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6:51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江苏高考文学类阅读题的文本选材质疑_江苏高考最难阅读题

发布时间:2019-05-21 07:04:12 浏览数:

  毋庸置疑,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成了考生语文高考成绩的重灾区。它拥有总分八分之一的占比,但考生的得分却低得惊人,得分率只能徘徊在50%左右。这种现状,使得更多学生甚至是老师在思想上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误认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可有可无,只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如作用题、表达技巧题等即可,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听天由命了,读懂多少算多少,反正做了,得分也不会高,还不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强化和作文训练上来。多可悲的现实啊!作为多年从事高考复习的一线教师,笔者对这种现实既无奈又心痛。痛定思痛,笔者认为,高考文学类阅读最大问题是文本与学生的阅读认知上存在较大距离感,这是导致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纵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文学类阅读文本的选材,存在“三老”现象,即老人选老作家的老作品。
  从作者看,无论散文的作者周国平、汤世杰、雷抒雁、张笑天,还是小说的作者汪曾祺、阿城、宗璞、师陀,他们都生于60年以前,相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无论在生活阅历,还是思想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代沟”。古人讲“知人论世”,考生对这些作家缺少应有的了解,更遑论对他们的作品的理解了。
  从选材背景来看,江苏自主命题九年,命题者特别偏爱于选用以大西南为背景的题材,如:2004年《草堂诗魂》(四川)、2006《一幅烟雨牛鹭图》(云南)、2009年《上善若水》(四川)、2010年《溜索》(云南)、2011年《这也是你们的战争》(云南),2012年《邮差先生》(云南),其次是关中农村(2007年《麦天》)和苏北小镇(2008年《侯银匠》)。这些选材背景,相对于生活日益城镇化、日益现代化中的考生而言,在时空上有种距离感。
  从题材来看,从对传统文化的审视(2004年《草堂诗魂》)到“娱乐致死”的批判(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7年《麦天》),以及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年《侯银匠》),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上善之作”的都江堰赞美(2009年《上善若水》)到对雄奇的大自然敬畏(2010年《溜索》),从对热血沸腾的抗日爱国学生歌颂(2011年《这也是你们的战争》)到对安闲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2012年《邮差先生》),都体现了江苏文学类文本一直秉持的对过去的追思和怀想的主旨。但这些材料相对于朝气蓬勃对未来满是憧憬的高中生而言,缺乏鲜活的现实感、时代感,这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2009年的《溜索》,有许多考生在探究文本主旨时,就把文本理解为当地贫穷落后,需要进行开发、发展,让阅卷者啼笑皆非。
  从命题人角度看,他们精心挑选出来的每部作品,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某种精神财富,都是精品。但是,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人生阅历差异很大,对书籍的选择也会有差异。尤其对涉世未深、长期身居“象牙塔”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当代考生来说,这样的精品,未必受学生欢迎,学生也未必感兴趣。从这个角度说,未尝不是一种阅读绑架呢?若想改变这一现状,使高考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不再成为学生答题时必须面对的那道无法攀爬的高墙呢?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首先,作为命题者,应该与时俱进,尝试选择一些符合年轻人的思维让考生喜爱的富有时代气息并与考生认知能力相契合的作品,着重考查考生的理解、欣赏和探究能力,而不要选取让考生产生阅读隔膜的陌生材料,让考生对文本产生距离感,刻意为难考生,引人入毂、引君入瓮,导致阅读休克。如今年的《邮差先生》,很多考生就掉进了命题者预设的陷阱,无法准确理解文本。
  其次,作为学生,应加大课外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欣赏能力,缩小认知差距。我们的学生也在阅读,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更愿意去读悬疑、魔幻、穿越等作品,却很少有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名著经典。但高考不是休闲阅读,而是一种严肃的阅读,这就需要我们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进行深度阅读。
  再次,作为教师,担当着连接学生与命题人所选的文本直接对话的重要使命,我们有义务引导学生去阅读名家精品美文,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阅读,如开列阅读书目、交谈阅读体会、开展阅读讲坛、阅读摘录评比等,使阅读教学常态化、生动化,充分激活学生心中原有的、潜在的阅读需求,点燃学生心中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终身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
  总的来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在选材上有商榷之处,笔者以为应尽量缩小与考生的认知差距,不为难考生。同时,语文教师和学生也要共同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通过深度阅读,强化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这样,考生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就会像古诗所说 “胸中有丘壑,何妨对圣贤”,也就能应付自如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226010)

推荐访问:高考 江苏 选材 质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