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2日 20:13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穿越时空,促进成长】 2008穿越时空真实案例

发布时间:2019-02-20 06:24:39 浏览数:

  作者简介:陈招,男,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职称文物博物馆员。�   【摘要】众所周知,博物馆一直因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内涵,而在社会教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博物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弘扬的主要场所。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博物馆的社教使命更加突出。本文拟就此一方面做些探讨,主要从博物馆社教的历史使命和特点入手,以期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起些许推动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社教使命;社教特点�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34-02
  
  
  社会教育,说白了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社会团体或组织所从事的教育活动 。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上的特殊优势,使它成为社教中重要一环,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较,博物馆的社教作用更突出,特点更明显。�
  1 承上下五千年之文明,载育芸芸众生之使命�
  社会教育日益发展,尽管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的社教作用在众多社会机构中,作用更突出,使命性更强。博物馆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民族发展的一部史诗巨著。瞻仰文化遗产,能让人们穿越时空,零距离接触古文明,让人产生心领的洗涤,从而产生教育作用。�
  1.1 面向社会,扩大影响: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通过每年接待游客,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对社会大众的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更深一层来讲,博物馆的社教形式更加具有趣味性,更让人易于喜闻乐见。 �
  1.2 面向大众,促进和谐:可以讲,博物馆的社教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中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升华。同时,博物馆的社教面向大众,不光青少年能抱着求知的心态来,社会大众、三教九流都能参与其中,可谓无所不包,极具包容性。所以,这种教育形式弥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使教育不仅仅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满足了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
  1.3 形式多样,体现民主:社会大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受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是一个国家民主的最好体现。博物馆这种社教形式,或观赏、或讲解、或寓教于乐,形式不一,灵活多变,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限制,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1.4 走进历史,呼唤成长:很多情况下,教科书的讲解是很枯燥无味的,很难提起人们的兴趣。博物馆这种社教形式,让观者(特别是青少年学子)亲自走进历史,触摸历史,是教育由内而外,影响更为深远!这样一来,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它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
   所以,博物馆这种社会教育形式,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更加重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
  2 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知识性,成就博物馆社教的鲜明特色�
  今天,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陶冶情操的重要文化殿堂,为大众服务是当今博物馆的一项重大使命。博物馆博大精深的知识性、包容性,使这一社教形式更加自己的鲜明特色。�
  2.1 教育形式上的开放性:社会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具有诸多限制。比方说,博物馆教育就没有年龄、时间、地点等局限,随时随地都可接受教育。同时这种教育把教育同社会历史、现实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等沟通起来,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从进入博物馆开始,甚至在去之前,教育其实就已经开始了。整个的准备过程、参观过程,就是教育的渗透过程!�
  2.2 教育受众上的群众性:传统意义上来讲,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博物馆社教对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人员都有重要意义。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认识,把教育对象扩展到了全社会各个阶层,使他们都能接受这种教育,体现了这种教育形式上的群众性。众所周知的,兵马俑到台湾后,曾经创下单一个展105万参观人次的纪录,盛况空前。由此,我们怎么能否认这种教育形式上的群众性!�
  2.3 教育元素上的融合性:博物馆这种社教形式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渗入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越来越表现出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甚至同宗教活动密切结合,融为一体,处处都可以发挥着社会教育作用。比如:西安碑林博物馆从1993年就开始与附近学校和部队建立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知识问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等做法。同时,充分发挥碑林 “宝库、宝藏、书法、石刻”的特点,积极开展中日青少年书法笔会、诵读经书等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参观内容,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这种多元素的教育组合,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博物馆这一社会教育形式,有其无可推脱的历史教育使命。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证明博物馆的教育作用确实无可替代。在这一社教形式的发展中,它也体现出自身很多独特的地方。相信,在今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走进历史、穿越时空,放能更好地促进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健.对发达国家博物馆管理的学习与借鉴[J]. 博物馆研究. 2011(01) �
  [2] 吴武林. 理性、细腻与博物馆之美――台湾博物馆的平民性意识[J]. 文物世界. 2010(04) �
  [3] 黄静. 新时期博物馆发展方向探微[J]. 中国博物馆. 1998(01)

推荐访问:穿越 时空 成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