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0:36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如何加强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建设】 主观幸福感

发布时间:2019-05-15 06:32:49 浏览数: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女大学生所占比例迅速提高。女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更具有特殊性和现实紧迫性,这是因为女性大学生更感性,情感细腻,心思缜密,更为敏感,有着不同于男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价值观念,在学习、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方面,承受着比男大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如何加强女大学生的幸福观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影响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并针对如何加强女大学生的幸福观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女大学生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使其进而成为更加幸福快乐的人,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因素;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2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渴望幸福,享受快乐,体验和谐,是人心所向。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实现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估,因而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生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和适应状态。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SWB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更有效的指标。
  主观幸福感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绪: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型情感障碍和神经症。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又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到新事物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决定幸福感的长久,从长远来看,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二.女性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女大学生是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未来女性精英中的主力军,应该而且必须拥有正确的幸福观。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在部分女大学生的幸福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偏颇现象。女大学生持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观念。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求知欲旺不够强烈,就业压力大,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困惑等一系列问题。空虚,恐惧,焦虑,抑郁,郁闷,神经衰弱,情绪易波动,社交恐惧等不良情绪不同程度与之相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忽视精神生活
  幸福是外在的物质需求与内在的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物质幸福是一个人获得物质财富,满足其物质需要的心理体验,精神幸福是一个人获得精神财富从而使其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欲望的膨胀,使很多女大学生盲目追求金钱,部分女大学生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把物质,金钱摆在第一位,自私自利,明确认同“有钱就是幸福”,享受就是幸福等观点,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寻找高富帅,有的甚至误入歧途。当今社会的女大学生在实际上并没有没有从传统的女性观念中解放出来,缺乏女性应有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斗志,内心空虚,缺少甚至根本没有信仰,从学习领域转战到了消费领域去盲目攀比,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多赚钱。
  2.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当今时代女大学生是一个亟待关注的群体,社会对女大学生寄予厚望,然而一些女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实在令人担忧。部分女大学生强调个人主义,淡化社会责任感。他们强调集体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很少考虑自己如何为集体做贡献,一味地索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同学冷漠,组织纪律涣散,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女性同学之间缺乏真诚友爱,鸡毛蒜皮的小矛盾都会一触即发,随时升级,进而打“冷战”,互不理睬。只强调个人利益,价值的实现,时时事事“唯我独尊”,完全不管不顾他人,集体的正当合法权益。只愿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高于他人和社会,集体利益的地位,甚至仅为一己私利而破坏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3.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急于求成
  由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剧烈变动,导致功利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泛滥,部分女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理想追求淡化。不知足,认为有钱有权就等于成功的功利性的认知是造成女大学生幸福度较低的根源。许多女大学生都把成功的标准定义为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她们认为赚钱越多越幸福,权力越大越幸福。
  4.情感不稳定,情绪易波动
  女性敏感,多疑,等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女性大学生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情绪波动且易走极端。她们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充满美好的憧憬,不断产生各种欲望和追求,然而她们还未真正走向社会,社会经验相当缺乏,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自己欲望和追求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常常出现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会使她们心里不平衡,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对社会表现出极为的不满,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的外部环境刺激时,更容易突出地表现为反应迅速,敏感,喜怒无常等情绪。
  三.影响女大学生不幸福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女大学生,是年轻的知识女性,是未来的“白骨精”。妇女顶起半边天的时代已经到来,新思潮,新理念,新意识促使她全力奋斗与男性平等竞争,她们渴望优秀与成功,想要取得与男人同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然而考研,专业受限,性别歧视等压力,面临就业形势的严峻考验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导致女大学生的思想冲突和内心痛苦,均可引发不良情绪,苦闷,抑郁常伴左右,幸福感大大降低。   2.学校教育原因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只重视学习知识,忽视了身心健康。同学之间少了很多交流,却多了竞争和利益纷争。大学四年拼命学习,考证,奖学金,为了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大学生普遍存在功利,浮躁的不良状态。长此以往,就会使其缺乏同情心,爱心,导致个性冷漠,封闭,女大学生当然无法感受到幸福。
  3.家庭教养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都潜移默化于对学生的教养方式中,对女孩的过分宠爱使得她们思想上和行为上都不独立自主,使之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弱化,独立解决困难和决策未来的能力让人担忧。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关心他人,不懂得什么是幸福,甚至漠视身边的幸福,更缺少创造幸福,传递幸福的能力。
  4.感知获取幸福能力的缺失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女大学生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老爱比较,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容貌比身材比家境,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女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权力、地位等,使她们对于幸福感的感受度为0。学业,就业压力,房子,车子,人际关系等问题都成了女大学生的“压力源”,使她们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她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四.加强女大学生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1.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幸福的真谛
  引导女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理论课程,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自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和不足。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尤其是在自信,自立,自强方面的修养。只有正视困难,全力以赴地去迎接挑战,才能使女大学生在生活的道路上有效地应对困难,增强自信心,提升幸福感。
  2.丰富校园生活,加强体育锻炼
  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得到满足感。鼓励女大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讲座,社团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多多沟通,切磋,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尽可能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和开通人脉的机会,使女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而有意义。研究显示等量体育锻炼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充满活力,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自觉锻炼及终身健身的生活方式。每天运动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
  3.培养美的素养,发展幸福能力
  幸福感是一种生活中的美感,因此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是缺乏幸福感的人。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体对幸福的主观把握,因此高校要加大力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女大学生尤其要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哲学可以让人思想深邃,做最真实的自己;文艺可以快乐健康,更丰富自己的人生;女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在文艺方面的兴趣,使自己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要学习美,研究美,学会审美和体悟美。练练书法,陶冶美的情操。研讨乐理,探讨美的发音,美的韵律。学研礼仪,讲究服饰美,容貌美和行为的端庄大方得体美,爱美也让个体更生动现实地感受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有效提升个体的幸福能力。
  4.加大心理咨询力度,加强对自我人格的塑造
  健全的人格是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目前高校都配有心理咨询室,发现学生存在问题要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心理老师要对此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开放自己,与心理老师进行心与心沟通,宣泄不良情绪,悦纳自我,宽容他人,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女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化解其消极情绪,改善女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明确学习目的和生活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鼓励她们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心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应周围环境,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博大仁爱胸怀。
  5.积极融入群体,树立集体幸福观
  积极地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女大学生主动展开人际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社会是人生存的根本,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要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五.总结
  女大学生的幸福观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促进女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一个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积极健康的主流幸福观,只有这样,人心才会稳定、社会才能和谐。女大学生是综合素质较高,社会亟待关注的特殊群体,她们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增强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改善教育环境,家庭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要调动起大学生获取幸福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女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使我国的女大学生真正地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感知幸福,获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使女性大学生真正成为人格完善、身心健康、个性充盈、幸福和谐的高素质人才,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白骨精英。
  参考文献:
  [1]、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弓兰秀,孟令择,大学生主干幸福感及其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报,2006,1
  [4]、檀传宝.德育美学观(修订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女大学生 主观 幸福感 建设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