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7:31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文化自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进课堂教学法的意义]人才培养计划怎么写

发布时间:2019-04-18 06:47:47 浏览数:

  【内容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专业适应性强的人才。项目进课堂教学法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对于项目进课堂教学法的质量层次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觉 中国精神 应用型人才 项目进课堂
  一、文化自觉与设计观念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专业适应性强的人才。教学法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设计观念则是关于设计是什么样的观念,是用何种方式来思考设计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一方面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传统文化环境熏陶,另一方面,韩剧、好莱坞影片等所代表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也在时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因此,设计专业教师,不仅仅是对设计技能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设计观念的传播者,因而也应该是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者。
  鲁迅先生有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①,被人们奉为真理。但如何理解这句话,却有不同的观点。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向大国地位的迈进,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得到进一步重视。把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树立本民族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的确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设计发展的主流观点,也是当前设计教育的要求。
  分析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不论何时仍对青年一代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仍然是认同的。但青年人更喜欢时尚新潮的生活,这是在生活中对传统文化适用性的一种反省。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无疑有着优秀价值。但是从图形上来看,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其繁复的图形都是不完全适合现代直接运用的。
  项目教学法比较注重市场因素,因而也和本民族特色的元素、符号密切相关。
  二、文化表层符号与传统精神
  元素可以说是一种符号,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这种代表意义的标识和其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概念。以项目教学法中的指导参加专业比赛为例,院校之间的专业比赛,是反映院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靳埭强全球华人大学生设计大赛”是业界比较认可的专业大赛。某年的“靳埭强设计奖”获奖作品中,上海戏剧学院的大学生孙思嘉、葛永芳的概念书籍设计作品《一份关于视觉、触觉、听觉共性传达可能的实践与研究》获得最高奖——未来设计师大奖。该设计是一个带有探索性的较前卫的设计,无论是封面还是内页,都没有传统民族性元素,没有传统的民族图案图形。金奖作品是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大学生蔡骏辉设计的作品《沉堡:环保素食互利宣传网页》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生田新苗对时政事件的倒叙插画作品《系列插画〈倒叙FLASH-BACK〉》。和未来设计师奖一样,两件作品也同样没有传统民族性元素,没有传统的民族图案图形运用。银奖的3件作品同样如此。一直到铜奖,6件获奖作品中才有3件出现了传统的图形。后面的奖项如优秀奖和入选奖作品中,传统民族图形逐渐增多,但这些作品并没有占多数。这样评奖是否有悖于比赛提倡原创和中国文化为本的精神呢?在一次高校专门为此举办的学术讲座中,有学生问:“靳埭强设计奖”既然是提倡中国文化为本,而且,靳埭强先生本人的设计也是采用了较多的中国传统图形元素,那么,是否代表着要求参赛时使用较多的传统元素呢?对此,靳埭强先生的回答是:“我们追求的是中国精神而不是中国元素。比如说,你们看我的作品,比如用了石头图形,我对石头是真正的喜欢。你们如果同样用石头图形,可能因为对石头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未必有同样的效果。”一席话说出了关键,明确说明了元素或表明的符号不等于精神本身。
  用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这个词的意思来说,就是人本身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靳埭强先生的平面设计作品,没有停留在水墨、赏石等一般的视觉表层,而是通过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切身感觉之后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有意识的重新创建,而并非表层的视觉符号套用。
  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也有许多称非主流的设计,有其一定范围存在的合理性。当前文化观是包容了传统和非传统在内的多元文化的取向,也正反映了年轻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受深切的事实。也反映了年轻人喜欢创新的特点,反映了年轻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三、设计教育与民族特色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进课堂教学法十分注重对国内外设计实践的参照。在设计实践上,由于同是历史悠久的东方国家,并且文化具有较多的相似,我们往往把邻国日本作为一个参考。在文化传统上与中国文化较为相近的日本在当代设计的发展中也经历过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困惑、思考和探索。二战以后,日本全国上下致力于发展经济,加上从明治时期就开始的全盘西化思想,以及美国战后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控制,因而早期对本土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少日本设计师把欧美的现代主义原样翻版照搬过来,但这些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日本发育不良,这就促使设计师不得不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是适合在日本发展的。于是,“日本设计师努力地将日本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融入他们的设计中”②。此后,日本的设计以其现代化的独特面貌、传统日本文化的独特气质享誉世界。日本的设计也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在制造业、商业、品牌推广等领域的全球扩张。日本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给我国的设计型人才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说明了缺乏内在的精神而照抄西方的符号在设计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现代设计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归功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初期由于国门的猛然打开,各种西方思想潮流突然涌入,中国当时也面临着是否全盘西化的选择问题。国际主义的构成观念在设计中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向大国地位的不断迈进,人们逐渐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把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树立本民族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已经成为设计发展的主流观点。同时,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也促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百花齐放局面。与主流相对应的同时,多元文化时代下的多元设计倾向具有不可忽视的市场地位。但必须看到,多元文化与主流传统文化是互补与相互丰富,而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因为表明符号的差异而否定前卫设计与传统设计内在的共通。   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在我国,很多的项目设计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不少的认识偏差和急功近利。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真正地有机融合仍是当前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无论是客户还是设计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中国传统文化和图形符号被直接套用到设计中,似乎这就是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方法,似乎这就是具有民族气质的设计。不少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水墨、图案等一些图形符号,在设计中多用传统视觉元素,多用民族特色的图形,就是民族性的设计。这就在不自觉中走入一个误区,把图案、图形等表面的视觉符号等同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认为传统元素就是传统文化。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生硬的嫁接,是一种简单的套用,把象征性的符号等同于其所象征的精神。在此逻辑思想下的设计,初看似乎挺有民族特色,但实质却没有理解现代设计的精神,也没有和我们的民族文化与精神相融合。这种现象,在许多设计作品中都很常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进课堂教学法,也容易产生这一认识误区,让学生觉得能用就好。
  我国的设计教育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还不能从各个层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技能型的教育占较大的比重,许多底蕴不深的新院系因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理解不深,仍保留着“重操作,轻创造”的特点。忽视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要求。一方面社会需求大量的人才,尤其是深刻理解传统文化而又具有较强现代设计意识的、适合中国市场的、有创意意识的高级人才,如独立设计师;另一方面是学院每年毕业大批的制作人员,培养出来大批的人力。这对于毕业生来说是有点可悲的,因为人力很容易被别人代替,只要别人愿意更加辛苦地熬夜,只要别人愿意接受更低的薪水,那么自己就会不被重视。学生的创造力被埋没了,成了绘图的机器。
  四、不断探索与创新是真正的中国精神
  历史上,中华民族凡是开放探索与创新的时代,都是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的时代,反之,则是倒退的时代。而就设计本身来说,平面设计师王粤飞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图形)Graphic一词,应以研究‘纯粹视觉图形的顶峰是至高无尚的’为追求。这似乎是上个世纪20年代马列维奇的格言与今天相重叠,但他不朽的精神,仍是我今天奉行的。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历史很短,没有各类主义、学派的发展文脉,不幸的是,我们只能凭着个人悟性,自己呼吸着创造的新鲜空气。中国设计师与国际观众交流的首要任务,决不是……而是始终带着显著个人品质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西方评判标准的重力下解救出来。”③
  王粤飞的话意思很明显,就是始终带着显著个人品质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一种“文化自觉”。将其借鉴到设计教育,再结合靳埭强先生的话,是否可以这样定论——一个民族,不断开拓探索的民族精神远比民族特征的符号更为重要。在设计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怎么样抄袭前人,套用表面的传统视觉元素做出急功近利的效果,而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懈钻研精神,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带着“显著个人品质”的不懈探索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再具体到项目进课堂的教学,也就是说,不要照抄市场的元素符号,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带着“显著个人品质”的不懈探索。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进课堂教学法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②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③王粤飞.纯粹视觉图形的顶峰是至高无尚[N].深圳商报,2004—05—28.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镛.移植与变异——东西方艺术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唐宏.浅谈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误区[J].美术大观,2009(7).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陈建勋.对时代语境下民族特色设计的一些思考[J].艺术百家,2011(8).
  [6]陈建勋.对项目引入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C版),2012(5).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推荐访问:教学法 人才培养 课堂 自觉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