住地域上得到了反映。以抚顺市为例,新贫困者多居住在老城区、无花园小区的旧住宅中和棚改区(现经过棚户区改造而形成保障性住房)。
  (三)城市新贫困是使城市市民民主政治生活程度低下的毒化剂
  学者对城市贫困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变化,城市新贫困的特点之一便是城市新贫困者民主政治生活权力和尊严的不足与丧失。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增长,公民社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市民民主参政议政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城市新贫苦的主体由于所受教育的局限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不能行使或充分行使其参政议政的权利,更有甚者,他们在社会上没有赢得最起码的尊重,人人平等和过有尊严的生活在新贫困者面前有时就是妄想。
  四、城市新贫困的解决对策
  (一)发展多种渠道增加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就业机会
  由于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转制过程中对老工业产业和国企的影响造成了城市大批工人下岗和失业,并且这种失业是结构性的失业,这也是造成城市新贫困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城市新贫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促进城市新贫困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
  首先,在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制过程中一个重大的弊病就是没有合理考虑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应鼓励企业内部消化下岗人员再就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减少再就业人员的适应期从而建立其再新的社会组织之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对城市新贫困者进行再就业培训,切忌防止就业培训趋向表面化,培训主要应该针对专业技能类的培训和旨在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让新贫困者通过培训能真正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从而树立生活和劳动的信心。
  最后,运用优惠政策安置下岗和失业人员,使得他们在失去生活来源的初始阶段能够有保障地生活,并在其心情平复后采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其就业。
  (二)提高政府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市新贫困群体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政府在面临近年来频发的通货膨胀之时显然没有其危机意识和前瞻能力,随着通货膨胀的增大,由于通货膨胀而引发的市民生活水平特别是新贫困者的生活保障问题面临威胁,政府应运用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缓解这种情况,特别注意保障新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我国各级政府应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大致可以分为普适性保障和选择性保障,对于城市新贫困者而言,政府要保证其普适性保障的供应,强化其选择性保障的供应。同时,也要在保障中考虑到激励因素作用,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救济手段不能只充当“输血者”角色,而应该使其成为对激励新贫困者再就业的“造血者”角色。
  (三)通过监测加强对城市新贫困群体规模的控制,合理规划城市居住空间,增加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权益保护途径
  政府在处理新贫困问题上要加强对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监测和普查,及时掌握和了解新贫困群体的规模和状态以便针对相应群体安排相应政策措施,在规划城市住宅区域时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状态,力求做到从区域规划角度促进城市居民各个阶层之间的交流。同时,新贫困者面对民主政治生活的缺失和尊严的丧失,相关心理咨询机构有必要和责任对其进行心理支援和心理干预以增加其社会交往的能力,在其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过程中注重保证该类群体的公民权利和社会福利权利。此外,相关政策部门在制定城市公共政策时应将该群体的利益作为一类利益集团加以慎重考虑,将其利益诉求体现在城市公共政策当中。
  
  参考文献:
  [1]高云虹.贫困概念的演进.改革.2006(6).
  [2]高云虹.城市贫困的成因.当代财经.2007(10).
  [3]曾庆久,毕于榜.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重庆社会科学.2005(5).
  [4]洪大用.中国城市扶贫政策的缺陷及其改进方向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3(2).
  [5]陈莉,张蕾.我国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上海投资.2000(7).
  [6]尹世洪,等.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7]周洪.加强城市贫困监测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基础.学术探索.2003(1).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我国CPI指数上涨的影响因素及其未来走势.2011(1).

推荐访问:软肋 市政 贫困 城市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