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2日 02:22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拣拾高考复习试卷的“知前后”功效】

发布时间:2019-05-02 06:37:14 浏览数:

  解答复习试卷是复习的关键环节。但目前的高中学生,在对复习试卷的掌握理解过程中,“就题论题”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通过试卷讲评和分析,所掌握的仅仅是“这个题目”的答案,知识是零碎的,不能形成系统,结果造成复习的“简单重复”和“高耗低效”。结合笔者多年的高中语文复习教学指导体验,我深深感到:试卷复习是一个夯实、整合与拓展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解答与重复,功效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功效之一就是对复习试题必须“知前后”。所谓“知前”,就是要求具备对某一类型的题目的整体把握能力,在分析试题时,能够准确地把以前做过的同类型的题目“调”出来,并能“串一条线”;“知后”是能通过比较分析,寻找某一类型题目的命题基础,从而形成解题方法,解题能力,以后碰到同类题目能迎刃而解。
  孔子讲:“温故而知新。”面对一道试题,一个成熟的心理过程应表现为:认识、分析问题——调动知识储备——解决问题。其中“调动知识储备”就是“知前”环节,也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确定问题解答为正确之后,就要优化知识结构,寻找归纳,小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解答类似问题的方法,就是“知后”环节。这样,也就实现了我们通常所要求的举一反三效果,提高了解题能力,达到了“知前知后”。例如现代文阅读《野性的林》有这样的题目: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⑹我们愈往里走,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鹤、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杂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马猴以至蟒蛇,这些丛林的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颠,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奇花异草在树尖儿争妍斗艳,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
  1.文章的题目是“野性的林”,作者在第六段却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鸟兽花草,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用鸟对森林的热爱,兽对故土的深情,奇花异草的争妍斗艳,烘托山林的野趣,使其更突出,更迷人。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 “烘托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属于鉴赏评价题,是文艺性散文阅读中常见的题型。在分析试题时,可把同类型的题目串在一起,借鉴以往高考中典型的试题,比如考题(《世间最美的坟墓》):
  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答案:B)
  也可以联系原来学过的课文中类似的典型例子: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拿什么来比拟你呢?——(《绿》朱自清)
  在这里,作者要表现的是梅雨潭水特有的那种神异难言,令人惊诧的“绿”,这种抽象的事物是难以通过直接描写表现的。作者通过对大家所熟知的其他色彩的描写,烘托出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读后使人觉得汪汪一碧的梅雨潭就在眼前。
  通过以上这样的联系,尽快地回想起知识点,进入到情景中去。同时,联系同类型的高考试题会加深知识点的印象,规范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以此出发,用相似的练习跟进训练,强化“知后”,这样,知识就能形成一个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由一而多”式的试题分析,积极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
  总之,解答高中复习试卷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总结知识、生发能力的过程。只解决问题,不能“产出”能力的学习是不成功的;只考虑积累一些知识,想通过试题的叠加来完成知识、能力的形成同样是错误的。解答试卷必须纳入系统科学的思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用系统原则衡量语文复习内容,对复习试卷,充分做到“知前后”,就可以保证在进行零碎的“考点”复习时能够兼顾全局,不忘考试尤其是高考的整体性、综合性,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结构。这样,才能成竹在胸,信心满怀地参加考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第一中学 )
  责编/张 鹤

推荐访问:功效 试卷 高考复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