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11:20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关于公司提升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3 06:47:55 浏览数:

  西方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模式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自20世纪年代也开始了大众文化研究热。本文在辩证地分析大众文化效应,并对于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精神生活质量提出相应策略。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界定
  大众文化一词产生于西方,追溯西方对大众文化的概述,主要有“mass culture”和“popular culture”两种用法。
  以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大众文化,称之为“mass culture”。大众文化工业正在把人塑造成无个性的个体:“娱乐制造商知道,即使消费者心烦意乱,仍然会消费他们的产品,因为每一个产品都是巨大的经济机器的模型……整个文化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
  以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为代表的学者则用“popular culture”表述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近期涵义,是指民众为他们自己实际地制作的文化,这不同于所有那些含义。它经常被用来代替过去的民间文化,但这也是现代强调的一种重要含义。”
  为了使大众文化涵义界定更加清晰,以下将大众文化与其易混淆文化形态简单做出区分:
  (一)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自发的、古老的文化形态,通过口传身教传播。而大众文化文化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才产生的,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的文化形态,二者产生时间、传播手段不同。
  (二)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
  大众文化是通俗文化的当代形态。通俗文化是相对于高雅文化,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其借助于先进的传媒工具,依靠其朴实的话语、亲近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促使大众文化迅速繁荣起来。
  (三)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由青年发起的旨在反对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存在合流之势,当大众文化表现为一种抨击时弊,以戏谑手法讽刺现实生活时,是吸收了青年亚文化的特点。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一)媒介性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是指其主要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这是大众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电子传播媒介和机械印刷传播媒介两大类。
  (二)商品性
  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是指大众文化具有遵从价值规律,供大众文化消费的商品属性。在大众文化那里,文化与商品交相辉印,这是大众文化区别于高雅文化的属性之一。
  (三)流行性
  大众文化流行性是指大众文化在短时间内能够风靡一时,广为流传的属性。大众文化的这一特性也是高雅文化望尘莫及的。
  (四)娱乐性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是指大众文化总是给人以轻松、休闲、愉悦的享受。大众文化的这一特性也是其与官方文化等意识形态文化相区别的重要属性之一。
  三、大众文化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双重效应
  (一)大众文化对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效应
  1.改变了旧有的文化格局,丰富了大众精神文化生活
  大众文化的发展改变了旧中国的文化格局,使文化不再限于少数乡绅贵族的特权,从而走进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真正使全社会人共同享有文化成果成为可能。
  2.推进了文化常识的普及,提高了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大众文化以更加朴实、平易的方式,通过迎合大众的兴趣的方式,提高了大众接受文化常识普及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陶冶大众情操,提升大众科学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3.引导大众消除了落后意识,推动了社会文明全面进步
  大量的、现代化的文化产品,可以引导大众消除封闭意识,增强开放意识;消除落后的传统意识,增强现代意识;克服因循守旧,崇尚与时俱进。
  (二)大众文化对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负面效应
  1.大众文化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使其难以兼顾大众的精神需求
  大众文化是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为此一味迎合部分大众的兴趣,给大众以感官上的愉悦,却忽视了人的真正的精神需求,即对真善美的向往。
  2.大众文化的娱乐特性,容易导致对大众审美追求的迷茫与媚俗
  大众文化过度娱乐性,使人漠视艺术审美,“结果是人们通常在对电影的欣赏中失去了独立的判断, 往往认为电影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的情况的继续, 或者外面的世界是人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事情的延续。”
  3.大众文化的模式化与机械复制性,容易导致创作个性的泯灭
  人们在便捷地享受大众传媒提供的文化产品同时,会不自觉地丧失人应有的思维、行动的自由及自然而传统的人际交往,沉湎在大众化文化提供的虚拟环境中,扼杀了人的个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四、摒弃大众文化负面效应,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大众传媒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传播先进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提升大众文化工作者的文化素养,营造良好健康的大众文化氛围
  大众传媒工作者要充分厘清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信息、教育、引导功能,通过对信息有目的的采集、选择及编辑,摒除文化的糟粕,保留精华,使大众文化符合大众的精神需要。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推动大众文化良性发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全面辩证地分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从发展的、创新的角度来把握,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大众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国际化
  引进国外文化,不是用外来文化代替中国的文化,而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它更好地为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发扬社会主义优越性,推动中国大众文化走向世界。
  (本作品系河北师大2012年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王晓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与限度[J].哲学研究,2003(9)

推荐访问:大众 生活质量 提升 精神

相关文章:

Top