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00:43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我这样做——课堂教学更有效:怎样读书才更有效

发布时间:2019-04-20 06:26:41 浏览数: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师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是教师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教师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教师反思少。因此,本文就如何使课堂有效作一个探讨。
  【关键词】有效课堂;有效教学;教学过程优化
  I do so——Mor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Lin-qing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the key factor is the teacher.Current,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is not high reason:one、The old concept of Teachers,with new materials ,singing the last song.two、Theteacher with an inert,often take doctrine,rearly has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three、Taechers focus deviation,teaching focus only onTeaching,the students ignored the dynamically generated.four、Teacher eflection less.
  【Key words】Effective classroom Effective teaching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有效课堂是指什么?专家钱志亮是这样解释的: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掌握规定教学内容的教学叫有效教学。单位时间内高效、高质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叫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的含义包括:1、以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2、教学过程优化,单位时间里教学效率高。3、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参与。4、组合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5、课堂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有效性。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我是这样做的:
  1.用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方法,灵活的掌握最多最难最实用的知识。
  如:学到“神经系统的组成”的内容时,我为了讲清“神经”这个专业术语,就拿了根课前准备的电线,告诉同学们,电线外包着的橡胶就是结缔组织膜,里面的铜丝就是神经纤维,橡胶和铜丝组合起来是电线,而结缔组织膜和神经纤维组合起来就是神经了。我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事,他们也认为很直观,能有效地区别了“神经”和“神经纤维”这些专业术语。
  又如关于“嫁接”的知识,告诉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一个嫁出去,一个接收,那么肯定要有两种植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穗和砧木。本人用一个圆柱形的圆筒作砧木,在圆筒的外面紧贴着包一层纸(相当于树皮),在这层纸上划一个“T”型缺口。再用另外颜色的纸剪一棵枝芽作接穗,这样就非常形象理解接穗和砧木了。接着,指着接穗树皮内侧,告诉学生滑滑的部分就是形成层。再指着砧木“T”缺口树干滑滑的部分告诉学生那也是形成层。通过模型让学生很容易明白: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一定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成活率。关于怎么选择接穗和砧木,用鸭梨和野梨作例子,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好吃的、难种的或想要的等放在上面作接穗;不好吃的、易种的或抗病力强的等放在下面作砧木。
  用实物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静脉瓣、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肾小球等,都可用实物,让学生轻松、直接、形象地理解掌握。不仅使课堂有效,还可缓解应试带来的压力。
  2.认真备课,专研教材,做一定量相关内容的习题,从习题中选出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的例子。
  如:在学到关于探究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有关知识时,不管老师在上课时怎么讲解。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中反馈来的信息,好像学生都明白了。但从交上来的实验报告中发现: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后来,本人就用从一个练习试卷中获得的习题作例子。
  这个例子的题目是这样的:有调查显示:抹布中细菌总数一般为每平方米一万到一亿个,大肠杆菌为每平方米100万个。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抹布才能使我们更健康呢——晾干?还是顺手丢在一边下次再用?李明同学设计了以下的探究实验。使用过后将A抹布晾干、B抹布保持湿润,然后比较A、B抹布上的细菌数量,如此重复几次。
  问:李明设计的实验有没有缺陷?如果有,主要体现在哪里?该怎样改进?
  以上这道习题90%以上的学生都用两块抹布,也就是对“单一变量”不理解。通过解答这道习题,把一块湿抹布分成两半,一半晾干,一半丢在一边。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单一变量”除了一个条件外,如本题中“水”的多少外,其它条件几乎都一样。要对照的干与湿也是围绕“水”这个条件来比较的。
  老师做题要用心,善于收集对上课有用的例子。这样对于突破每节课的重难点才更快更有效,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积极参加培训,认真听讲座,从专家那里学习处理教材,整合教材,突破难点的方法。科学课程的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本人在某个暑假通过培训,对于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做实验报告,这个问题就得到很大的启发。情况是这样的:以前教学生做探究实验,写实验报告时,(以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为例)总是这样教:先提问,鼠妇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吗?假设鼠妇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实验方案保证单一变量,有对照,结论与假设相同或相反,可重复的多次实验。自以为对学生讲得很清楚,但学生做起来不是那么回事,大部分学生好像没领悟。后来通过培训,在专家的点拨下,豁然开朗。专家是这样说的: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出问题,问题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什么叫“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呢?举个例子,比如你明天要出行,关心明天会不会下雨,你可能会问:“明天天气怎样?”别人不知道你具体指什么,可能会回答:“天气预报说明天有五级风”,或“明天是37度”。你还得问:“下不下雨呢?”人家才知道你想问的是什么。通过专家这样一点拨,我以后上课就懂得这样教学生啦:提问题时,就是要根据你想探究的条件来提问题。比如,你想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可以问:鼠妇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吗?结论就是对自己提的问题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假设可与结论同或不同。还句话说:自己提的问题,肯定能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也就是结论)。如果不是这样,提的问题就没有探究价值。   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如果有了这样的能力,说明他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更有效。
  4.从学生的作业中,找到使课堂更有效的方法。
  作为老师,经常教育学生,不要有偏科思想,要全面发展,扩大知识面,将来才是有后劲的学生,是潜力股。但是有些老师本身就有偏科思想,认为是副科,教学的态度不够端正,太随便,基本不改作业,须不知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可以让老师找到在上课或备课中的不足。
  如在学习苏教版《食品的保存》这节时,我和学生一起分析了食品腐败的原因后,就探究“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也许受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是探究“方法”而是探究“原因”了。如有的学生这样提问:潮湿的食品比较容易腐败吗?通过批改作业,,我发现有个学生探究思路很好。他的问题是:风干可以防止猪肉腐败吗?假设是风干可以防止猪肉腐败。方法和步骤是把一块猪肉分成两半,一半风干,一半潮湿。观察一段时间,发现风干可以防止猪肉腐败。看完他的作业,我大受启发,拿到班上一念,再强调上节课学习过的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就是风干、腌渍、脱水等。是方法,不是原因!经过这么一提醒,学生不再把原因和方法混淆了。
  5.从与学生的沟通中,也可找到使课堂有效的方法。
  作为老师,都知道师生间应该相互尊重,人格是平等的,以人为本,以尊重为先。现在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多老师不能以平等的心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降低身份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尤其在课堂上,须不知善于倾听,真心实意地与学生沟通,也会获得使课堂更有效的方法。
  如,在学习《神奇的微生物》这节课中,课后的思维拓展是: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位科学家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计算,他发现细菌在良好的环境中大约每20min分裂一次。他的一些计算如下表:
  开始是1个即2的0次方,0=2×0;1h后是8个即2的3次方,3=3×1;
  2h后是64个即2的6次方, 6=3×2;5h后呢?同学们找到规律了吗?
  同学们一脸茫然。一个调皮仔高高举起手,很多同学对他不屑一顾,不与理睬。
  但我不这样,我友好地问他,你发现了什么啦?他站起来后直接了当地对我说:
  老师,对2的上面的次方,你应该这样说:1h后分裂了3次,2h后分裂了2个3次,
  5h后分裂了5个3次,这样2上面次方的规律就出来了。我听后想想对啊!试着对学生复述一遍,效果果然不错。也许学生更能接受同龄人的思路,我庆幸自己尊重这位学生,肯降低身份去倾听。
  6.从同事同行的经验中获取有效课堂的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同时还要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建议和想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变别人的长处为自己的优势。
  记得在学习苏教版《血型的鉴定》这节时,我上完课后,感觉效果很差,学生好像没听懂,就向同事提了一下,同事听后不以为然地说:“这节课有什么难的,我就照书上讲解,好像学生都懂了。”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节课我就照书上讲解,果然老师觉得轻松,学生觉得简单。原来在讲解红细胞与A、B型血清相遇的变化时,我提到了书上没有提到的红细胞的凝集原和血清中的凝集素,学生被弄糊涂了。毕竟是初一的学生,老师随便拓展,反而适得其反。本节内容只要学生懂得红细胞遇A、B型血清不凝集是O型血;红细胞遇A、B型血清凝集是AB型血;红细胞遇A型血清不凝集,遇型B血清凝集是A型血,反之,是B型血。我把本节简单内容复杂化了。通过本节,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拓展要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才可以。
  又如就是北师大版的《细胞核是遗传中心》这节课,很抽象、很乏味,学生既难听懂也不感兴趣。后来听一个同事上这节课。感觉课堂气氛既活跃又和谐。这个同事用的是讨论法和选择题的排除法。方法很简单,就是从细胞外到细胞内讨论细胞各部分的作用,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中心。后来我在课堂上稍微变通的就是在黑板上随手画个大细胞,再引导学生由外到内讨论,如问:“细胞膜可能是遗传中心吗?”学生通过讨论它的位置和作用等,就会把它排除掉,依次类推慢慢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中心。我感觉这样上课,像剥笋一样,层层解决,很有条理,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作为教师,使课堂有效的方法很多,如用多媒体,可使课堂容量大、形象、直观、生动等;认真写课后记,把上课的闪光点、灵感记下来,以备以后上课用,这样既方便又有效;对各次检测中学生不懂的题型汇总,进行分析、研究,再给学生强化认识,这样对应试对课堂都有效。作为教师还需要作一些教育成长笔记,及时进行教育反思,这点很重要,有个专家说,如果一个教师能够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那么他的教学有效性就会从实践上得到根本的保证;在教学中,还要及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设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力和教学力,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和45分钟的质量。
  
  【参考文献】 
  [1]《有效教学论》苏敏
  [2]《有效课堂哪里来》钱志亮
  [3]《人教版生物七-八年级培训手册》
  [4]《人民教育》2011.12

推荐访问:这样做 课堂教学 更有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